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改总体资金需求(凤凰涅槃来自中山)

中山工改总体资金需求(凤凰涅槃来自中山)(1)

西湾裕创新产业园项目正施工建造12.9万平方米现代化物业厂房及配套。

中山工改总体资金需求(凤凰涅槃来自中山)(2)

1月4日,小榄镇九洲基广成路工改项目集中拆除现场。

樊马宁下了一个决心:全力支持“工改”。

他知道这意味着未来要面对不少不确定性,却也清楚这是冈南村灯具加工产业园唯一的出路——只有改,产业园才有可能迎来转型升级的希望。

樊马宁曾在中山古镇镇冈南村工业大道东三路开办了一家灯饰配件企业。十几年来,他见证了这里的灯饰产业逐渐壮大、又逐渐迈入转型期的过程。和古镇镇许多工业园区一样,冈南村的企业大多以小型灯具加工厂为主,灯饰配件是主要产业,由于大部分企业小而散、产业日渐落后,近几年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土地资源紧缺、土地碎片化利用,是中山“年年难念的经”。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到了必须破冰解题的时刻。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改革先行地,摆在中山面前的是更大的时代命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号角。

这是对过去40多年来“小散乱”村镇产城空间的一次重塑,也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双区”建设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题眼”——

这一次,这座城市作出了“壮士断腕”的抉择:深入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退无可退、非改不可。

这样的改革决心,写在数十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行动上,写在未来十大万亩主题产业园的规划中。无论是部门、镇街,还是企业、群众,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共识不断凝聚,“小散乱”的发展空间得以重塑,产业版图将迎来重构,村镇城市建设风貌因此而改变。

历史性难题正在破冰。“土地瓶颈已严重制约了我们中山工业发展,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难,招商项目落地难,难在工业用地空间不足。空间在哪儿?就在村镇低效工业园。”1月4日举行的“工改”动员大会上提出,如果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不动,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出足够的产业空间,深中通道将成为“深中过道”,重大机遇就溜走了。

低端产业园正在蝶变。“原来的旧园区大部分被‘二房东’承包了,每月租金大约每平方米10多元。现在村集体物业提供的安置厂房,每平方米只需5元不到。”樊马宁说,“村里还有不少扶持政策,当然要支持‘工改’!”根据规划,冈南村灯具加工产业园原本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旧园区,将改造为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光学制造为产业导向的晋兴科技园。

在中山,成千上万个“冈南村”正迈向村镇产业园发展新阶段的一次历史转折。

在破釜沉舟推动产业转型之际,在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之前,在牢牢把握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机遇之时,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破茧成蝶的前夜。

策划:龚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廖瀚 苏芷妍

见习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1 手无寸土

“如果再不推进‘工改’,中山再无高质量发展空间。”当前,中山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近40%,在全市33万亩工业用地中,5亩以下地块数量占比近一半,工业用地使用权私人化情况突出。

白露将至,天气依然闷热。走了一小会儿,张宁溥身上就冒汗了。

这是中山一个基层干部推进“工改”的日常。作为神湾镇副镇长,张宁溥主抓该镇的“工改”工作,这片神湾镇福源路旁的旧工业区,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虽然来过无数次,但这片旧工业园的场景,仍然深深刺痛了张宁溥的心——

40多亩的规整地块,厂房只占其中一角,其余全部沦为大片荒芜的草地;另一边,违建的厂房密密麻麻,甚至连消防通道都被占用。放眼过去,仅仅300多亩的面积,却隔离出了一个个截然不同的零碎“小世界”。

“如果不‘工改’,神湾产业如何获得发展?神湾经济如何取得突破?神湾的明天在哪里?”这个工业园的产值数据,张宁溥可以倒背如流了:企业近30家,土地亩均产值107.2万元、亩均税收仅为4.3万元,远远低于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值。

穿过旧工业区的坑洼道路、杂乱车辆、喧闹小摊,张宁溥再一次坚定决心:推进“工改”,已经成为神湾镇退无可退的选择。

这样的场景,是中山23镇街上百个村镇工业园常见的情形,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山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愈发紧缺:当前,中山市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近40%,超过国际公认的宜居城市标准。有些镇街开发强度甚至接近70%,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无地可用”。在一些传统工业重镇,有镇街近10年来未能出让大型工业用地,几乎“手无寸土”。

