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桃旧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新桃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今天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门前最先映入眼中的,当是门上贴的新春联了。一副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多少美好的愿景。

年年春联年年新。不管上一年的春联内容多么精彩,哪怕纸张色彩依然鲜艳,新的一年,人们总要换上新的春联,“旧符”换作“新桃”,寄托新的祝福。

有此一说,“桃符”原来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由于后人往往把春联贴在桃符上,于是后人就以“桃符”借指“春联”。难怪王安石要在《元日》这首诗中这样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春联》里也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春联,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年前去买春联,发现在卖春联的柜台前聚集了很多人。我忽然发觉,现在,过年的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丢失了,但家家户户买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始终没有变。不过,春联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这倒让我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忠于守旧,乐于创新”。春联是传统的,千百年来,它走进千家万户,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广受大众欢迎;春联又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新名词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讲述着新成就,描绘着新希望。

近几年,每到临近春节,本报“大地”副刊都会刊发一批春联,当中的一些句子也总能让人读出时代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譬如前几日“大地”副刊刚刚刊发的一组:“禹甸高扬丝路曲/中枢大写小康诗”“玉宇生辉,桑梓斑斓邀客赏/金猴献瑞,城乡璀璨笑春归”“刷新朋友圈,春风布局十三五/点赞时间表,好梦擎旗亿万千”“丝绸古道重光,宏开伟业铺双轨/科技荣膺诺奖,绽放东风第一枝”……这里面,既有对过往一年的回顾和总结,又有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展望。而诸如“丝路”“朋友圈”“十三五”“诺奖”“点赞”等词汇,更是体现着时代的热点和生活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联,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也应是一种最“微小”的文学形式吧。春联的创作者,除了古今诗文大家,大多还是来自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扎根于生活深处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创作”可能不够“专业”,却很质朴;不仅守“旧”,且善创新。

我们的许多写作者,在埋头“大块文章”之余,不妨也向这小而又小的春联学习学习,如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