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动词等的语法知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及翻译)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实词活用中最普遍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在句子里常作谓语;可以同副词组合;能够带宾语、补语等),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在名词前或后加一个动词;也可在名词前加一个介词,后加一个动词;也可在名词前加一个动词或介词,后加一个动宾短语;也可换一个与名词相应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在下列条件下,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判断句中的名词除外)在副词(不、未、则、弗、将、已、无、皆、又、等)后面,必活用为动词

副词能限制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不能限制名词,即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因此,副词后面,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中通外直,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莲的茎)内空外直,生藤蔓,生枝茎

(2),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

(3)小信(fú),神也。(《左传·曹刿论战》)——小小诚意使人信服,神是保佑您的。

(4)山不在高,有仙。(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出名

(5)公之。(《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将要打算击鼓进军。( “鼓”前加动词“击”,后加动词短语“进军”)

(6)二月草。(《梦溪笔谈·采草药》)——二月间草木已经发芽

(7)王矣,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如果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

(8)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轲刺秦王》)——太子和门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穿白衣戴白帽来送别他。

(9)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战国策·轲刺秦王》)——(秦王)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韩愈《师说》)――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1)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荆轲)上前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又”前省略主语“荆轲”)

(二)能愿动词(能、欲、可、敢等)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意愿的动词)能用在动词之前,不能直接带名词宾语,所以只要名词用在能愿动词(有时能愿动词前后还有副词)之后,该名词就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武纺缴(zhuó),(qíng)弓弩。(班固《苏武牧羊》)——苏武、纺缴丝,矫正弓弩。

(2)假舟楫(jí)者,非能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云青青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

(4)距关,毋内(nà)诸侯,秦地(wàng)也。(司马迁《鸿门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堂上设下“九宾”的礼节,我才献上和氏璧。(在文言文里,方位名词大都可以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宾语,必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两个名词(有时其中一个是名词短语)重叠或连用时。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必活用为动词例如:

(1)窈窕淑女,琴瑟友。(《诗经·关雎》)——那善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名词‘’琴瑟”,带宾语“之”,活用为动词,弹琴鼓瑟;名词“友”带宾语“之”,作动词,亲近。)

(2)窈窕淑女,钟鼓。(《诗经·关雎》)——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来使快乐。(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3)狗彘(zhì)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狗猪吃人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后一个“食”,食物,名词;检:制止,约束;涂,同“途”,道路;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好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籍,给……登记户口)

(5)苍山负雪,明天南。(《登泰山记》)——青翠的山峰覆盖着白雪,雪光映亮了南面的天空

(6)明月半墙。(《项脊轩志》)——明月照着半截墙壁

(7)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病梅馆记》)――不能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8),与食。(《李贺小传》)——点上,让(长吉)吃饭。(动词“与”后省略宾语“之”)

(四)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必活用为动词。

文言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一般不作谓语,但当相连的两个名词(有时是名词短语)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便活用为动词。此时该名词的读音也会往往随之改变。例如:

(1)大楚兴,陈胜(wàng)。(《陈涉世家》)——大楚兴起,陈胜当王

(2)(yù)墙坏。(《智子疑邻》)——下雨,墙被淋坏。

(3)(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传》)――下雪,苏武躺(在窖里)嚼着雪块,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五)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代词不能受名词修饰,即代词前边不能有名词,但在文言文里,代词的前边往往有名词,这个名词和后面的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时,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不以其道。(《马说》)——用马鞭驱赶,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2)以故其后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因此,从那以后命名为“褒禅(山)”。

(3)五亩之宅,以桑。(《寡人之于国也》)――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

(4)从而,谓之义。(《墨子·非攻》)――反而称赞,说它是义。(“谓之”后省略动词“为”)

(5)甚善,固当。(《种树郭橐驼传》)--很好,给我这个字确实很恰当。(名:起名,取名)

(六)名词带了补语,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面却带了<补语>(多为介宾短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只能附在动词谓语后面,名词后面带了补语,就等于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于是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1)怀民亦未寝,相与<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于是上使使持节<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于是皇上使者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第一个名词“使”前有副词“乃”,活用为动词,派。名词“诏”带补语<(于)将军>,活用为动词,下诏。)

(3)<少半>……(《登泰山记》)――了<一少半路>……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侣、友:名词意动用法)

(5)宰严限追比,旬余,<至百>。(《促织》)——县令严定期限,拷打催促,只十多天,(成名)就被杖打<一百多棍>。(至,介词,到)

(6)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唐朝的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筑屋定居,死后埋葬在那里。

(7)晋函陵,秦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函陵”“氾南”前均省略表处所的介词“于”。也可以说,名词“军”处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

(8)老臣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我脚有毛病,不能快跑。(“病”后省略介词“于”)

(七)名词用在状语后,必活用为动词

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即状语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当名词受到状语修饰、限制时,该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秦伯说,与郑人。(《烛之武退秦师》)——秦伯高兴了,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说,同“悦”,高兴)

(2)(zhāo),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日夜唱歌奏乐,当了秦国的宫人。(“朝歌夜弦”,这里是互文见义,即“朝夜歌弦”之意)。

(3)予自度不得脱,则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直接走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八)名词由连词“而”与动词动宾短语连接,构成连动式谓语,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或后面有“而”字,一般说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或动宾短语例如:

(1)清旦衣冠之市。(《列子·说符》)——清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赶到市场。(之,动词,到,去,往)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五个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那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止,通“只”,不过。有通“又”,表余数时用)

(3)客逾庖(páo)而。(《项脊轩志》)——客人越过厨房吃饭

(4)齐军既已西矣。(《孙子吴起列传》)——齐国的军队已经越过边境向西进军了。(“西”前加介词,后加动词短语)

(九)名词与特殊代词“所”“者”构成所字结构,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有“所”字,一般情况下,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有“者”字,前面又别无动词,该名词也活用为动词。因为特殊代词“所”的后面或“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又与“所”“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1)置人(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放(在)别人用网捕鱼的肚子里。

(2)所食之粟(sù),伯夷之与?(《孟子·滕文公下》)——(他)所吃的粮食,是伯夷种植吗?

(3)如平地三月。(《梦溪笔谈·采草药》)——例如在平地上三月开花的植物

(4)赵王之子孙,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赵王的子孙被封侯,他们的继承人还有为侯的吗?

(十)名词(或名词短语)没有上述活用的条件,但却处在谓语位置上,即名词充当主语的谓语(判断句中的名词除外)时,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吾固不杀人。(《公输》)——我奉行道义坚决不杀人。

(2)楚人一,可怜焦土。(《阿房宫赋》)――楚国人点起一把火,可惜那阿房宫被烧成一片焦土。

(3)见瓶水之,而知天下之寒。(《察今》)——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地间变冷了。(名词“冰”放在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后面,处主谓结构的谓语地位,活用为动词)

(4)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wéi)小相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或者是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相。〔名词短语“端(古代)章甫(古代礼帽)”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立分句,作谓语,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富贵不能淫》)——男子成年行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给以训导。(名词“冠”,作主语“丈夫”的谓语,用作动词,行冠礼。)

(6)欲其子之齐语也(《楚人齐语》)——想要他的儿子学习齐国话

(7)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

(十一)作主语的名词短语,作定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皇上。(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十二)名词(名词短语)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立分句,作谓语,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1)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者是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做一个小傧相。(名词短语“端(古代礼服)章甫(古代礼帽)”为独立分句作谓语,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一件物体)用称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一量,然后才知道它的长短。物体都是这样,人的思想十分复杂多样,更需要反复考虑衡量。

名词动词等的语法知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及翻译)(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