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

第三章 懂电影,才有不一样的人生

导语:在儿时所有的记忆里,能够看一场露天电影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以至于当如今长大后得知哪里放映露天电影时,也会去凑个热闹。那个时候,我不懂编剧,不懂导演,不懂摄影,不懂蒙太奇,只懂娱乐。我相信,电影自1895年在卢米埃尔兄弟手中诞生至今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其主要功能也便是娱乐观众吧!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1)

贾清召近照

我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90年代,那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记得那时村里每个月都会在村西头的小学门口放映一场电影,无论春夏秋冬。记忆最深刻的当属冬天里放映电影时的场景。那个时候,每当村里的大喇叭通知晚上放电影时,父亲总会提前去代销点买上半斤傻子瓜子儿,然后领着我和姐姐去看电影。当时,“片场”的空地上挤满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有的自带家中的板凳,有的随便抱来一堆不知谁家用来烧火的玉米秸,有的索性爬上小学的围墙,我最喜欢的“观影方式”是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一边磕着瓜子一边仰望着那个“巨大”的荧幕。记忆最深刻的影片有《三毛从军记》《一个也不能少》《妈妈再爱我一次》和《犬王》,那个时候,电影重复放映是常有的事情,也许在那个年代,国产电影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低潮期,于是电影放映员手中的拷贝便极其缺乏。每当放映已经看过的电影时,我依旧吵闹着要去看电影,因为去看电影总要比在家里呆着要有趣得多。每逢那时,我们一群小伙伴或围着放映员问东问西,或在放映机投影灯前做个鬼脸,或跑到荧幕后面寻找不一样的观看方式……相比于现在的孩童讲,那是我们那一代人独有的幸福。

后来,家家增添了14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紧接着便是彩电和碟片放映机,甚至是整套的家庭影院,观影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记得少年时代,我几乎多有的零花钱都用在了购买盗版光盘和租赁光盘上面。如今家中的书柜里,还保存着十几年间自己所购买的上千张碟片,即使有些因为年代久远而不能播放,但我依旧舍不得丢弃,那俨然已经成了我追逐光影梦想的道路上一笔可观的“财富”。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2)

贾清召(右)在拍摄微电影

17岁那年,我违背父母的意愿在高考志愿单上填写了省外的电影专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村里放映露天电影的放映机也由老式的胶片放映机变成了高清的数码投影仪,片源也丰富起来,但每当放映电影的时候,现场却是零星几人。放映员还是小时候的放映员,只是苍老了许多,有时候,我会跑去同他发一根烟聊上几分钟。有一次,当我询问他那台老式胶片放映机时,他说淘汰在家中,当我再询问他是否愿意出售时,他犹豫了很久看着我说那台机器陪伴了他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光景。当我告知他我在学习电影专业并热爱收藏时,他咬了咬牙答应卖给我。那个时候,我正在读大二。

我依旧很清楚地记得他把那台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8毫米胶片放映机和几部胶片拷贝送到我面前时的场景。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正在家中休暑假,他满头大汗地教会我如何搭接胶片,如何启动放映机,如何调节镜头焦距,如何连接音响,如何更换氙灯……临走的时候,他告诉我一定要好好保管那台机器,我使劲点点头。当晚,我便用那台机器在村里放映了一部吴宇森导演的香港电影《龙蛇争霸》。后来我常常打电话向他学习电影放映机的保养和放映技术,但又过了一年多,他却患癌症去世了,那台放映机我也放在家中再也没有用过。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3)

贾清召在部队表演武术节目

当我坐在现代电影院享受IMAX放映技术带来的视觉盛宴时,我常常想起那个为电影坚守了20几年的放映员,常常想起他曾经给我们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些美好回忆。随着对于电影越来越多的学习和了解,我也可以拿着摄像机拍摄出一部部微电影了,但我知道,在追逐电影梦的道路上,我还仅仅是一个“小学生”。同电影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支撑着我坚持着自己的坚持,而不管现实待我如何。