近年来,中山工业投资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统计显示,过去10年中山工业平均增速0.9%,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而房地产投资过高,对产业空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另一方面,碎片化、低效性利用情况普遍:全市现状工业用地有33万亩,在国有出让工业用地中,30亩以下地块面积占比接近50%,其中5亩以下地块数量占比48%、面积占比接近8%。以“神湾神溪工业园改造单元A”工改项目为例,这个总面积790多亩的用地,经调查确定改造范围涉及80多宗地块,有82个产权人,平均一个产权人拥有土地约7.3亩。

更为复杂的是,对比顺德、东莞等地,中山工业用地使用权私人化情况突出,私营企业和自然人权属地块占全市工业用地比重近80%。

土地瓶颈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山发展的“头号问题”。对内而言,过去十余年,在每年的中山市委、市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会上,企业家谈得最多的,就是因“无地可用”而造成的增资扩产难;对外而言,中山的招商引资,也因缺乏连片土地导致大项目落地难。

这是一本“年年难念的经”。

中山市全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近40%,现状工业用地约33万亩,亩均税收仅约10万元,为珠海、东莞的1/3,单位土地产出低效明显;此外,现有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仅0.9,改造提升、利用存量土地拓展产业空间的潜力大。现有工业用地中,40%地上建筑物为简易锌铁棚结构,用地、建设手续不全,结构、消防等安全隐患多,村镇低效工业园“小散乱污”问题突出。

根据省预下达中山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总量,至2035年中山市可用增量建设用地约45平方公里,扣除重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外,可用于产业发展用地极其有限。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利用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省加快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方案,中山大力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可有效缓解土地制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过往依赖新增建设用地外延式扩张发展难以为继,而新增拓展空间有限,中山只能走内涵式提质发展之路。通过“工改”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是这座城市别无他法的抉择。

“手无寸土”的镇街,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凤凰涅槃”,向存量要增量。

2 退无可退

“中山‘工改’,要的就是‘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东莞去年宣告迈入万亿GDP俱乐部之际,应该看到中山之困境,与10多年前“腾笼换鸟”之东莞何其相似。

今年1月,广东省“两会”透露了一个统计数据:2021年,东莞GDP过万亿,成为广东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第4座GDP超万亿的城市。

有观点分析,东莞GDP破万亿,先进制造业功不可没。东莞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五年来GDP连跨7000亿、8000亿、9000亿、万亿元四大台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1万家,位居全国第二;新动能加速成长,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战略前沿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产值分别增长近20%、21%、44%、34%。

如是振奋人心的数据,源于10多年前“腾笼换鸟”的铺垫——

2008年前后,与中山发展模式曾高度相似的东莞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决定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开始深入启动“腾笼换鸟”: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东莞的“二次创业”动作颇大,松山湖开辟了新的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国内四大手机制造商中的3家均落户东莞,这也是东莞后来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制造高地的重要原因。

中山之困境,与当日之东莞何其相似——

一方面,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发生改变,中山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对于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关键要素需求更高。

另一方面,中山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阵痛期,一些企业向内地和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以谋求成本优势。

中山之形势,则比当日之东莞更迫切、更严峻——

其一,中山的土地低效利用之困,成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外来项目招商引资的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以“专业镇经济”挑起经济大梁,村镇企业居多。这些轻量级的企业,对厂房和土地集约利用要求较低,进而也导致各镇街在过往专业镇建设中,土地管理利用方式粗放,早年为抢抓发展机遇未能通盘考虑用地规划。

加之历史上存在土规、总规、控规“三规”不符等问题,致使大量低效土地未能及时盘活再利用。除此之外,部分土地还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村集体自留发展用地盘活利用难,部分还存在经济纠纷,不少未报先建、未验收投入使用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待化解等,再加上解约难、搬迁难、融资难,给土地盘活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二,中山正面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双区”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性机遇,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承接高端资源外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沦为空谈。

