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冲在抗疫一线(打地铺搬物资身兼数职)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教师群体在东北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身兼数职”的女辅导员,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亦是老师但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在封校封寝号角吹响的那一刻,73名女辅导员不约而同集结在一起,选择放下其他身份,成为巾帼战士,冲锋在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心怀家国,何为师之大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师冲在抗疫一线?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师冲在抗疫一线(打地铺搬物资身兼数职)

教师冲在抗疫一线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教师群体。在东北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身兼数职”的女辅导员,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亦是老师。但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在封校封寝号角吹响的那一刻,73名女辅导员不约而同集结在一起,选择放下其他身份,成为巾帼战士,冲锋在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心怀家国,何为师之大者。

刘晨:学生在哪,我就要守护在哪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刘晨和丈夫均是东师学工队伍的一员,在刚知道封控驻校管理的消息时,她们也曾陷入两难的抉择:一面是心脏不好的婆婆和3岁的儿子,一面是她带的92位研究生。

如此境况下,刘晨与丈夫犹豫过,也徘徊过,但疫情蔓延,责任所在,“作为共产党员,特殊时期更需使命担当。学生在哪,我就要守护在哪!”下定决心后,她与丈夫双双入校,毅然决然把3岁的幼子交给患有腰椎盘疾病的姥姥照看,来到自己的学生身边。

由于事发突然,刘晨只能住在办公室,没有床,就打地铺,没有水房,就在厕所接水洗漱……“不漏一人,不留死角”信息排查,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态,缓解学生焦虑心情,分享入校教师、志愿者的生活日常……从封校至今,刘晨从未晚上十二点之前睡过,对自己的要求也从未放松。

夜深人静之时,听着3岁儿子奶声奶气的留言:“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抱抱我?”她都忍不住辛酸落泪。每次忙完工作,儿子已经睡下,刘晨只能把对儿子的想念深埋心底,收拾好心情,准备第二天的战斗。

在这特殊的时刻,她无法拥抱自己的宝贝,却用母亲般的温暖陪伴守护着东师的“孩子们”。她的学生说,“只要有辅导员老师在,我们就心安。”

张婧宁:学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

3月17日下午,地理科学学院90后辅导员张婧宁像往常一样,协助三舍B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到校医院领取全楼1700名学生所需的十几箱防护物资,齐腰的一垛垛箱子里装满了口罩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发放完毕。

蹲下、搬起、装车、关门,防护物资不断装上了车。突然张婧宁感到右手一阵剧痛,抬手赫然发现,右手小拇指的半截指甲不见了,粉色的肉袒露出来,鲜红的血液不断涌出……原来是小拇指被车门夹到了。

十指连心,但张婧宁却想着“得尽快把这些防护物资交到学生手中”,她强忍伤痛,只是用面巾纸简单包扎了一下,最终快速及时地把防护物资交到了学生手中

住校十几天来,信息排查、关心学生……张婧宁平均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在校医院里,医生嘱咐双眼布满血丝的她,“低血压、轻度贫血,要多休息。”曾经,张婧宁也是父母呵护的柔弱女子,现今,凭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她用自己纤削的身躯为学生筑牢安全防线,“学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

地力富扎: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东北师范大学,有41个民族的2323名少数民族学生。疫情期间,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况也牵动着学校领导的心。

政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维吾尔族姑娘地力富扎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地姐”。疫情之下,她把千里之外来看望她的母亲安置在校外出租屋,自己主动请缨入驻学校,选择与学生在一起。在学校,她除了要管好自己211名学生,还是净月校区夏华公寓81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家长”。

夏华公寓81名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分散于73个宿舍。每次准备他们的餐食时,地力都不厌其烦地与其组建的“石榴籽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按照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认真分拣、有序分发,确保每个餐盒都不发乱、发错,让每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地力由衷地说道。

孙佳琼:我要坚守在阵地上,为学生提供可靠港湾

“隔离人员是否有更新?学生身体状况是否健康?哪些学生有急需的物品?……”凌晨一点环境学院辅导员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忙了一整天的孙佳琼老师还在整理学生的流调情况

作为一名环境学院辅导员,孙佳琼除了负责72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安全管理、就业指导、信息排查等工作,还承担着教授“环境污染与人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面对防控疫情的召唤,她主动联系学院领导,坚决要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静态管理期间,“停课不停学”。“环境污染与人类”这门通识选修课是面向两个校区200余名本科学生讲授的,自由校区的学生大多为理科生,净月校区的学生大多为艺术生。

“想教一门课不难,但想教好一门课不容易”,90后“新手老师”孙佳琼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设计与课程相关话题,用心向老教师学习……“即使教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要设计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案。”

每天,面对大量的辅导员工作和教学任务,孙佳琼很想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她有时也很累,但却无怨无悔,“我要坚守在阵地上,为学生提供可靠港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东北师大的学工队伍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辅导员。有人化身“快递员”,为学生们采购生活用品;有人变身“搬运工”,搬运数以万计的盒饭;有人成为“巡查员”,绝不放过每个楼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人变为“心理健康员”,像邻家姐姐一样与有需要的学生“煲电话粥”……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师者仁心,爱与责任蕴芬芳。她们,甘为桃李献芳华;她们,将奉献铭刻于内心;她们,为学校战“疫”注入坚实力量;她们,用东师的“四实品格”书写新时代的奉献与担当。

欢迎关注"东北师范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师范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