我坚信,懂电影的人一定有着另外的许多个人生,他们已经不仅仅把电影当做一种消遣的方式,而是把电影当做了自己的梦境,他们爱幻想,他们最懂生活。

每每生活中充满挫败感,每每人生彷徨失措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看上一场电影,我会把自己当做影片中的主人公,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告诉自己人生不过如此。

我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习惯,那就是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十几年间,电影看过几千部,拉片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在笔记中,我通常会记录下一些经典的台词对白、一些摄影及转场技巧和一些心得体会。而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也便组成了本章所涵盖的语录,你可以称它是每部电影的“一句话影评”,也可以当它是观影后的一句感慨,甚至是一个普通电影观众对于某部影片的主观评价。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4)

贾清召(右二)在青藏高原进行栏目拍摄

v 《食神》里“周星驰”重新获得“食神”称号不过是因为一份蛋炒饭,这样的“蛋炒饭”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心去做。(周星驰、李力持《食神》1996)

v 徐克的电影看过很多,最不敢恭维的便是《蜀山传》,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片长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故事荒诞得就像荒诞派代表作《等待戈多》,片中缺少基本的人物刻画,且大炫“五毛”特效,舍本逐末。(徐克《蜀山传》2001)

v 陈凯歌讲故事和选材的能力远远超过他当做一个现场导演的能力。(陈凯歌《梅兰芳》2008)

v 本以为王祖蓝可以取代周星驰,没想到星爷把宝座让给了黄渤。(周星驰《西游·降魔篇》2013)

v 王晶一直都奉行拿来主义和票房至上,却不悖于商业电影的传统,《大上海》足以证明,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如果说“王晶+周星驰=经典”的话,那么,“王晶+周润发”便是天作之合了。(王晶《大上海》2012)

v 记得第一次看《河东狮吼》时,家中还是十四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那个时候张柏芝还纯净得像电视上的白雪花。(马伟豪《河东狮吼》2002)

v 本以为《爱情银行》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在山东青岛,直到看见镜头中的车牌上写着:海B。原来,在我毫不了解的那个地方,也有着海底世界,也有着我梦中的情景,也有我苦苦寻找的一切。(曲江涛《爱情银行》2013)

v 不知道为什么《蒙古王》的导演是俄罗斯籍,而演员是中国的孙红雷和日本的浅野忠信;“浅”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日本演员,因为我好像从来不记得第二个日本演员;外语片本来很少看的,但如果错过《蒙古王》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自己的损失。(谢尔盖·波德罗夫《蒙古王》2007)

v 没有经历过任何一次战争和经历过战争的战士都是一个悲剧,这便是一个战士存在的意义,战士的存在就是这样。(兰道尔·华莱士《我们都曾是战士》2002)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5)

贾清召在军校运动会上

v 有的人被称作“国妖”,有的人被称作“国父”,其实他们本都是凡人,区别是他们走向了人生的两个极端,而“钟馗”既不是人,也不是魔,更不是仙,而是“道”的化身,无“道”则天下乱。(鲍德熹、赵天宇《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

v 七十多年前的美国电影《乱世佳人》用近四个小时的时间揭示了一个的主题:这世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如同中国电影《活着》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所揭示的主题是一样的朴素。也许,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最为朴素的道理是不会区分民族和肤色的。(维克多·弗莱明 、乔治·库克、山姆·伍德《乱世佳人》1940;张艺谋《活着》1994;毛卫宁电视剧《平凡的世界》2015)

v 如果随机采访一个人他(她)所知道的一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大部分人会说是《舌尖上的中国》。在我的心中,《舌尖》的成功,与其摄制手法、拍摄主体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恰恰是因为隐藏在镜头之后的“家的味道”“飘”进了中国人的心窝。(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012)

v 《平凡的世界》永远没有“大结局”,只不过是那个“平凡的世界”暂时睡着了。(毛卫宁电视剧《平凡的世界》2015)

