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风景一角(无锡人心底的母亲湖)

吴歌原创

无锡太湖风景一角(无锡人心底的母亲湖)(1)

太湖是无锡人心底的母亲湖,这个理念是根深蒂固的。

无锡人出门在外,向外地人介绍无锡的时候,最清晰的心理图像之一,就是太湖之滨的那一片鼋渚春涛,以及刀刻般山崖石壁上那四个遒劲大字:包孕吴越。文化名人郭沫若1957年游览无锡,曾站在这里赞叹不已,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著名诗句。

包孕吴越这四个字的书写者,是光绪年间的一位无锡知县廖纶。廖知县的其他事迹无锡人知之不多,但鼋头渚的这个摩崖石刻和他在崇安寺建造的皇亭,成全了他在无锡的文化知名度。绝大部分无锡人从少儿时代的春游开始,就记住了这四个字,把鼋渚春涛的烂漫和太湖水天的浩渺深深刻在心底,成为一种无锡人特有的美学记忆和精神财富。文化的不朽力量可见一斑。

相比于太湖流域的城市,尤其是直接环绕太湖的湖州、常州、无锡和苏州四个地级市,无锡人觉得无锡城区与太湖最为贴近,苏州近年兼并的吴江城区与太湖很近,但苏州本城与太湖的距离仍然超过无锡。所以,一提起太湖首先想到的城市就会是无锡,虽然苏州拥有的太湖面积远远超过无锡。无锡人对自己城市的文化表述更改了多次,但“太湖明珠”这个定位始终保持不变。

太湖是无锡的历史文化底色。2008年十大考古的发现之一,是挖掘了位于太湖之滨的勾吴古国的阖闾大城遗址。这个春秋时期的勾吴大城位于现在无锡和常州交界处,靠山面湖,城下湖湾里有伍子胥练兵处遗迹,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襄助下,用3万精兵突袭楚国大败楚军占领郢都,那支水军就是从这儿的闾江出发,在太湖西岸进入胥溪,溯流而上,途经宜兴、溧阳、高淳、芜湖等地进入长江。马山是无锡太湖中最大的岛屿,著名的灵山大佛景区就在其间。马山古名夫椒山,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五年),越王勾践率军侵犯,与吴国在这儿大打出手,这是春秋最大规模的水战,史称夫椒之战。据《越语下》记载,勾践欲伐吴,范蠡谏之不听,勾践“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中记载:“夫椒山,左氏传云,吴王夫差败越王于夫椒。注云,太湖中椒山是也。”战后吴军乘胜追击,跨过太湖,渡过钱塘江,直抵会稽城下,逼迫勾践投降称臣。

水利万物。太湖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养育性的湖泊,太湖及其流域是农业社会时期江南的核心区域,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区域,被称为“鱼米之乡”,还是全国蚕茧、淡水鱼、毛竹、湖羊、生猪、毛兔、茶叶和油菜籽、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的著名产地。即便是今天,太湖流域包括江苏省苏南大部分地区、浙江省的湖州市及嘉兴市和杭州市的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384%和人口的3%,却为全国GDP贡献了超过10%的份额,是上海三角洲最有活力的区域。所谓“包孕吴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锡人得天独厚,不仅紧靠太湖,而且拥有太湖最秀美的山水区域,土地肥沃,出产丰饶,景色绮丽,风光秀美。太湖不仅给了无锡富裕的滋养物质,而且给了无锡人丰富的精神财富,无锡城市文化性格的重要底色是来自太湖陶冶的水文化:包容,平和,通达,灵动和应变。在无锡人的性格中,大体能够找到与这些关键词相连的文化意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城,突然一举崛起为中国民族工商资本重要发源地,就是应变、灵动和通达的文化性格的一次精彩展现。曾经查阅过无锡民族工商资本的发展历程,居然没有大起大落、大吵大闹、大打大斗的记录,那些大获成功的荣氏、唐氏、薛氏、杨氏等工商集团,几乎都是以包容的心态、平和的方式推动自己的扩张和发展。

无锡人对太湖的开发,大约开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商资本家族和社会名流陆续在太湖周边建设别墅和花园,在鼋头渚和充山附近,杨氏建了横云山庄、广福寺、陶朱阁,王氏建了太湖别墅,陈氏建了若圃,郑氏建了郑家花园,荣氏在横山建了梅园,在小箕山建了锦园,大箕山建了江南大学,另一家王氏在蠡湖建了蠡园、渔庄……当时不少私家花园都是免费开放的,无锡很快成为沪宁线上著名的旅游胜地,现在还能找到从前上海旅游社做的无锡旅游广告手册,封面是流连在鼋头渚灯塔下深得其乐的上海旗袍美女。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曾经有个判断:“皇家园林看北京,私人园林看苏州,现代园林看无锡。”无锡太湖园林的鲜明特色是由公众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所构成,恰与时代相合,且与皇家和私家园林相悖。

无锡的另一个文化性格亦从太湖而来:不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其意思谓,水之品格的好就在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争名利,却愿意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去的低处,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周济天下,却避高就低,这就接近于“道”了。无锡人有进取心,却并不热衷争名争利。无锡是制造业高地,2020年装备制造业年产值74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超过了18个省的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其中新产品产值占60%。无锡制造业厂商中80%是零部件制造商,这些企业几十年如一日,不追时髦,不争风头,默默地做自己的专业,费尽匠心为别人的整机提供配套,但实际上他们早已成为行业的品类第一,工信部称之为“隐形冠军”。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正是“不争”的水文化品格。

无锡正在修建一条沟通城区和宜兴的快速通道,这是一条湖底隧道。宁肯不修跨太湖大桥而花费更多投资建设隧道,出于无锡人对母亲湖的强烈保护意识。早在1997年无锡媒体就组织过国内第一次环太湖环境大型调研活动,陆续在人民日报和华东信息日报发表了近20篇太湖环境系列报道,拍了一部6集的生态人文纪录片,还提出了一句口号:我们只有一个太湖!2008年开始经济转型,现在无锡已经转型形成新型生态科技产业体系,主要工业企业几乎都避开了太湖。无锡人明白:从太湖获益多多,更需要对太湖的全力保护,才能使太湖明珠熠熠生辉。

据测算,太湖隧道修建后,无锡到宜兴开车时间将缩短为半小时左右,同时在修建的还有直达江阴的地铁,已经开始实施的澄南霞客湾发展战略规划,这些都与“通达”理念相关。太湖并不封闭,通达是城市发展的必须,流量就是财源。无锡需要更快更广地沟通外部世界,才能加大自己的开放和发展,获取更多利益空间,而太湖湾科创园规划则寄予了无锡人更多的联通、联动和开拓的空间构思,那是一种基于太湖流域、江南地域、长三角区域的更为包容开阔的观念和格局。

坐拥太湖,水养无锡。无锡人很喜欢的一件事情,是站在太湖之滨,看云起云落,想过去未来。

备注:

1. 胥溪,是勾吴时期伍子胥开挖的一条江南运河,沟通长江和太湖,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芜太运河。

2. 太湖流域面积:36900平方公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