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

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赏析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1)

《诗经名物图解》:马

诗经赏析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2)

陈少梅《仕女》

《国风•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陟(zhì)彼崔嵬,我马虺(huǐ)隤(tuí)。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sì)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诗经赏析及译文(诗经国风周南)(3)

《诗经名物图解》:芣苢、卷耳

诗歌赏析

  这首《卷耳》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诗中,一位女子正心不在焉的采摘着卷耳的嫩芽,她神思飘忽,手上的动作也变得笨拙起来,原本熟于采摘的她,竟然采了好久,也只摘到可怜巴巴的小半筐。都是因为她那身在远方的心上人啊,她对他是如此牵挂,所以她手上慢了节奏,心里满了相思。  这真是一个热情可爱的女子啊。卷耳采了那么一点,她索性将筐儿一把扔在路旁,顺势蹲了下来,气鼓鼓的托着腮,圆圆的眼睛瞪着丛丛尚有些娇嫩的卷耳,不满得嘟囔:“为什么这么难摘呀,连你们都和我作对。为什么还不回来呀……”女子目光投向远方,想象中,她的心上人出现在视野当中。  男子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胯下的骏马在旅途奔波中已经疲惫不堪,马首低垂,马蹄沉重。而比起鞍马劳顿的苦累,明显是相思的苦楚更煎熬人心,他渴望回到家乡,看一看她,尝一尝新摘卷耳做成的羹饭,然而在这高耸的山峦之上,只有白云碧树,听不到她甜美清亮的歌声。他只能借酒消愁,试图用喉中燃烧的热,来温暖心中相思的苦。  也许,这一切并不是女子的想象,而是两处相思的共鸣。女子思念着远方的人,而身处他乡的远行人又何尝没有思念她呢。  聚少离多,看来不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从古至今,好像只有远离家乡才可实现自己的抱负,总以为“远方”机会更多、前途更光明,于是想尽办法离开家乡去“远方”打拼。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亲人朋友聊天,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接看到对方。而在古代,一个人的远行往往意味着今生再无缘相见,所以离别、相思、重逢都是非常刻骨铭心的体验。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古典文学中会有大量的描写送别、重逢场景的诗篇的原因。  《卷耳》这首诗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它的结构,第一章以女子的角度表达了对远行爱人的思念,后三章内容则转换为远行男子的角度,表达他对女子的挂念。历来对于前后的差别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后三章内容为女子的想象,这让思念的广度穿越了丛丛卷耳,直达远方,也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就是远行男子的真实处境,彼此有情的人,让相思有了回应,有了共鸣,而显得更加温暖人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很好的解释诗歌传达的意境,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情,如同镜头切换般的画面感,让这首诗拥有着超越时代的魅力。  诗歌中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卷耳引出了这个美好的相思故事,可关于它的真实面目,至今还有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指石竹科卷耳,宋代大儒朱熹则认为它指的是菊科的苍耳。认同石竹科卷耳的人认为从食用的角度考虑,石竹科卷耳的嫩芽可能更适合日常食用,菊科的苍耳存在一定的毒性;而认同菊科苍耳的人,提供了杜甫的诗歌《驱竖子摘苍耳》作为辅证,诗里所说到的卷耳和苍耳就是一回事。另外,菊科支持者还有一个附和诗歌内容的浪漫解释,苍耳四处可见,相思如它一般,随处可生。  此外,采摘卷耳的女子,她的心上人应该是位身份高贵的贵族,从他出行在外的排场可以推断他的身份。宝马良驹历来为古人追捧,先秦就有伯乐相马,千金市马骨这样的故事,出门在外还能拥有一匹好马代步,远行人必定不是穷苦出身。在思念煎熬之时,远行人选择了拿出青铜酒器,喝上一杯,借酒消愁。而在先秦时期,青铜器不仅昂贵,而且有着严格的阶层使用标准。就连酒都是祭祀时的重要祭品,出门在外还能携带考究的酒器和美酒,远行人贵族的身份显而易见,更何况他还有仆人随身侍奉呢。  与这样一位贵族关系密切,女子又何必亲自去采摘卷耳呢?大概是数着日子过日子,每天望眼欲穿期盼归人的生活太过难熬,手上有些事情也许能冲淡这思念。可惜,思念不听话,自己跑出来,看到什么都会想起那个人来。  当然了,这其中的缘由都是我们的猜测,故事真正的模样早就在两千年的光阴中变得模糊不清。每一位读者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这便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