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

北京有许多方言难以听懂,比如冯小刚电影《老炮儿》中的“老炮”指的是地痞流氓,特别是一群无所事事的人,年轻时候在街上混,年老了也成群结队地在一起。

在这里,北京老话“顽主”也有地痞流氓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小混蛋”,即一些尚未成年的小混混。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1)

上世纪50~60年代,北京有一个“顽主”很有名,从小就顽皮捣蛋,不过却充满正气,曾经年纪轻轻就见义勇为。

不过,由于接触了不好的圈子,于19岁就去世,着实令人可惜,但他的事迹却成为京圈传说。

人不怎么坏

1949年。周长利在北京市西城区出生,家中共有六个孩子,他排在第一,因此从小就照顾弟弟妹妹。父亲是一名机床厂烧锅炉的,解放前,由于父亲开过一档铁匠铺,因此被归类为“小业主”,算是富裕之家。

虽然家庭的“名分”和“成分”不好,但周长利一家人从来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本家的穷凶极恶。因此,邻居们对周家一直都是好评。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2)

周长利一直懂得呵护弟弟和妹妹。据他的妹妹回忆:“他比较调皮,很喜欢练武,但非常热心和纯洁;不论家中哪个孩子生病,他都会背着去看医生,有钱时还会给他们买糖吃。”

周家被归类为“小业主”,不过却没有什么钱财,家里面的人经常饿肚子。在这样的情形下,周长利不得不去别人家吃,尽可能地给家人多留一口饭。他的人缘比较好,不过却喜欢帮朋友打架,让父亲比较生气,每次打完架都会被父亲揍一顿。

母亲对周长利所做的事也瞧不上,经常将他带回家的吃的东西都扔在地上,认为“来历不明”。尽管如此,他依然偷偷地给弟弟妹妹们带一些吃的,尽量不让他们饿肚子。

由于比较调皮,经常陪朋友游泳,所以水性比较好。一次,一个小女孩在颐和园落水,他毫不犹豫就下水救人,赢得人们的掌声。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3)

凭借着这一股被朋友们称为“侠义”的劲,越来越多的人围在他的周边。家里实在太穷,所以他十六七岁就被迫辍学,沦为街头上的“玩儿”(北京方言,“小混混”)。

让他没有想到,成“玩儿”也能做出个名堂来。

由好孩子变成“顽主”

周长利人气比较强,他本想做一个有工作的正经人,不过却沦为街头小混混,最后还成为他们的头。当时,许多年轻人都羡慕部队大院里的高干子弟身上的军装。

不过,周长利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家的“成分”又不好,所以穿不了军装。加之,还遭受到这些穿军装人的挤兑与藐视,让他倍感自卑。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4)

人越自卑,就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压迫。周长利终于学会一样东西,那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带着这股倔脾气,就算是遇上高干子弟也与之打起来。

如此以往,一帮不能成为高干子弟的人聚集到一起,被当事人称为小混蛋。周长利比较会打架,所以又成为了这群人的头子,被称为“顽主”。

他本就心不坏,但一群小混混走到一块之后,做事也越来越混蛋。周长利比较有头脑,通常会带着一帮小弟“做事”,赢得很多“战利品”。

1966年夏,北京几个区的“有头有脸”的“顽主”聚在一块定规矩:一是不欺负好学生;二是打架不追到家里,不报复家人;三是佛爷(小偷)转换阵营时,必须要得到顽主同意;四是各自领地各管,互不侵犯。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5)

说好的井水不犯河水,周长利这一天突然带着几个小弟到大院活动的新桥饭店吃饭,与当时的大院产生冲突。从新桥饭店回去以后,始终咽不下这口气。

一次偶然中,周长利带着手下逛西单这个时候,恰巧与在新桥饭店发生冲突的大院一伙人相遇,再一次遭到对方羞辱。

再也忍不下,周长利于是就与之打起来,将大院的领头人打得头破血流,其他的手下也纷纷拿出刮刀与大院的其他人打成一团。现场一片狼藉,满地都是血。

这一事从此成为周长利和大院都过不去的槛。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6)

死亡时只有19岁,如今已是一个传说

胜利而归后,周长利感觉流血冲突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主动联系大院的领头人,想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事。

1968年3月的一天,周长利带着几个手下一起到同大院领头人说好的地方见面。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并不想和解,而是纠集几百人将他们团团围住,对方每一个人手上都带着一把刀。

面对如此常见,周长利很可能被打死,因此发劲想杀出一条血路。不过双拳难敌四手,加之对方有备而来,让他们很快就处于劣势,手下一个个受伤倒下。

周长利没有向对方下跪和求饶,只是将手上唯一的刀递给发生矛盾冲突的人,让对方打死自己,然后放过跟自己混的人。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7)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守规矩”,但这个规矩只能在他这里起作用,在别的地方就必须要用特殊手法。也许她并不明白这一点,所以才被别人追杀。

不过,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他还是对自己的手下表示要守规矩,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其他人不被伤害。被杀死时,他只有19岁。虽然60年代距离如今已经遥远,但他的故事依然是老北京圈子中的一个传说

如今而言,动辄就与别人打群架是非常不良的作风,不可能为任何人带来好处。当时文化水平不高,人们并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性,只认为打架就是有所谓的前途和得到尊重。

近些年来,许多电影都以怀旧的方式反映这一段特殊的年代。很多90后和00后并不知道,在如此和平的年代之前,街头上的流血牺牲是平常的事。如果没有这些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90年代港片《古惑仔》系列也不会那么红火。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8)

如今的时代已经转变,所谓的打群架变得相当稀有,有时会被人们认为是奇葩。不过,当时的人的确喜欢打群架。北京、广州、香港等地方遍地都是。

事实上,打架永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可能会遭遇牢狱之灾,只有守规矩、走法律道路才能解决问题。

结语

如今,北京的许多方言基本上已经消失,主要是与时代的变化有关。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人们都居住在大家宅院之中,邻近居住的孩子们通常会打成一团,再遇到某些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会使用打群架的方式去解决。

如此背景之下,诸如“顽主”、“老炮”、“佛爷”等特殊的词汇产生,分别指代不同的人群,基本上有背景或者故事的人才配得拥有某些称号,否则就都是路人。不过如今的情况早就改变,人们深居高楼大厦之中,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朋友直接吃饭也谈不上非常好,偶尔喝酒、唱歌和旅游等都是重要的群体活动。

北京崇文门东四条80年代顽主(北京顽主小混蛋)(9)

不过遇上大事的时候,许多人都愿意通过法律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因为使用法律解决问题是正确且理智的方法,一是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二是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清晰,切记不要让冲动毁了自己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