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先生在1943年创作的小说,彼时的老舍刚刚搬到重庆,住在林语堂送给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北碚分会的房子里。在那里他还写了《四世同堂》、《张自忠》等,但不得不说,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才有属于特殊时期里重庆的特殊人情。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1)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有一个叫做树华农场的地方,即使大家整日懒散度日,树华农场颓势明显,作为农场主任的丁务源却一直受到来自农场老板和工人的一致好评。而这一切在冒牌艺术家秦妙斋和留洋派主任尤大兴来了之后被迫改变。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能力,他的话仿佛自带着魔力,尤大兴业务扎实肯吃苦,经常以身作则进入劳动园地,两任主任不同的管理方式展现着在这个国度寻求一席之地的“正确”方式。树华农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农场,更像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本月21号,由梅峰老师改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正是登陆大陆院线,差不多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影片在54th金马奖上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梅峰与黄石也获得最佳改编剧本。诸如此类的奖项还有很多,不得不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2)

影片的开场戏在丁务源的房间,固定镜头里,丁务源对着镜子鞠躬,道了一声“三太太,您好。”并且用双手不偏不倚地抹顺了头发。在一江江水的大远景之后,太太们在打牌,丁主任陪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细细碎碎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既不能敷衍,也不能用力过猛,需要耐心,需要热情,要把话说到对方心里。不少电影中也有麻将戏,但多用近景或蒙太奇镜头展示,因为需要表达参与者的复杂关系。但影片中打麻将的镜头却用了固定长镜头和中景。如同不知道开篇镜头中丁务源房间的面貌一样,也没有人知道许老板家在那里,有多大,是什么装潢。作为电影老师的梅峰太熟悉电影史了,光是这三场戏就可以看出不少大师的影子。梅峰也注重电影节奏美感,不仅表现在镜头的长度与幅度里,也表现在画面的动态与静态上,游走在人物的地理与心理上,写实与写意因此得到平衡。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3)

很多人都说,范伟的表演中有一种分寸感。我反而觉得,与其这样评价,倒不如说,范伟的丁务源是一种“润”感。他是一个主角,却把主角光环降到最暗,烘托别人,隐藏自己。他的维系关系不仅对上,也对下,工人们托着买物件,尽量挑着性价比最大的买回,“没有主任,都是兄弟”的话也不是空头支票。最贴心的润滑剂,平衡各方关系,解决棘手问题,并且手法高明不油腻,心如明镜,不露声色。范伟不是祖师爷赏饭吃的演员,脑袋大脖子粗,在生活中一看就是一个路人,坐在五光十色的场合里更像一个隐形人。正因为仿似一个隐形人,他不说不该说的,不做不该做的,不会疯狂也不会自恋。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个软蛋,可那又错了。范伟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他,然而他把每个角色演得让你以为那就是他。性格演员有很多,千面人却很少,这种随物赋形的能力大概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达到。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4)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5)

与原著相比,梅峰站在了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改编过的电影中的人物并有脸谱化,带着一种中立。小说里,老舍站在了丁务源的对立面,丁务源是一个符号,精明世故但没有实干精神,只会敷衍讨好,是老舍批判和讽刺的对象。老舍是与尤大兴站在一起的,而影片里去掉了明霞偷鸡蛋的行为,只保留了收礼这一情节。明霞想融入人情社会,她收了鸡蛋,但没想到这成了对方驱逐丈夫的工具。雾气朦胧的清晨,她用收来的鸡蛋做饭,她给丈夫送去。丈夫对她说道,我们还是走吧。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6)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融化在血液里似有似无的精华,在老舍的小说里用了不少模糊的处理,比如笼罩农场的雾,集体无意识的工人,处理秦妙斋撕画时一连串的“哎”。这些在电影里通过松散留白的情节,简洁凝练的镜头语言得到呈现。不少人说着丁务源简直是职场教科书,而丁务源身上这些看似不成规矩的规矩,不成方圆的方圆,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才是最大的问题嘛。

怎么理解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