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朴素的你应该怎么做(第二十二章最朴素的教育)

孩子的孩子们,没有责任与义务记住那些未曾谋面的先辈们的样貌、姓名、故事但,只要这些温暖与爱一直传递下去,我们就从未辜负来这世界的意义——爱在,他们就在,我们也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育是朴素的你应该怎么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育是朴素的你应该怎么做(第二十二章最朴素的教育)

教育是朴素的你应该怎么做

孩子的孩子们,没有责任与义务记住那些未曾谋面的先辈们的样貌、姓名、故事。但,只要这些温暖与爱一直传递下去,我们就从未辜负来这世界的意义——爱在,他们就在,我们也在。

其实,都是一些小事。

比如,零花钱。

小学一年级,我开始有了零花钱。那个年代的冰棒已经涨到了一角钱一支,特别好吃的蛋奶冰棒需要一角五分钱。夏日午后,午觉总让人觉得睡不醒的时候,我外公会一边喊着“起床上学啦”,一边塞给我一角钱,让我沿途买支冰棒给自己清醒一下头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零花钱的我每次攥着这一角钱都有点踌躇,终于有一天鼓足勇气问外公:“如果我不买冰棒吃,那些钱怎么办?”

外公笑了,说:“如果不买冰棒吃,就攒起来,等攒多了,可以买你想买的东西。”

大约看出我的眼神很懵懂、很迷离,外公索性一次性给了我几元钱,算作这个夏天的冰棒费用——在那个人均月薪不足百元的年代,那还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拿到手上时好像捧着一大笔巨款!

兴许也是为了鼓励我参与劳动,外公还说,如果能把地下室里的旧报纸、酒瓶、易拉罐搬出来卖掉,卖废品的钱可以归我所有。所以,原本那么馋嘴的我啊,就真的整整一个夏天一支冰棒都没吃。而且,我还每周像台风过境一样扫荡地下室里所有能卖的旧物,热衷于汗如雨下地搬东西——直到我花了很久的时间,终于攒够了十元钱。

我是用一把毛票跟外公换来一张十元“大团结”纸币的。我还记得自己用一个硬纸盒装着这十元钱,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拿出来看一看。很多年后,我大约知道了,或许,我每晚看的,不是钱,而是自己与“懒”和“馋”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后的成就感。

再后来有段时间的攒钱记忆就模糊起来,但我记得自己通过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卖废品换来的钱、每月的零用钱,一点点攒够1000元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读初中的时候。那天偶然看见外公拿了一张绿色的单据在记账,凑近了看,只见上面有陌生的词汇,叫作“定期存款”。外公介绍说,按照目前利率,1000元如果按照某档特殊的大额存款政策,三年后会变成1300元,前提是中间不能取出来,要一直放在银行。

1000元能变成1300元?!这么好的好事岂能错过——我当即决定要加入存款的队伍,但我那时候还没有身份证,外公便用自己的身份证为我存了款。

三年后,外公重病,住院前,还记得把我到期的存单兑换,很认真地问我:“现在已经没有了利息诱人的大额存款政策,你要不要考虑把1300元用来购买‘国债’?”

……

于是,十五岁的我成了国家的债主。到我十六岁时,外公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一年后,十七岁的我开始有陆陆续续的稿费。也是那一年,家乡那个海边小城有了第一台 ATM 机,为了存取稿费方便,刚拿到身份证不久的我给自己办了人生中第一张银行卡。后来进了大学,稿子越来越长,稿费越来越多,我按照外公说过的那样,每次拿出三分之一给自己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再把三分之二零存整取,积少成多。

其实,我是个不懂理财的艺术生,在没有余额宝的年代里,平生唯一能想到的投资方式不过就是买房子做包租婆。所以,以上这个故事,其实跟发家致富没什么本质关系——尤其是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两台小型碎钞机基本上碾碎了我大额存款的梦想。但,我会永远记得,1992年,我的外公面对一个刚读初中的小女孩,认认真真跟她讨论什么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利率、国债的模样。

是他告诉我记账、存款,尤其是财务规划的意义;也是他告诉我,人不能太苛求自己,适度消费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以及,他退休了,不用上班,却可以有退休金,那是因为在能够工作的日子里,他曾经全情投入……所以,这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馅饼,只有勤勤恳恳的积累。

三十年后,我的小女儿咚咚七岁了。她有个会说话的储蓄盒,里面藏着她每月的零花钱——每月四十元,那是她给自己买小东西的秘密基金,还可以用来买旅行途中超出礼物预算的心仪小物。

她很认真地积攒,还找了个小本本记账。看上去那么珍视的私房钱,却永远不忘外出时拿一部分给妈妈买份小礼物,也可以大手一挥送给弟弟一百元买旅行纪念品——慎重对待金钱,却不为金钱所累——这不是我的嘱咐,但一定有些什么,在默默传递。

我是跟外婆学会做饭的。

十八岁,我考上大学,外婆很担忧,她每天忧伤地看着我念叨:“你这么挑剔,那菜不光好吃还得好看,你说你上了大学怎么办啊?谁能伺候你啊?你自己不学会做饭的话,别人做的你能吃得下去?”