“工业用地碎片化严重,在全市已办理用地手续的29万亩工业用地中,近七成小于10亩/宗;利用低效,全市低效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0.92,‘小散乱污’企业集聚。”2021年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对中山土地问题的分析与研判,可谓振聋发聩,所占篇幅也比较大,这在党代会报告中,是比较少见的。

“只要有利于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事情,我们都要坚定去闯、去试!”今年1月4日,中山高规格举行“工改”动员大会,向全市发出号召:

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并非易事,全市上下要唱响《敢问路在何方》,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3 铁军出发

产权人从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最后建立起对“工改”专班的信任。在“工改”一线,中山将“走好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

1月10日上午,在中山市委党校香山堂,一支由100多名中山市机关干部组成的队伍集结完毕。简单而隆重的仪式过后,他们将奔赴村镇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水污染治理一线,在两大攻坚战中实践锻炼。

“工改”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合力攻坚:高规格成立市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总指挥,各镇街均设立“工改”专班,由镇街“一把手”担任专班总指挥,全力构建“市级主导、镇街主责、专班主抓”的工作体系,确保领导有力、上下联动、高效推进。据统计,中山市镇两级“工改”干部共约540人,含市下派干部123人,以中青年干部为主。

在“工改”一线,他们将“走好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

8月14日,周日晚上11时,小榄镇副镇长吴铸辉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工改”谈判工作组的成员告诉他,谈判了一个多月的一位地块权利人,终于松口愿意作进一步的沟通,并希望在当晚达成一致。

“挂断电话后,我马上驱车从城区回小榄,同时通知‘工改’专班的同事带上资料先行与权利人沟通、核对。”40分钟后,吴铸辉赶到了永宁社区。

吴铸辉的激动是有原因的。

作为小榄镇最为重点的“工改”项目之一,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涉及搬迁补偿谈判的私人长租土地有44个土地权利人,共计50宗地块。从7月启动搬迁补偿谈判以来,争取地块权利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成为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小榄“工改”铁军分成9个谈判工作组,共计59人,由镇领导任各工作组组长,挨个与地块权利人展开深入的搬迁补偿谈判。

分管“工改”工作的吴铸辉所在的第8谈判小组,工作量最多、谈判任务最重,与权利人面对面的交流,涉及的不仅是利与弊,更是情与理。

为了争取一位年过七十、对“工改”不理解的地块权利人的支持,吴铸辉与小组成员几乎每隔一天去一趟。从老伯耕作的田间地头到老伯家中,吴铸辉和同事们不厌其烦地接近老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与他沟通。

一个多月后,8月14日晚,在权利人可获得小榄“工改”奖补政策第一阶段奖励的最后时限之前,社区终于与该权利人签订了解除长租地块合同。

热烈的掌声过后,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地块任务表上插上了一面新的红旗。这不仅标志着搬迁补偿谈判又更进一步,也意味着这一项目又获得了群众多一分的支持。

“工改”之难,难在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里,也难在争取不同产权人的一声“同意”。

在中山南部神湾镇,该镇私人产权用地面积占比90%以上、集体用地不足4%。如何统一产权?资金从哪里来?谁来担当“工改”主体?这都是神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经过前期调研以及与相关部门协商,神湾镇最终决定采用“单一主体归宗”的模式处理这一问题。

“采用这种模式,让企业与企业直接对接,比政府收储的谈判形式更为灵活,也减低了改造成本。”坚定了信念,就要耐心、细致地做通业主和企业的工作。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张宁溥的身影出现在工业区的车间厂房、街头巷尾。

炎炎夏日里,他们的汗水浸透了工业区的每一寸土地。

“我不在本地,以后再说吧!”

“我要接孩子放学,现在没有时间!”

“地块我已经卖掉了,你们找别人吧!”

