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

旧州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山光水色,因此田园似锦,可以与桂林山水媲美。但这里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叫“那文化”,还专门开辟了一大片“那”文化展示区让游人观光。

鹅泉河边是“那”文化的展示区,展示区里设立了好几座观景楼、台让游人登高赏景,我们就在瓦氏点将台旁登上观景楼欣赏“那”文化美景。这里的田园风光的确迷人,虽然天气阴晴不定,偶尔还洒下一阵黄豆般的雨滴,但并不影响观景,放眼望去观景楼下是一幅用花卉栽植而成的绣球图案,别有一番风情,田垌的尽头则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像桂林、阳朔山水里的奇山,三五成群的游客就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里。下楼走进稻穗已经开始勾头的水稻种植区,就像一幅绿中带黄的壮锦铺满田垌,田垌四周都是群山,好似一个天然的盆景,看来又是一个丰收的年份。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1)

鹅泉河边的“那文化”

“那文化”是个新名词,很多人都不懂,同行就问我这是什么东东?还好我在几年前就知道“那”在壮话里的意思为水稻田,壮族聚居区的很多村落都以“那”来取名,如旧州的古名就叫那签。据说“那文化”这一概念是壮族著名学者王明富提出的,主要是指壮、侗语民族地区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民间生活和习俗。现在有关壮族专家已把它提升到了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新高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西壮族就兴起了一股“那”文化新潮,并于2012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广西隆安县城举行了首届那文化旅游节。同行说其实这“那”文化就是种水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农耕文化,只不过是改了个壮话的语音而已!也许吧。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2)

奇山之间的水稻

虽然壮族学者把“那”文化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据覃乃昌等壮族学者的统计,冠以“那”的地名在偌大的广西仅有1200多处,而且只局限在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而已,似乎不普遍。为了扩大“那”文化的影响,有些壮族学者就在有关文章里把整个广西都划入了“那”文化圈里,甚至远达印度西部的阿萨姆邦(见广西民族大学吕俊彪在《“那”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传承的时代困境》的论述)。其实广西的桂北、桂东及桂东南等绝大多数区域虽然种“那”,但这些地域里的汉族民众并不懂壮话,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如果把这些地方也归类为“那”文化圈就显得很牵强。

尽管壮族学者把“那”文化作为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但追根溯源还是在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动下发展而来,特别是旧州的“那”文化就是由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市)广丰县汉人张天宗(? -1314)带动当地壮民开发的,而且在“那”文化的展示区里还专门建有按汉族习惯称呼的农耕文化园。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3)

张天宗开发顺安峒浮雕图

据清《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南宋末年,张天宗在德祐元年(1275年)聚众从军参加文天祥部抵抗蒙元,兵败后率部众三百余人退走广西欲奔安南(越南),因越山迷道,抵顺安峒的贡峒时见此地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便决定在此休整,待机反攻复宋,因聚处草木重蔽取名那签(今旧州)。宋景炎二年(1277年)张天宗亲勘峒场,披荆斩棘建造草舍、垦荒造田,派人到外地引种稻谷,继定山川、田峒、村屯名次,村边种竹,开通车马人行道,修筑河堤,引鹅泉水灌溉,经几年整治,田园一新,遂安居下来。由于张天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并传授给当地土民,使这个偏僻的壮族山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民众悦服,于宋景炎六年(1281年)被拥为峒官。因顺安峒高山密林与外不通,张天宗仍沿用宋景炎年号,并依循宋制,以驻地那签为治所,把辖地划为五个峒,每个峒分四路四甲,并设置亭田,用其收入助婚丧嫁娶、孤寡伤残,设乡塾教育土民子弟,百姓安居乐业,成为边地的“世外桃源”。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4)

张天宗墓园

明永乐十年(1412年),顺安峒官岑永福阴使其子岑宗绍刺杀张天宗的五世传人张龙于那签,顺安峒地被夺占,建立了岑氏土司,至此那签在张天宗及后人的治理下历五世共136年而终。尽管那签已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后人感念张天宗的功德,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旧州街东南约500米处的鹤山下立三座纪念性的张天宗墓冢,刻有“垌主佳城”碑记,永留纪念。清光绪十年(1884年)增建墓冢和园。墓园有墓八座,东向,圆形,碑记四块,占地232平方米,1983年重修。还在旧州街壮音阁的右侧立有他带领汉、壮人民开发旧州的浮雕图。可以说,没有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就没有现在的“那文化”。现在旧州当地人除了说本地的土话外,桂柳话和普通话也是他们的常用语言,因此,并不让人觉得这里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5)

鹅泉河里的文昌塔和文昌桥

由于旧州是在汉族先民带领下开发的,因此中原文化在这里随处可见,特别是鹅泉河里小岛上那座文昌阁就是中原科考文化的体现。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四角型三层高古阁有小桥与河岸通联,高约15米,阁底面积约16平方米。阁中供奉着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曲星和脚踩鳌头、手握“朱笔”点中的考生名字即可“独占鳌头”的魁星。因此,文昌阁自古就是科举时考生们必供的神庙,现在也是入学、升学、考研读博必拜的福地,还是文人墨客对月畅饮、琴棋书咏之处,犹如绿带上镶着的一颗明珠,是碧水和峰峦之间的点睛之笔,独有风采。

竖立在鹅泉河边的“文官武印”也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土司制度的高度融合。与所有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一样,归顺州土司身兼行政治理和军事驻守双重职能,在封域内行使文官职权并使用武将帅印的特殊统治。旧州人为了记录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就用大青石在河边堆砌了这枚硕大的“文官武印”,与河对岸的文昌阁形成了“前有文昌,后有武印”遥相呼应之势,寓意旧州文化昌盛、天下太平。

上古先汉民族史(汉族先民开发了旧州的)(6)

鹅泉河畔的文官武印

当然“那”文化还有自己的内涵,在隆安县举办的首届那文化旅游节的节目就有添粮增寿、以米占卜、吃五色糯米饭、做蕉叶糍粑、请师公赎谷魂、向龙母求雨等活动。经壮族专家考据形成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农历“四月八”农具节也属于“那文化”;据说还有最原生态的农业祖神祭祀等稻作文化习俗,祭祀的对象是保佑稻谷丰收的天公、地母和创造了原始农业的人王;在壮族的史籍《布罗陀经书》记载的“娅王造鸡鸭,吃谷来生蛋”、“鸡鸭祭祖婆,猪羊祭娅王”也是“那文化”。壮族专家还考据出广西的隆安、扶绥和邕宁交界处的左右江邕江河谷地区以及象州、来宾、武宣和贵港的柳江、黔江、郁江及邕江交界处附近就是世界栽培水稻的主要起源地。不过让人不解的是壮族既然有那么历史悠久的那文化,为什么古代以来广西的壮族一直都没有形成像中原汉民族那样的先进农耕技术,这个问题建议有关壮族专家应该好好的探讨一下。

看完“那”文化展示区,我们来到了绣球小广场游客聚集点,这里是就餐休闲的地方,有旧州绣球鱼、旧州假篓包肉、鹅泉水草煎蛋和旧州土司簸箕宴等地方美食,但不知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美食是否也属于“那”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我们之前已经品尝过一碗属于“那”文化的五色糯米饭,还有些饱食的感觉,因此对这些旧州风味的美食就有偏了,我们只在旧州大门旁买了几颗刚出锅的糯玉米棒尝鲜,卖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的普通话说得很艰难,毕竟这里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