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是从诺曼战争开始的吗(英国史三)

英国文学是从诺曼战争开始的吗(英国史三)(1)

诺曼底位于法国塞纳河下游,它是个由丹麦人建立的公国,但在很久以前就把战船换成了战马。诺曼底公国不仅是法国的一部,虽然公爵在正式礼仪上效忠法国国王,但在其他方面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城堡与各自资助的教堂及各自的领地,这些军阀常年四处征战,关系错综复杂。在骑士思想刺激下,形成了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军事力量。随着新势力的诞生,披坚执锐的骑士主宰了战争,成为一种上马能征杀、下马能统治的新兴力量。但直到1066 年还是相当原始落后:该地没有习惯法,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已分为三部分的王室宫廷,只有公爵府邸。然而,虔诚的基督徒、征服者威廉却是一个在战场上骁勇顽强,在宫廷中威严擅权的人。

某天早上, 诺曼底公爵罗洛的第四代子孙罗伯特骑马前往他的都城法莱兹。路上,他看到正在小溪边洗麻布的皮匠之女阿丽特, 心中顿时涌起爱意。于是,公爵把阿丽特带回都城。彼时,尽管他已与一位名门闺秀成婚,但仍坚持与阿丽特白头到老。到1027年,二人浪漫但不合贵族常规的结合有了结晶,在法莱斯的一座城堡里,生下了后来名扬四海的威廉公爵。

英国文学是从诺曼战争开始的吗(英国史三)(2)

征服者威廉

父亲英年早逝,亡故于赴耶路撒冷朝圣的途中。7岁的威廉便即位为公爵,对年幼的威廉来说,要想在虎狼环伺之中保住爵位继承权几乎不可能。随着他的贵族监护人接二连三地暴毙,觊觎爵位者开始在诺曼底搅起不安分的暗流。他们不甘心接受一个私生子的统治,让一个皮匠的孙子能成为众多将门世家的君主。自威廉出生以来,私生子这个污点一直缠绕着他,并且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性格中,让他心里充满怨恨和冷酷。多年后,当他率部围攻阿朗松时,当地居民粗鲁地把兽皮挂在城墙外并大喊:“这是给皮匠的兽皮!”被激怒的威廉报复性地摧毁了这座城镇,砍掉了城内居民领袖的四肢,或者活剥了他们的皮。

就在威廉的爵位遭到严重威胁时,法国国王亨利公开宜布了承认和维护罗伯特幼子继承人地位的政策,并成为小公爵的保护人和领主。如果不是这样,威廉恐怕很难活下来。1047年, 已经二十岁的威廉终于遭到算计,一场可怕的阴谋席卷而至。叛乱者计划瓜分诺曼底公园,并准备推举出人成为象征性的公爵。不过当暴乱发生时,威廉正在公国中部地区打猎,幸运地逃过一劫。当叛乱者纠集人马准备抓捕他时,他的一位宠臣突围而出,及时向他发出了逃命的警报。到天亮时,威廉已经骑马跑出了40英里,在忠于他的法莱兹城暂时安顿下来。他知道靠自己的力量已无力回天,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前去向自己的领主法国国王求援。威廉的请求得到了亨利的应允。法国国王立即发出援兵,威廉也趁机将忠诚于自已的贵族和仆人们集结起来。在瓦雷杜尼,威廉与反叛者展开了一场骑兵大战,结果以后者的溃败告终。在这之后,威廉首次巩固了自己作为诺曼底公爵的地位。当威廉还在诺曼底保卫他的绝对权力时,此时的爱德华正处在一个尴尬的时期。戈德温伯爵独揽大权,与爱德华分庭抗礼。1051年,爱德华抓住机会,将戈德温驱逐出境。但紧接着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戈德温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一支舰队。此后的爱德华彻底的将注意力转向了宗教生活,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冥想和祈祷上,并最终成为了“忏悔者”,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位于伦敦上游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修建工作中。但尽管如此,戈德温并不准备放过他,他迫使爱德华迎娶了自己的女儿伊迪斯,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成下任英格兰国王。爱德华的确娶了伊迪斯,但却从未同床,让她膝下凄凉就是他最好的报复。

