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卖的原装手机壳是真的么(我买了七个手机壳)

最近,解X编辑部的两位小编都换了手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网上卖的原装手机壳是真的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网上卖的原装手机壳是真的么(我买了七个手机壳)

网上卖的原装手机壳是真的么

最近,解X编辑部的两位小编都换了手机。

小编L:我最近买了一个200块的手机壳。

小编D:200块的手机壳和我三十块的手机壳有什么区别吗?

小编L:原装,磨砂的,和XX电子市场回收的不一样,孔位很精准...

小编D:你看我这30块钱的手机壳,图案抽象又可爱,两百块可以换7个!周一到周天每天都不一样!

......

01

手机壳上的个性标签

《消费社会》中的一个例子中提到,“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这便发现了真正成为自己的乐趣。”

“根据您的欲望,梅赛德斯-奔驰提供了76种不同的喷漆和697种内部装饰款式供您挑选......”

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到“个性”一词。

从这个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连挑选手机壳都可以费尽百般努力,无所不用其极。

回到开头编辑部两位小编对话的场景,细究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原装的两百块手机壳”,“可以每天一换的抽象图案手机壳”,就是手机壳中暗藏的个性标签,它成为了我们显示个性的一个实用工具:

原装的手机壳极简、精致、略带精英色彩;而抽象图案手机壳轻松、诙谐多变。它们不无例外地展示了其主人的“个性”。

作为大城市中一个平平无奇的上班族,我们被压抑、磨平的个性亟需要在一些细节之处释放。

为了迎合消费者这种心理,淘宝商家和线下电子市场便开放了各种各样款式的手机壳,以满足我们的个性和欲望。

02

消费者从何而来?

①从对“身份”的“幻想”中来

不仅仅是手机壳,当我们打开某宝,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标签仿佛一把利剑直指我们心窝中的欲望开关。

这些购买链接包装上了品味、身份标签、情怀、理想、生活方式的幻象,比如:温柔,高级感,法式,纯欲,暗黑,莫兰迪色...

每个标签都极度调动人的想象

调动了想象,尤其是这个“想象”还夹带了“身份”的标签,就离刺激消费、成功购买不远了。

在传统语境中,“人以群分”、以地位等级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定位”已经牢牢刻在我们延续几千年的基因中。

而当代社会自由度变高之后,出身并不能完全定义我们,消费社会兜售的商品和优质身份的捆绑,给了我们自己定义自己的“自由”

“我买了一件纯欲蕾丝花边小背心,配上梅子色眼影盘,根据古风博主A的视频画了个狗狗眼泪眼妆,我觉得我相比以前,更加我见犹怜了。”

通过这样的“自由幻想”,我们仿佛看到自由就在咫尺之隔的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这个自由的幻想代价很小,只需要不断“消费”,扩大欲望就可以了。

②从集体的狂欢和归属感中来

“买它买它买它!”

在网络直播中传出的消费主义话术简直和十几年前两元店的小喇叭反复重播的话术一样:“只要两元,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也不怕被宰......”

不同的是,两元店门口的小喇叭更像一个无生命的自嗨标志,没日没夜地循环播放,听多了总是难免厌烦;而直播带货的路,则激起了全民狂欢的浪潮,消费者在一些营销话术的鼓动下,甚至主动带着全家人开着手机定时参与进来了。

在现在“xx明星同款”“xx达人推荐”已经成为某宝的热词标签。

在其背后,我们能发现,一些明星粉圈的“集体归属感”,消费者对于某些达人身上的钦慕,都化身为了消费主义下的集体狂欢。

除此之外,以砍价出圈的“拼夕夕”,让无数人的家族群沸腾的同时,也让不少人的朋友圈“友尽”。

“我最近加了个好友,聊了两天没理我了,我想继续找TA聊天,结果TA瞬间转了个拼多多砍价链接,这人还能处吗?”

