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风俗(自古开门七件事)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盐业风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盐业风俗(自古开门七件事)

盐业风俗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每个人,几乎都要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它平平淡淡,却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有了它们,才有了滋味。

七件事都讲有点多,史志君给你讲一件吧

食盐很重要。平时做菜,它可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有了它食物才会更加美味。而且食盐也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给你讲讲潮汕盐业往事

汕头滨临南海,

盐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是

广东4个主要产盐区之一

据《新唐书·地理志》称:“天下有盐之县一百五”,“广州新会有盐,潮州海阳有盐,琼州琼山有盐,振州宁远有盐”。这是汕头产盐的最早记载。

宋代,潮盐产区逐步形成小江、招收、隆井3个盐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场年产盐66600石(折1665吨),行销潮州、梅州、循州、汀州等地。元朝潮属各盐场改革生产工艺,由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场区随之扩大。明洪武年间,原盐年产量上升至104200担(5210吨),至天顺年间,潮盐集散地移到潮州广济桥(湘子桥)东边,形成原盐产销、税收、稽查中心——潮桥场。销区又扩大到南雄、赣州一带。清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强制移民,潮属各盐场相继荒废,致使产盐区无盐可食。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同意潮盐复晒,潮桥场产盐逐年好转。乾隆年间,清政府在产区开征灶地税,在广济桥向盐商开征饷价银等,同时采取民制、官督、官收、商运、商销等办法。其时潮属盐场年均产盐37500吨,创古代潮盐年产最高峰。清嘉庆以后,清政府盐税种类增加,打击了盐民生产积极性,潮州盐业开始走下坡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