v 《私人定制》讲的是公益,是公众的利益,而不是私利,它展现的是雅,而不是俗。一句话评《私人定制》:他是《甲方乙方》的升级版。(冯小刚《私人订制》2013)

v 老徐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用摄像机写下的情诗。(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

v 电影创作时,导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经历揉杂在故事中的现象已成为业界普遍的规律,这种自我甚至自恋的做法也相信能够得到观众们的理解和认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景腾”无疑是导演的化身,更甚者就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是在用导演自己的本名,这部影片的成功再次证明导演这个行业是不自我不成活的。至于片中“郝邵文”的出现,则更让我们耳目一新,对于他过去销声匿迹的那些年,可能一直都花在长肉上了吧。(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v 雷奥 ·卡拉克斯是法国最幸福的导演,尽管他以“低产”著称,像是张家卫一样。说他幸福,是因为他的电影女主角都是他的恋人,换言之,他只为能给他带来灵感的女性拍电影。我想这不仅是法国人的浪漫,而是大多数电影导演的通病。作为人生的一种特殊体验,电影是所有主创最完美的生活,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导演是绝不会滥用演员的,因为演员是导演的生命,这样理解,那些片场的风花雪月便不足为奇了。(雷奥 ·卡拉克斯《新桥恋人》1991)

v 观看好评如潮的爱情文艺片《云水谣》到了60分钟的时候,还感觉到男女主角是在努力地表演悲伤。我开始怀疑,我的工作远离文艺两个字越来越远了。(尹力《云水谣》2006)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6)

贾清召和外公、外婆在一起

v 迈克·摩尔作为纪录片导演,我不喜欢他的职业,但我敬佩他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毕业而后转做导演的经历以及对于真理的执着、对于时政的批判。他说:人生总要有一次被解雇的经历,否则就白活了。不知道我的“解雇” 是何时何地何景?(迈克·摩尔《华氏9·11》2004)

v 《后会无期》有一句台词:别跟我说什么世界观,这个世界你观过吗?其实这个世界已足够完美,只是因为一些人对世界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愿意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们希望世界更好一些,于是选择隐忍着被众人指责误解的痛苦做一个明白人,比如说韩寒。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下一个。(韩寒《后会无期》2014)

v 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告诉每一个军人战斗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活下去。当面对死亡,我也相信每名战士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幸免于难,这是人性,没有人会嘲笑面对死亡时人性中的胆小懦弱。奥利弗·斯通经历过越战的残酷,所以他更懂得战场的规则和参战者的心理,这是一个战争片的灵魂。我也曾拍过一个军旅题材的微电影,看过的很多人都说故事很感人,其实我没有告诉他们,片子里的生活都是我经历过的,而且此生难忘。(奥利弗·斯通《野战排》1986 )

v 如果《大灌篮》《不能说的秘密》和《头文字D》的男主角分别定角为王祖蓝,林志颖和韩寒,我想结果定会大不一样。(朱延平《大灌篮》2008;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2007;刘伟强《头文字D》2005)

v 如果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失败的,那么因为导演太嫩、演员太新;如果说它是成功的,那么因为友情太深,青春太美。(张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2016)

v 贾樟柯的《天注定》证实了一个问题:电影可改编自新闻,新闻可用来宣传电影。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但电影创作和新闻写作终究是两件几乎完全不同的事。(贾樟柯《天注定》2013)

v 2016年的中国影坛分别用一头驴和一头牛“调戏”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这两部电影是《驴得水》和《我不是潘金莲》,可谓既愚人又自娱。(周申《驴得水》2016;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2016)

v 《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在商业上的成功无疑给国产动画电影开创了一个先河,但这种可以被冠以“娱乐致死”的影片还是少一些为妙,否则,我们的价值取向必会遭受歪曲。(卢恒宇、李姝洁《十万个冷笑话》2014)

v 《我不是潘金莲》用了常规电影三分之一的画幅,在“万达”的“封杀”情况下赚取了一些电影无法企及的票房,这告诉我们,一部好电影是靠故事和某些效应取胜的,和其它并无太大关系。(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2016)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7)

