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远流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感人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不怕艰难,不怕困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但是,愚公为什么能移走山呢?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1)

  我们还是从故事说起吧。

  “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所处的地理形势是:家门之前有两座大山,出出进进,要绕很大的圈子。为了门前无“塞”,出入免”迂”,愚公带领全家”毕力平险”。条件论者,肯定会说:世事造英雄!愚公是“大山”造就的。这说得有道理。“大山”造就了他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英名。要是愚公住在平原上,或是大海边,山都望不见,还用移吗?但这只能说明愚公为什么移山,却不能说明“为什么能移山”。

  愚公究竟为什么能移山呢?

  恐怕,第一,是他有远见。他的远见,来源于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分析,扎实于信念的坚定。由于山之“塞”,出入“迂”,因此产生了“移山”之念。我们从他和“智叟”的争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以看到:他的分析多么正确,见识多么卓远,信念多么坚定。

  

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2)

  第二,是他善商讨。办事的远见有了,信念坚定了。但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那就得谋划于人,商讨于众。愚公的第二步是走对了。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同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你看他,虽为一家之长,然遇事商讨,态度多么平易!没有长者的口气,更无家长的作风,一副平等和蔼的姿态,人能不尽心竭力、献计献策吗?其妻所提的“疑”问,不就是众人给解决了的吗?

  其三,是他靠众人。众人是圣人。依靠众人,就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舍此,不能有丝毫收获。愚公的成功,就在于能依靠众人。他依靠众人的第一步,就是和大家商讨要办的事情。使大家明白,要办什么,为什么要办,怎么办。并且把大家摆到主人公的位置上,使大家意识到,这是给自己办事,是给自己造福,给子孙后代造福。因此,大家能在愚公的带领下,统一认识,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奔赴一线,不舍寒暑,全力劳作。靠众人,还表现在他“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阔大胸怀上。“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个小孩才换牙,大概七、八岁吧,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他并没有嫌弃。积少而成多,聚小而渐大。这就具备了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础。

  其四,是他带头干。商量好做法后,愚公紧接着就“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没有等待,没有迟疑,更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也没有指手划脚,吆三喝四,而是亲临工地,带头劳动。在他的带动下,才有子孙的苦干——“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才有邻人的帮助——京城氏遗男,“跳往助之”。

  

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3)

  其五,是他拒非议。愚公移山的主张,曾遭到妻子的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当然,这是内部的疑虑,是善意的。愚公还没出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大家就给解决了。愚公移山的行动,又遭到智叟的嘲笑和非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以活生生的事实(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和严实实的道理(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孙无穷)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认识。

  常言道:“傍道三年盖不起房。”就是说,临街盖房,众议颇多,主意不定,意志不坚,难免半途而废。

  但是愚公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在既定的方针下,不懈努力,一干到底,这也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4)

  其六,是他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愚公移山,几费周折,方针既定,坚持不已。虽“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而不变初衷。这才感动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宣告彻底成功!

  毛泽东主席,在谈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时,曾引用过这则寓言。他说,愚公挖山不止,感动的是上帝,我们的革命,也感动了上帝,那就是“人民”。人民帮我们搬走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的观点,非常正确。对于执政者来说,“人民”就是“上帝”。没有人民,就没有胜利,更没有政权。

  那我们普通百姓呢?要想搬掉你前进路上的“大山”,该学习愚公的什么精神呢?

  山西省原平市大牛店镇中神山村 贾高锁

  2018年1月23日

  

愚公最后会移山吗(愚公为什么能移山)(5)

  作者简介:贾高锁,男,汉族,1947年8月生于原平市中神山村。毕业于山西省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1969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曾任原平联校、铁路中学等校教师。退休后仍在国利美术高中、英才中学等学校工作。执教近半个世纪,主教初、高中语文。爱好书、画、写作,只是忙于教学,未曾投稿见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