人性的贪婪结合蝇头小利又碰上集体狂欢,我想,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会向消费主义低下高傲的头颅。

③从“流行”万花筒的引导中来

“消费品不打算永久存在。”

乔治.斯坦纳有一句关于文化产品的精辟描述,即,所有的文化产品都被设计为“最大限度的影响力并且可以瞬间废弃。”

正如开头编辑D的七个手机壳一样,每天都可以换新的,在“反正不贵”的引导下,消费者们的胃口被急速变换的流行法则一点一点撑大

快时尚每周上新数十款新款服饰,却在接下来的几周就计划着将其“过时”。

流行的丰富性给我们提供了“选择的自由”,而流行的引导性,又能指导我们更快、更集中地、心满意足地下我们本不需要的单

直到最后,流行成了我们和朋友聊天的每日必备话题——至此,已经不是流行服务于我们了,而是我们如同无畏的夸父追逐着太阳一般追逐着流行。

有相当一部分追逐流行的“勇士”,最终被自己无法满足的巨大欲望送进了信贷危机的圈套中,“道渴而死”。

④从物化和自我消费中来

在《消费社会》中,让.鲍德里亚提到了消费社会的一个狡猾之处:

消费主义利用我们对身体的关注和自恋,以“呵护、管理自己的身体”为由,向消费者兜售和身体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一点一点地引导我们将自己的身体物化

“美丽”和“色情”是两个主导主题。

“健身热”如火如荼的袭来,经久不衰,健身装备和课程的“注水”性质越来越显著,全民追逐“马甲线”“人鱼线”,就属于一种引导消费的“功用性美丽”。

而在消费的标签下,“纯欲”、“性冷淡”、“禁欲系”、“制服”、“食草系”之类的标签,则包含着“功用性色情”的元素。

除了物化自己的身体之外,还有各种自我消费的购物节被添加进当下生活中:

除了双十一双十二之外,不知从何处又冒出了“618”,随后顺理成章地出现了“518”“418”,购物狂欢节如同有丝分裂一样不知不觉地布满了我们的日历

不仅如此,当今的各种原本有社会意义的节日也都被扣上了消费的声音。商家把呼吁妇女权益的“三八妇女节”变成“女神节”、“女王节”,原本应该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的“情人节”、“七夕节”,也成了争相清空购物车的大比拼。

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正在全方位入侵、蚕食着我们的生活。

03

如何不被消费主义忽悠瘸?

①对消费保持觉知和思考

前几年“断舍离”的大流行,是对消费主义的部分反拨。

一部分人在断舍离中如愿以偿地减少了物品和物欲,但若是缺乏对消费的觉知和思考,即使是在断舍离的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买了扔,扔了又想买”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断舍离”是方法,断舍离背后的保持觉知才是根本。

②记账和列购物清单

当今的数字支付降低了我们花钱的“痛感”,甚至花呗、借呗、信用卡在数字支付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失控”。

记账就是找回这种花钱“实在感”的一种方式,不少网友表示,确实通过记账的方式攒下了积蓄。

同时,列一份“恰好需要”的购物清单,也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冲动消费。

③集体督促

在豆瓣小组“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极简主义”之类小组中,网友们抱团对抗消费主义,分析消费心理,在众人监督的力量下,消费主义话术妖魔的杀伤力也有所削减。

我们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建立监督小组,互相督促。

相信在这几条Tips的正向引导下,我们都可以和过度的消费主义保持“安全距离”。

写在最后

适当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本没有错,它们是现代人愉悦自我的权利之一。

但过度的消费主义抓住了人的贪婪本性,把人拖下欲望的无底深渊。

七个手机壳作为娱乐,和彰显个性的手段,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过度无节制的消费,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张柏芝主演的电影《购物狂》中,无法控制的购物欲让她经济陷入困境,连番失业,最终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

不过电影里的拯救式的Happy-ending,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未必遇得上。

对此,我们反思消费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禁欲,而是为了合理地控制欲望,更好地把握属于我们的生活。

References:

[1] Consumer society, by Jean jean baudrillard

[2]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by zigmont Bowman

作者:情绪无敌稳定

点击关注【解X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