在南京政治学院读新闻时的贾清召

v 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电影导演的奋斗史都可以用“苦难辉煌”这四个字来形容,那么罗曼·波兰斯基则将苦难和辉煌经历到了极致。(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2002)

v 欧美军事大片的主题似乎永远关于救赎、死亡、人权和恐怖主义。(斯蒂芬·莱波贾《新特种部队》2011)

v 如果让贾樟柯和杜琪峰联合执导一部电影,我想两个导演都会被对方整疯的。(贾樟柯《小武》1998;杜琪峰《真心英雄》1998)

v 什么叫潮流?潮流就是贾樟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到了四十多分钟的时候才出片名。(贾樟柯《天注定》2013)

v 在《黄金大劫案》中看到了宁浩的天马行空和胡诌乱侃,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本事,起码博人一笑。(宁浩《黄金大劫案》2012)

v 电影《我的狐朋狗友》告诉我们,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曾经有一个喜欢的女老师,实际上,现实中也是这样的。(霍猛《我的狐朋狗友》2016)

v 《消失的子弹》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不分好坏,世界上只有变坏了的好人和变好了的坏人,但后者往往是个悲剧。如谢霆锋饰演的“郭追” 。(罗志良《消失的子弹》2016)

v 李雪健老师用表演成功再现了很多我党的楷模人物,像焦裕禄、杨善洲……如果将来自己有能力去拍一部《孔繁森》的话,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演?(王冀邢《焦裕禄》1990)

v 如果说“喀秋莎”是血色的浪漫,那么“阿辽沙”则是姜文电影中爱情的浪漫。(姜文《太阳照常升起》2007)

v 如果把王晶的所有电影分类,那么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三级片(例如《玉蒲团》系列)、中级片(例如《烂滚夫斗烂滚妻》、《财神客栈》等)、顶级片(例如《大上海》及赌片系列)。(王晶《鬼马狂潮》1977……王晶《大上海》2012)

v 徐峥会(gan)不会(gan)拍《京囧》,这是一个问题?(徐峥《港囧》2015)

v 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句对话是“对不起”和“没关系”。(李安《断背山》2005)

v 徐峥在《港囧》和《泰囧》里均大秀了自己的电影理论功底,我想在导演的岗位上,作为演员出身的他也是下尽了功夫。当这些电影理论和不正经的剧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只能说,徐峥是个导演天才。(徐峥《泰囧》2012;徐峥《港囧》2015)

v 《一路向西》是一部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情色电影,而绝不仅仅是“色情”二字所能概括的。(胡耀辉《一路向西》2012)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8)

在南京政治学院读新闻时的贾清召

v 每个人都曾是、正是或将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与其沉默,不如爆发(尖叫) ,或许你的尖叫会让你的人生出现一个 “史达琳” 。(乔纳森·戴米《沉默的羔羊》1991)

v 同门师兄毕赣的《路边野餐》获得金马奖时,我正在青藏的“路边”吃着风雪调伴的“野餐”,他是我的师兄,所以我骄傲,也正因为此,我自卑。(毕赣《路边野餐》2015)

v 《狼图腾》讲的是人类的征服史和狼的灾难史。(让·雅克·阿诺《狼图腾》2015)

v 一句话评论陆川的《王的盛宴》:秦汉时期的《无间道》。(陆川《王的盛宴》2012)

v 在我看来,《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导演导演导演、演员饰演演员的影片,而唯独主人公毕楚门是一个纯粹的观众。当毕楚门不再进行“真人秀”而开始“表演”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导演。(彼得·威尔《楚门的世界》1998)

v 《敢死队三》不过告诉我们:时代在飞速变化,纵然老同志们经验丰富本事过人,但最终天下还是掌握高科技的年轻人的天下。不过后来导演又告诉我们:年轻人终归是年轻人,是需要老同志“解救” 的。(派特里克·休斯与丹·布拉德利《敢死队三》2014)

