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

南京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陵了。

先是去中山陵的林荫大道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把宽阔的道路笼成甬道,阳光斑驳而下,景象十分壮观。

据说孙中山生前十分钟爱法国梧桐,所以1928年,当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移至南京紫金山时,人们在沿途栽种了万棵法国梧桐。如今算来,这些梧桐都有近百年树龄了——因为与孙中山的渊源,法国梧桐在南京城蓬蓬勃勃。现在,法国梧桐就是南京市一张绿色的城市名片。

关于法国梧桐树,导游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十分有趣,分享给大家——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1)

法国梧桐有三个名字

法国梧桐有三个名字——中国人叫它“法国梧桐”,法国人叫它“中国梧桐”,而它的真名叫“悬铃木”。

中国人最早见到它时是在法国租界——一个法国传教士因为喜欢它一树的荫凉,就从北美洲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作为行道树。人们误以为它是法国来的树种,叶子又很像梧桐,所以叫它法国梧桐。

法国梧桐后来又从上海出发,漂洋过海到巴黎安了家。法国人误以为它是从中国来的,又叫它为中国梧桐。

其实,它的真名叫——悬铃木,你看它的种子像不像挂在树枝上的铃铛?

春天,没有人注意到它的花。到了夏天,它就会挂出许多的铃铛,小铃铛会在枝头摇晃一个秋天和半个冬天,黄色的彩蝶飞尽了,它依然高高的摇摇晃晃,终于不再留恋时就洒下一地的茸毛,像春天纷飞的杨花,茸毛飞不了太远就死心塌地,再也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2)

宏伟的中山陵坐北朝南,占地近两千亩,灵谷寺与明孝陵拱立左右。

你知道么?在修建中山陵时,国民政府曾悬奖征集陵墓图案,于是就有了——

史上空前的设计比赛

当时有四十余份设计图案应征,上海各大知名报纸纷纷发表文章,称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史上空前的设计比赛。

最终获得大奖的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的杰作,吕彦直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这不仅最适合陵墓的地势地形,更有“唤起民众”的意义。

吕彦直是山东东平人,字仲宣,又字古愚,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孙中山1925年病逝于北京,次年一月他的陵墓就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起建,直到1929年的春天才落成。吕彦直也就死在这一年,才35岁,真是天妒英才。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3)

我谨慎自己的言行,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崇仰而上。

顺着小茅山的坡势缓缓上升,第一个看到的是陵门。

陵门以青色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据说用青色的琉璃瓦是因为青色象征苍天,有“天下为公”的含义,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4)

陵门上去是碑亭。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5)

碑亭上去是祭堂,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6)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7)

一路行来,举目都是人造的青瓦白石和天成的郁郁葱葱的水杉、雪松。

原来最美的建筑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恢弘意境。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8)

从陵门前起步,浅灰的花岗石阶,三百九十二级,天梯一般把人群一级级接引向上。

登到顶点,在祭堂前回望人寰,才发现刚才攀登的数百级台阶都看不见了,只见一幅幅宽敞的平台。

从上而下攀登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而到了高处回望时,却只见平台不见台阶。朝山的人对陵顶的气魄仰之弥高,油然起敬;而祭堂上孙中山的坐像却俯视平台,不见一阶一梯。这正是吕彦直的匠心所在啊!

中山陵,不愧为“天下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9)

紫铜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中山曾希望遗体永存,供世人瞻仰。由于当时苏联赠送的水晶棺还未送到,孙中山的遗体就被暂放于楠木玻璃棺内。

水晶棺到达北京后,专家发现这口水晶棺太脆、易传热,还在运输中出现了裂隙,不能真空无菌保存遗体,所以又从美国订购了紫铜棺。

紫铜棺质地虽然好,但是不透明,而且孙中山遗体因防腐不当,已不能供人瞻仰,所以只好土葬。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10)

孙中山对南京感情深厚

孙中山先生土葬的陵地,既没有选在老家广东,也没有选在逝世地北京,而是选在了南京。这是为什么呢?

孙中山一次在紫金山打猎时说:“我将来死后葬在这里,那就好极了。”

临去世前,孙中山再次嘱咐身边人,因为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可见孙中山对南京感情深厚。

南京中山陵最后一个墓(南京拜谒中山陵)(11)

南京城也一直记得孙中山,你看那满城蓬蓬勃勃的法国梧桐,就是。

(关注龙猫,分享旅途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