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王阳明哪个好(儒家思想王阳明心学)

讲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跳过王阳明心学的,王阳明是中国唯一一个立功、立德、立言,文武双全的圣人,个人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珠穆朗玛峰。本篇我们将一起攀登这座高峰。

从《大学》、《论语》、《孟子》到《中庸》我们都在用王阳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讲儒家思想,比如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完全使用的王阳明心学的认知论在讲述,只有讲述明白了格物致知,才能把四书讲明白,否则根本没法讲明白。

王阳明心学到底是什么?他是怎么来的?心学是孟子、陆九渊、王阳明三个人一脉相承的。与宋代大儒朱熹同一个时代的陆九渊是心学发展中的关键。陆九渊和朱熹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最佳辩友,曾经的“鹅湖之会”,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辩论。朱熹提出“理”,陆九渊站在他的对立面喊出了三个字“心即理”。也就是说,心就是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心就是宇宙。这和朱熹的看法完全相反。所以,所谓心学的诞生就是针对朱熹的理学而出现的,是站在理学的对立面的。

有一则关于二程的轶事很能说明问题。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哥哥程颢对主人送到怀里的歌女温存备至,而弟弟程颐对怀里的美女连看都不看一眼,反而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后,他指责哥哥有失体统。程颢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在饭局上,怀里有美女,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中也没有了,而你直到现在心中还有美女?”这个故事恰好戏剧性地验证了“心”和“理”的思想。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陆九渊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心即理。”王阳明比陆九渊走得更远,王阳明说心就是宇宙万物之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讲深山里的花。王阳明和朋友一起游玩,看到悬崖的一棵花树,朋友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关?这花是在我心内还是心外呢?”先生回答说:“你未看这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这花不在你心外。”再比如,在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了,如果没有人在场,请问这棵树倒下时有没有声音?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声音的,有的只是声波。因为声音是由感知创造的,如果没有人在场,就没有感官,就等同于没有声音。”这里的声音和声波也是我们通过词语的命名来讨论问题的,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讨论来讨论去就是靠不同的词语和语言来推进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没有,都不复存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命名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命名就没有事物。海德格尔也说过:“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我个人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应该算是人类最后的哲学了。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基于语言的思辨,而语言有他的边界。绝对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都在语言边界之外。语言边界之内的全部属于科学。语言边界之外的,属于艺术、宗教和生活。其间没有哲学的位置。”他认为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所以他还说:“凡是能说清的,都已说清;凡是没有说清的,都无法说清。”所以哲学结束了,就结束于语言的边界。那么在语言之外真的没有哲学了吗?有,五百年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科学替代了哲学,哲学结束于语言的边界,那么“知行合一”就是人类最后的哲学,能不能知行合一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在知和行之间不需要语言作为媒介,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你可以直接诉诸于行。想知道一个人到底懂没懂?到底知道不知道?就去看他的行为,看他是怎么做的。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就是行”,不是知和行合二为一了,是他们本来就是一回事。举个例子,当你说你知道的时候,你得说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即使你能说明白也不代表你肯定就知道了;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能说明白。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上“行”的概念,行动起来,你去做了,行动了,自然而言就证明你知道了,什么都不用说,你的行动就能证明你知道了。

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西方心理学提得“心流”这个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心流”指的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系统及其专注于一件事而达到的那种“忘我”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知即行,行即知。”侃侃而谈的大道理没用,你说得再明白也不代表你是知道的,只有去“行”了,才能代表你真正的知道了。关于知行合一的一个例子,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小孩正在地上爬,他的前方是一口水井,此时你有两个状态:你看到小孩正在往水井里爬,越来越危险,万一小孩掉进去的话就会酿成悲剧,此时你的良知告诉你,必须马上过去拉住小孩不要让他掉到井里去。此时你经过思考,还有你的良知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你刻意地去做了。我个人认为这种状态不是知行合一的状态,因为你做此事是因为你的心理压力或者公众的压力等等一些外界的压力导致你不得不去做,而且是刻意去做的,所以不能称其为知行合一;还有一种状态是,你看到小孩处于危险之中,然后你会不假思索的去救小孩于水火之中,在看到与施救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多余的想法,没有刻意,已经把一些行为完全内化到你的大脑当中了,碰到任何事情都会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行为,这是我们追求的知行合一。我们每天睡前洗脸刷牙就是最好的知行合一,不用想,不用刻意而为之,每天到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去洗脸和刷牙。也类似于上文所提到的“心流”的状态,没有刻意,并且所有的精神能量都集中于一点。我们修炼的“知行合一”本来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成某事而去修炼知行合一。我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伟大的理想而去知行合一,只要你能坚持做到知行合一了,你的伟大的理想自然而然就能实现了,顺序不能搞反,类似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还有一句很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完这篇文章就感觉很简单了,因为那些道理他们一条也没照做,没有知行合一。但凡能做到一条都能过好这一生。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专注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刻苦钻研,勤劳致富;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也是最妙不可言的道理,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

关于“学习”。

有个典故,宋代大儒谢良佐,去拜程颢为师,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翻开一段,谢良佐都能背诵如流。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依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然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着,等着老师表扬他。结果程颢冷冷地骂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顿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在程颢看来,背诵的目的就是为了这种场合表演用的,不然你背它干嘛?那么多书籍你都去背吗?这种学习就是一种玩物丧志。王阳明说:“你若背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背得。”这种背诵表演被称为“口耳之学”或“道听途说”。《荀子·劝学》里有一段话:“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意思是,小人的学习呢,耳朵听进去,嘴巴说出来,他学的东西从他身上经过,就只是从耳朵到嘴巴这四寸长,和“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距离差不多,没有学到身体四肢去践行。和口耳之学正好相反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叫“学以润身”,真正的学到,可以滋润自己的身体,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知行合一,这才是学习。

“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会来找你。”

“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一分人欲,便是增一分天理,这是何等简易洒脱!”

春夏秋冬的季

2021-9-22

儒家思想和王阳明哪个好(儒家思想王阳明心学)(1)

#春夏秋冬的季#绘画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