v “小燕子”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广受好评,“五阿哥”苏有朋又拍了不输票房的《左耳》。演员转行当导演的现象此起彼伏,各位看官也许忍不住会问《还珠格格》中“尔康”在哪里?我只知道,70后都在奋斗,90后没有资格说累。(赵薇《致青春》2013;苏有朋《左耳》2014)

v 每个人的世界里都至少有一个叫做“爱美丽”的人,他(她)们做事情喜欢策划、有些小情绪、喜欢做好事不留名、有很多癖好,他(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又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自己关心之人的注意,但是他(她)们永远不会做的一件事就是:主动。但诸君切记,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珍惜。(让·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2001)

v 《谍影重重》系列是导演花掉过亿美元的资金和大把的时间完成的经典之作,其故事核心便是寻找自我,由此可见“自我”的重要性。不管你叫伯恩,还是叫别的什么名字,找到真实的自我才是毕生的财富,不幸的是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往往寻找到了自私、自利、自恋……(托尼·吉尔罗伊《谍影重重4》2012)

v 那些印在我脑海里的女演员:《天若有情》里的吴倩莲、《倩女幽魂》里的王祖贤、《星语星愿》里的张柏芝、《甜蜜蜜》里的张曼玉、《大话西游》里的朱茵、《歼十出击》里的黄奕、《英雄本色3》里的梅艳芳、《雪在烧》里的吕一、《龙门客栈》里的林青霞、《金枝玉叶》里的袁咏仪、《悬赏》里的薛凯琪……(陈可辛《甜蜜蜜》1996;徐克、李惠民《龙门客栈》1992等)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9)

作者和“严高鸿”雕像合影

v 尽管我特别喜欢周润发这个演员,尽管我以前并不喜欢张艺谋这个导演,尽管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但是,我还是认为无论是张艺谋的《英雄》还是《十面埋伏》都要比李安的《卧虎藏龙》优秀很多。或许,奥斯卡对张艺谋来讲真的就是一堵墙、一个门槛。(张艺谋《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李安《卧虎藏龙》2000)

v 相信对于很多香港电影迷来讲,午马这个能导擅演的电影人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便是“燕赤霞”,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自己最后一部电影《英雄之战》上映就永远告别了观众。或许,当年《倩女幽魂》中演员们都已经慢慢地淡出了每一个热爱香港电影的观众的视野,但经典即是永恒。(虞军豪《英雄之战》2014;徐克、程小东《倩女幽魂》1987)

v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英雄之战》的导演说。可我们活在现实中太久了,于是暂时忘记了这个梦,当有一天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开始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总会有少数人挺身而出,于是他们的英雄梦实现了,而其他的人依旧活在现实里,这些英雄便成了他们偶尔缅怀或仰慕的神话。(虞军豪《英雄之战》2014)

v <<一代宗师>>经历了八年筹备和三年拍摄,相信这不仅仅是出于宣传需要所制造的某种“噱头”。从《旺角卡门》到《一代宗师》,王家卫导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尤其体现在他对台词的处理上。从王晶的《大上海》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我看到了一些香港电影以前没有过或者被淡化掉的东西,这种东西叫沧桑。近年来,拍摄艺术电影的王家卫和贾樟柯都将摄像机对准了武侠片,我相信他们不仅是在拍功夫片,更是在拍自己心中曾经的武侠梦。(王家卫《旺角卡门》1988、《一代宗师》2013;王晶《大上海》2012)

v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银河护卫队》,我的这句话是:我是格鲁特。(詹姆斯·古恩《银河护卫队》2014)

人生电影微电影(微电影导演贾清召的电影人生)(10)

贾清召和战友一起包包子

v 《窃听风暴》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相似的关于人性的故事,那就是当人性在强权、政治立场等外界因素的左右下,也会迸发出其应有的光辉。这也是这两部影片“掳获”观众“芳心”的原因所在。(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窃听风暴》2006;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199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