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

▲南宋 哥窑米色釉胆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名窑哥窑瓷,到底出自哪里呢?这也算是一部瓷器学术界的公案了。

可以肯定的是,尤其在明清,主流的认知是:哥窑出龙泉。这种主流认知很大程度来自哥窑资深爱好者——乾隆皇帝的“站台”。

据《清宫旧藏瓷器档案全集》的统计,当年乾隆皇帝收藏的哥窑藏品总数在1500件左右,怪不得故宫研究人员曾坦言道:乾隆帝的个人收藏基本奠定了今日故宫哥窑收藏的格局——先不论帝王身份的崇高,单就说这收藏数量,其言也可被视作权威了吧……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2)

▲宋 哥窑青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典型的传世哥窑一般是完整器,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为主。大都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馆、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等。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的行事作风是“爱它就为它写诗”,对哥窑也不例外,比如其在乾隆四十年所作的 《咏哥窑盘子》:

处郡章家弟与兄,弟陶纯美较兄精。

春风堂不观随笔,那识哥窑所得名。

其中的“春风堂”应指明代路深的《春风堂随笔》,当你看完原文,也就懂了乾隆皇帝的用典出处了: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这个内容呀,不仅哥窑归龙泉,连官窑也以“弟窑”身份并入龙泉了……很明显,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完全是源自此说的。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3)

▲宋 哥窑青釉三足筒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说法作为皇帝权威背书过的“确定论”,被记载在当时重修的《龙泉县志》中:

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曰 ‘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 ‘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

之后,这种“哥窑出龙泉”的说法一直被世人当作主流,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工作得到进展。

在深入的研究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从北京元大都、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等遗址中发现的哥窑器特征与出土龙泉地区的哥窑器特征并不相符,反而更贴近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特征。

由此,引发了对宋元传世哥窑产地重新做厘清的任务命题。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4)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5)

▲宋 哥窑青釉双鱼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 及其部分成分检测报告,出自故宫博物院编《哥瓷雅集》

重新审视宋哥窑产地问题,再次回归到文本资料中,可发现:纵观元明清历代记载,对哥窑的出处除了“龙泉说”以外,的确还存在着“杭州说”。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也是大生活家,热爱各种古器,常对其进行寻源,并详细记录于自己的养生美学综合著作《遵生八笺》中。他对哥窑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据,他认为官窑、哥窑均取土自杭州凤凰山,区别在于:烧于修内司的是官窑、烧于私家者则是官窑。

这与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所述“官、哥之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的说法相吻合。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6)

▲观复博物馆【观复传世哥窑系列】 哥窑,确有些神秘感,可大多珍品皆神秘,这也是必然吧。

细翻资料,可知乾隆对哥窑的收藏不仅限于宋代传世物,也泛指后世的各种仿哥窑制品,按档案记载,除了可从器型断代的入贡哥窑瓷,余者多被标注“宋”“宣德”“仿哥”(即从雍正帝开始到乾隆朝本朝的仿哥窑器具)根据造办处活计档记录可知,这些哥窑藏品是被分级储藏的。

头等收于多宝格,次等收于百什件和万宝箱中,存入多宝格中的有哥窑三足炉、哥窑鳅耳炉等;纳入百什件的则包括双兽面罐、八方洗、荷叶洗等——都是宋元哥窑的传统器型,而所有带“宋”注脚的,据查多属传世哥窑器,其特征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者特征更为吻合。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7)

▲宋 哥窑青釉三足鼎 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即宋元哥窑瓷有如下典型特征:

其色主要分为青灰色、米黄色两大类,胎质较深、施釉厚,因此在烧制过程中,器口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映出紫黑色胎骨,即“紫口”;且烧造时采用垫饼垫烧,为了避免釉与垫饼粘连,需要将底足的釉刮掉,于是露出胎骨,形成“铁足”

两者相结合,并称“紫口铁足”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8)

▲南宋 哥窑灰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传世哥窑釉面开有交织如网的裂纹,统称“百圾碎”,其裂纹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小纹呈浅炒米黄色似金丝、大纹呈灰黑色如铁线,故又冰称“金丝铁线”;

釉面润泽如酥,釉中气泡密集,显微镜下查看,犹如“聚沫攒珠”。其原理在于:这些气泡能使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如观复博物馆所藏的这一件米黄色釉哥窑纸槌瓶,目所能见的“润泽如酥”。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9)

▲宋 哥窑纸槌瓶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名窑摹古计划到哥窑这里,做了全套【观复传世哥窑系列】,包括鬲式炉、葵口盘、蒜头直颈瓶茶盏四式。

为了还原宋代名窑——哥窑的典型特征,观复博物馆联合哥窑技艺制瓷匠人,从胎骨调制到高温成瓷,历经无数试验,终于玉成▼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0)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1)

依照上文创世歌谣典型特征,对此摹古系列的质量可从以下三点做特别考证,首先:看金丝铁线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2)

其次,看釉色润泽度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3)

再者,显微镜下可见“聚沫攒珠"

真正的北宋龙泉窑(宋代哥窑出龙泉)(14)

关于宋代哥窑的出处,乾隆皇帝虽然有所误解,但他对哥窑器的热爱、收集用藏、积极寻源,也为后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否则,今日即便诚心想要“取古人心爱物以飨今人”也是很难做到的。

今日观复博物馆所做器物,正对应喝茶、插花、焚香、赏美四种国风审美生活——所谓用其物而修其心,风雅生活从来不晚,观复陪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