她念叨了我四年,终于念叨到我本科毕业,暑假,我开始学做饭。

厨房是她的舞台。她七十多岁了,仍然满场飞,一边照顾两个炒锅,一边得空看一眼电汤煲。

她说:“炖排骨之前得开水焯去血沫,然后再倒汤煲里,煲两小时,这中间你就可以准备点冬瓜。冬瓜切好放一边,还来得及切肉丝、切蔬菜。灶上的锅就两个,你在左右开弓之前可以把等着做的菜排好队。那就得提前算算每道菜做成的时间,带汤的、不容易凉的可以先做,放一边等着。鱼虾不能太早,凉了会腥。能分两道工序的,比如熘虾球什么的,都可以先做一半,放一边等着,最后按顺序回锅,这样端上桌的时候基本所有菜都是热的……”

她嘱咐我:“将来,要是下班晚,可以用微波炉解冻五花肉块,再切。提前算好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四菜一汤用不上一个钟头。”

后来,很多年里,我都喜欢备好食材、计算好顺序后,用两三个锅同时做菜;也喜欢在办事前先分析现状、找寻最科学的办事方法和能够兼容的办事步骤——这是我喜欢的高效,也是她教给我的“统筹兼顾”。

最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化磨炼里,一个彼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管理”的小女孩,渐渐学会为事件分等级,先做眼前最紧要的事,或是先做完需要等待反馈的事,然后在等反馈的时间里开始做其他事……

许多后来发现相当酷炫的管理方法、处事机制,其实,都在老人简单的言传身教里。

我妈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大家都说她是“女强人”。

我到今天都记得她带十岁的我出门逛街——周末,放松一下,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边小城没什么娱乐项目,只有两个像样的商场、一个挺大的批发市场。出门前,她像班主任一样下令:“想好你要去几个地方买哪几样东西,设计好路线。中间别忘了去一趟百货大楼,得去买个炸鸡腿,午饭的时候吃。”

我吭哧吭哧地找出一截纸片,写:买本子、转笔刀、联欢会用的装饰花、一双运动鞋,去新华书店买两本书……

书写的同时就好像有张3D地图在脑袋里转:从哪里出发,走哪里比较方便,再往哪里拐,然后去哪里……托这些准备工作的训练之福,我代数不好,但大学时代愣是靠计算“某种电话卡在通话超过三分钟后会比另一种电话卡贵0.5分钱”这种实用题目获封“艺术学院小卖铺方圆100米内最强大脑”;几何也不好,但后来结婚了、出门旅行了,一直是我先生的“活体百度地图”,而且还是3D版。

我不觉得这些全都是基因使然,就如我学教育学的朋友所说:“如果基因好用,还要老师做什么?”

或许,所谓大脑转速,多少还是有些遗传效力。但,更多部分,是在后天的刻意培养或是不经意的生活感染里。

比如很多年后,我的女儿咚咚升入小学二年级,在班主任带领下开始给自己看过的书、办过的事画思维导图。其中有一次的作业叫“购物”,小女孩用水彩笔驾轻就熟地写道:第一项,要列购物清单;第二项,确定路线和交通工具;第三项,超市购物;第四项,回家后分类整理。

第二项那里,小女孩特地用不同颜色注明每个人要买的东西,比如她的文具、弟弟的玩具,妈妈要买的黄油和牛奶。旁边有简笔画,画了一串包装盒,盒子上写着milk、 butter 以及一本notebook……

虽然说秉承我妈的思路,我没多想就把这套办事思路分享给了我女儿,但是时代当真是进步了,硬件日新月异。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十岁那年的半截小破字条,再看看如今孩子们的思维导图,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前浪……全靠自学成才!

我爸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买书。

过生日送书,出差回来带书,周末还要买书——男人们讨厌逛商店,那么偶尔出门,就带女儿逛书店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我爸连续三周每周都花十元左右给我买一套书。到了第四周,他哀叹:“闺女啊,你爸一个月才挣一百块,你买书就得花一半,再这样下去,你爸别吃饭了。”

说归说,他还是掏出钱包给我结了账。

几年后,他把自己的公司搬到市图书馆少儿馆旁边,第一件事就是去给我办了借书证,逢寒暑假就显摆说:“闺女啊,跟爸一起上班吧,爸那里有书看。”

我陪他上了几个寒暑假的班,看完了少儿馆里所有算得上是长篇小说的图书,也吃了很多碗图书馆身后巷子里的“兰州拉面”——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碗看书看到饥肠辘辘时热气腾腾的面条,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拉面。

我至今保存着我爸给我买的一些经典图书。2012年,曾经由许多位名画家联手绘制的《彩色世界童话全集》再版,在当当首页放了大幅推介图。宣传语说这是自20世纪引入中国后,第一次将60本童话绘本全数再版。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我默默打开书柜,取出我的藏书——二十几年前国内首次引入的版本,就是我爸用将近一个月的薪水给我置办了全套。我怕叮叮和咚咚损毁,每次都小心亲手翻阅,随后束之高阁。

我终于还是去网上下了单,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新书给你们看,但外公留给妈妈的宝贝,历经近三十年,封面已经开始微黄,我不舍得拿出来。那是我小心翼翼的收藏,恨不得翻阅时都能戴白手套——或许,我读的不是书,而是我爸爸对我的爱。

当然,我也爱你们,我的咚咚和叮叮。

所以,我把我在成为一个妈妈后才感受到的那些蕴藏光泽的珠子从记忆深处找寻出来,拭去尘埃,希望把这些简单生活里的智慧,传递给你们。

有些,也会延伸。

比如,我不仅买书,也会在书籍扉页上,写下一些期待、三两推荐。

希望循着这些痕迹,很多年后,当你们看得懂这些文字时,会记得,我像我的亲人爱我一样,始终深爱着你们。

《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终极死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没关系的——毕竟,孩子的孩子们,没有责任与义务记住那些未曾谋面的先辈们的样貌、姓名、故事,但,只要这些温暖与爱一直传递下去,我们就从未辜负来这世界的意义。

爱在,他们就在,我们也在。

在玩耍中,发现生活之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