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

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里,中国青藏高原就有5座。这是地球上最高的平原,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世界第三极。和气候极寒的南、北极一样,青藏高原极端气候多、气候苦寒、昼夜温差大。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有一群人穿越在雪山、湖泊与牧场之间,过去7年,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捡垃圾。

他们就是“美丽公约”,一个致力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公益行动组织。2015年起,美丽公约逐步发起了“擦亮天路”与“守护第三极”等专项策划活动,回收超过45吨以上的废弃塑料瓶,摞起来大约有25个珠峰那么高。

疫情以来,美丽公约遇到多重困难,志愿者多次滞留基地,藏区游客也逐渐减少,无法进行环保宣传。

负责人反馈能募集到的资金也越来越少,靠新媒体传播募集到的捐款金额,只有原来的20%。

内外交困之下,美丽公约团队通过直播找到了解决办法——在抖音公益直播拾捡垃圾的过程,让公众了解真实的情况,他们发起“0.5元募集计划”,只要被捐助5毛钱,就能让遗落在藏区的一块垃圾消失。

藏区里的天路,有了继续被擦亮的希望。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1)

五毛募捐计划,直播让公益更透明

在这样的高寒地区回收垃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这里海拔高、山体多、地势险,志愿者每次回收垃圾,常常需要高空悬挂,捡拾山体、缝隙间的垃圾。如果遇到风雪天气,更是不能出基地进行回收。

疫情更是不断冲击着美丽公约的公益资金储备 ——人员滞留、募款、宣传、招募志愿者、回收垃圾,全都需要成本。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美丽公约团队开始了抖音直播的尝试。他们每天下午7点开始直播,环境污染的现实,天路之险以及志愿者的热忱,感染到了屏幕那头的观众。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2)

史宁说,其实大部分人心中都有环保的意识,只是不知道如何付出行动,也很难感知到相关的公益组织具体在做什么。抖音直播提供了一个链接,观众能直观看到他们的工作细节,更是主动询问如何能够帮助他们。

藏区的垃圾问题,和美丽公约的环保行动,同时冲击着观众们的心,更是激发了他们共同帮忙的热情。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3)

“五毛募捐计划”中的五毛是史宁团队量化、调研的数据。将一块多年遗落在雪山、牧场、湖泊、河流的垃圾回收,需要经过八个过程:宣传动员—捡拾清理—分类集中—转运回收—粉碎包装—运回内地—加工再造—服务管理。

而这些流程,分摊到每块垃圾上的成本,大约是0.5元。

目前,美丽公约的抖音账号,已经有了48.6万粉丝,有172万人为他们的公益活动点赞。三个月来,美丽公约目前已收到7000多人捐赠,为基地继续工作解决了燃眉之急。

藏区垃圾问题由来已久

很多人问过“美丽公约”的发起人史宁,为什么选择去西藏捡垃圾?

十年前开始,史宁便致力于环境保护公益与宣传活动,也想切实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做点什么。2015年6月,史宁从滇藏线,向拉萨进发。这次出行,他的目的是看看青藏高原的环境情况与垃圾问题。

史宁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靠徒步与搭车的方式,从云南香格里拉出发,到梅里雪山,又到拉萨。一路上,他目睹了憧憬着远处雪山与布达拉宫的朝圣者与背包客,一旁却是遍地的垃圾,当地的孩子在垃圾堆边玩耍,动物在垃圾中觅食。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4)

这条天路上,布满了各种生活、旅游、工业垃圾。尤其是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沿着山体倾倒的垃圾堆成一片,囤积着近几十年的垃圾。

塑料制品的降解,需要500年,在这片自然景区里,垃圾破坏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污染了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甚至污染了水源。

垃圾问题,是藏区的“痼疾”。

史宁以梅里雪山为例,这里一直是典型的污染地。并不是当地居民与政府不愿意改善环境,而是在高原地区,垃圾处理难度极大。清运部门虽然有垃圾专车,定期去乡镇回收居民的生活垃圾,可藏区动辄大雪或大雨,道路封闭,垃圾运输车一个月进不来是常事。

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只好将生活垃圾堆放在门口,三天就堆满了。他们只能像过去一样,将垃圾丢下山去。久而久之,山体成了垃圾池。

几乎西藏的大多数乡镇,都有一个长年形成的垃圾死角。

回京后,史宁与两位同伴刘畅和林间商量要为解决藏区环境问题出一份力,三人一拍即合。

经过对藏区的调研和不断探索,2015年,三人先后在北京发起“美丽公约擦亮天路活动”和“美丽公约蓝丝带活动”,从在藏区捡拾垃圾开始,清理进藏公路沿线垃圾,以及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号召进藏游客与当地居民不再乱丢垃圾。

2015年9月,美丽公约发起了第一次“擦亮天路”行动,一群文明旅游的志愿者聚集在一起,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接力清理进藏公路沿线垃圾。

9 月 11 日,美丽公约“擦亮天路”团队来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恰逢一年一度迪庆州庆和金秋赛马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5)

赛马节过后,史宁与志愿者们继续前行,把活动扩大到整个进藏公路沿线,从大理到西藏然乌湖,活动进行了大约 1 个月,行进 1500 公里,沿途清运 2000多袋垃圾,大约 3 万游客参与到了活动中。

史宁策划的“蓝丝带行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保护环境与文明出行的意识。美丽公约与进藏的公安检查站合作,志愿者给来往车辆系上蓝丝带,号召每位进藏游客承诺文明旅行,绝不乱扔垃圾。如今,蓝丝带活动正逐步向全国推广。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6)

2018年5月11日,美丽公约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更多人得以见证,这条曾垃圾遍布的进藏天路,正在一寸寸被擦亮。

公益直播镜头下的天路被一点点擦亮

公益活动刚开始时,人手不足,志愿者要捡拾垃圾、维护基地、宣传活动。作为一名前传媒人,史宁明白,要想解决问题,就得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2022年,美丽公约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数字营销实战教学创新项目”进行了一次公益传播的合作。这次项目中,北京大学的学生在6周时间里,为美丽公约创作了几百条短视频,这些极具创意的短视频为美丽公约集结了近5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近3千万。

更多的人通过短视频了解了藏区垃圾问题,他们留言,“没想到藏区垃圾问题这么严重”“我该怎么才能帮忙?”

短视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人开始想要为“擦亮天路”尽一份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报名参加美丽公约项目,每期报名超过150人,超出实际需要人次的十倍。

如今,美丽公约团队已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5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超过6500多名志愿者加入,共回收废弃塑料瓶45吨以上。

在悬崖间里捡垃圾(在雪山下捡垃圾的人)(7)

收集起来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处理?

史宁介绍,美丽公约与拉萨市政达成了合作,志愿者去村镇、山区回收垃圾,还在村庄建设了垃圾回收点。当居民垃圾堆放到500公斤,就派车辆去回收。

回收来的垃圾,志愿者会进行分拣,分拣出20%可回收垃圾,按照拉萨城市的回收价格,以每公斤两块五毛钱的价格回收。

剩余80%的不可回收垃圾,志愿者会交给市政的垃圾清运部门,回收到拉萨林芝市区的处理点,进行压缩、粉碎,再运到成都进一步循环使用。

美丽公约的蓝色志愿者背心,就是使用这些垃圾的循环材料制作出来的。这一抹抹蓝色,代表着蓝色的天空与星球,是美丽公约特别选定的代表色。

史宁说,“美丽公约”的脚步不会停止,自己的后半辈子,就干这件公益之事了。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柳宝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