1053年,戈德温因中风而猝死。他的儿子们继承父业,继续操纵者英格兰。主持这个家族帝国的是长子哈罗德,哈罗德似乎拥有一切,土地、权力、财富、领袖气质、一位贵族妻子和弟弟们所率领军队的支持。此时,任何一个明眼人都清楚,一旦爱德华撒手西去,王位将是哈罗德的囊中之物。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又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公元1064年,哈罗德在某次巡视途中遭遇大风,船队被刮到法国海岸。统治那里的蓬蒂厄伯爵将流落滩头的哈罗德一行及其物品视为天赐的宝藏加以扣留,并索要与其相应的巨额赎金。此时,诺曼底公国与英格兰王朝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友好,故威廉公爵要求蓬蒂厄伯爵释放爱德华国王的臣属。他起初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达成目的,后来又采取了军事威胁手段。蓬蒂厄伯爵最终被迫放弃了发一笔横财的想法,将哈罗德转交给诺曼底公国,威廉与哈罗德之间自此建立起亲密友谊。抛开政治不谈,二人确实惺惺相惜。人们经常看到他们架鹰携犬外出游猎;哈罗德还帮助威廉对付布列塔尼人,并在危险的争端中为威廉出谋划策。威廉册封哈罗德为爵士,但前者却志在继承英格兰王位。对威廉来说,荣登英格兰王位确实是可能的,哈罗德的母系有些许王族血统。不过与之相比,威廉的王族血统来自于父系,他更有权利和理由获得王位。他决心坚持自己的这一权利。他清楚地知道哈罗德在忏悔者爱德华宫中拥有的影响力,也知道如果哈罗德恰巧在爱德华驾崩时在场,会轻而易举地把这种影响力转变为王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威廉公爵邀请哈罗德达成协议,未来英格兰国王的宝座归自己,同时保证哈罗德受封伯爵,领有富庶的韦塞克斯为封地。为了让哈罗德安心,威廉还以未来英格兰国王的身份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一幅挂毯生动地描述了威廉与哈罗德协议签订的经过。这幅记载了威廉王朝编年史的挂毯据说出自威廉之妻玛蒂尔达王后之手,但实际上是英格兰艺术家们在威廉同父异母的弟弟、贝叶教区主教奥多指导下设计的,描述的当然是诺曼底人的一面之词,但其后世数代史学家都据此声称威廉入侵英格兰是正当的。可见在那么早的年代里,入侵者就需要为自己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了。撒克逊人则坚称诺曼底人的说法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后者出示的证据中也有颇多矛盾之处。不过,哈罗德当年确实可能向威廉郑重发誓。放弃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权利或打算。如果不这么做,他不仅很可能会丢掉英格兰王位,而且还会丢掉返回英格兰的机会。

随后,威廉方面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更增添了双方因这则誓言而产生的怨恨。据说哈罗德当年发誓的桌子下面隐藏着圣人的遗骸,后人都称其为圣埃德蒙德的遗骸。于是,他的誓言就有了一丝被整个基督教世界认可的神圣意味,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誓言。尽管誓言中包含的义务并不为人所知,但多多少少对哈罗德有些约束。

​ 当时,威廉已经击溃了他的政敌和野心勃勃的叛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稳定了与布列塔尼接壤的西部边界,并在西南方向从法国北部强大的安吉文王朝夺取了曼恩。随着他实力与地位的提高,佛兰德斯公爵的女儿玛蒂尔达与他结婚,威廉在公国的东面便又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友。没有一处新兴势力在战斗力上能与诺曼底公国一较高下。在威廉统领下,公国的骑士们正用充满无畏和冒险精神的目光环视着世界。这群好战分子已经盯上了英吉利海峡的对岸。和父亲一样,威廉与英格兰的撒克逊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关注着以戈德温及其子哈罗德为首的盎格鲁一丹麦势力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哈罗德获释回到英格兰主持政务,受到衷心的拥戴并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1066年1月,忏悔者爱德华与世长辞,终于在时时诱惑他的罪恶中得到了解脱。据说,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不顾对威廉许下的诺言,向贤人会议推荐哈罗德为国王的最佳人选。最终,哈罗德获得伦敦、英格兰中部和南部等地区的支持,于1066年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隆重加冕为王。

当然,威廉从海峡对岸来英格兰称王并非完全事出无因: 1066年1月,虔信者爱德华死后无嗣,这就给威廉提供了要求英格兰王位的借口。诺曼底公爵声称,爱德华曾在1051年邀他访问英国时,许诺他为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但贤人会议又推举爱德华临终时指定的哈罗德为英王。

艰辛的生存环境培养了威廉不屈不挠的意志,养成一种目标与坚韧同在,残忍与宽厚结合的能力。正是这样一个人,在1066年带领诺曼底军队渡过海峡,与英王哈罗德交战,并成为胜利者。

从欧洲大陆的情况来看,威廉也是幸运的:他的两个仇敌法王和安茹伯爵都死于1060年。此后,安茹伯爵领地陷入内乱;新登基的法兰西幼王的摄政又在暗中对威廉表示了同情;罗马教皇一方面不满意哈罗德任命斯替冈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同时又认为诺曼底人远征英格兰有助于稳定他在南意大利的统治,从而用祝福的方式使诺曼底公爵的征战和抢劫具有宗教上的合法性。(未完待续)

(感谢观看,盗权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