……扑空是常有的事,业主拒绝沟通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配合业主的时间,神湾镇“工改”专班加班加点开展沟通工作。有时候从下午会后,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吃上一口饭。

慢慢地,村民、产权人、企业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最后建立起对“工改”专班的信任。

如今,张宁溥经常接到他们的询问:“这项奖补政策我们符合条件吗?”“如何确保改造后我的生产空间?”每当此时,张宁溥都会像老朋友一样,为他们设身处地地考虑,耐心解答疑问。

为了让“工改”政策深入人心,神湾镇还召开了三次大型的政策宣讲会,系统普及“工改”奖补政策。“关注他们的真正需求,是最为关键的。要采用一户一策、灵活补偿的模式,真正打消业主的疑虑,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张宁溥说。

今年8月2日,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城(一期)举行动工仪式,开创了中山有史以来“单一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建设的先河。该项目由广东诚艺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将建设为神湾的产城融合示范基地。

而寻找社会资本作为“工改”主体的过程,也历尽艰辛。神湾“工改”专班跑遍了广州、深圳、佛山顺德等地,看遍了无数的产业园区和“工改”项目,最终选定了广东诚艺。

张宁溥回忆,当时,广东诚艺一句话打动了神湾“工改”专班:“我们看好神湾镇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工改’提升镇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作为企业的一种情怀。”

“锦上添花易见,但雪中送炭难得。”张宁溥说,正是这种情怀,让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合作,打开神湾新的发展空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中山产城空间开启历史性重塑的征程上,他们日夜兼程、奔赴一线,见证、参与、推动中山迈出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步。

4 “我们支持!”

“我们未来的股份分红,预计是现在的5倍!”“工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重塑产业空间,也在于让居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我们未来的股份分红,预计是现在的5倍!”黄圃镇马安村村民林先生兴奋地说。黄圃镇重点推进的马安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是该镇首个采取“村企合作”改造模式的项目。

改造前,持有村集体土地股权的马安村村民,每年可以享受每股600多元的分红;改造后,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000多元。除此之外,林先生和其他股民还收到了每股3万多元的一次性补偿款。

村民们已经学会了算这本账:“工改”不仅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更创造了“一劳永逸”的生态效益。

“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将生活在这些工业区周围,‘工改’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生态,经济好了的同时让环境也变好了,我们支持!”林先生说。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镇街。

“眼前的低矮锌铁棚厂房很快就会被全部拆除;改造升级后,厂房增加到8层,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又满足环保、安全生产标准,可以引入更高端的产业!”8月18日上午,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工贸有限公司“工改”项目正式启动,成为该镇首个村(社区)级“工改”项目。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暖霞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她预计,改造后该项目将为民安社区每年创造集体经济收入600万元。

民安社区是中山的革命老区,西北面与顺德容桂镇相邻,东南面与黄圃镇大滘村连接。作为南头镇实行乡镇振兴战略的典范村居之一,民安“工改”项目也是为高质量发展造环境、造空间的重要样本。冯暖霞透露,目前已有不少企业表达入驻意向,其中有一家家电企业希望能在新厂房内引入一条年产量超过10万台的壁挂炉生产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年税收310万元。而经济发展成果也将惠及民生,进而加大社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提升社区人居品质,“让居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

沙溪镇水溪工业园改造项目,也让村集体收入翻了近4倍。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40亩,拟引进两个优质项目:中山世林生物海绵制造研发中心和广东国方家具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块存在用地手续不全、产业低端、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趁这次“工改”政策红利,该园区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完善服务和配套招引优秀企业落户,目前已与意向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从改造前的“零税收”,变为改造后的2500万元/年。村集体年收入也从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从顾虑担忧,到全力支持,让永宁社区股民刘嘉樑发生转变的最大原因,是他想通了一个道理:推动“工改”,最终还是为了发展——既是城市的发展,也是企业的发展。

夏日浓烈的阳光里,中山“工改”稳步打开了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在各级“工改”办、各镇街的“工改”现场,挂在墙上的“工改”进度表,村、社区居委会的园区规划图,逐渐在中山大地落地生根。

一时间,收储出让、村企合作、集体自改等多种路径,激活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活力。

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就能往一处使。

5 搬进腾挪园

“推行‘工改’其实也让我们逼了自己一把,向上再走了一步。”搬进腾挪园后,扬子电气产值1-7月同比增加了8%。

“推行‘工改’其实也让我们逼了自己一把,向上再走了一步。”中山市扬子电气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刚如是评价自己刚刚经历的“工改”。

扬子电气原来在中山黄圃镇大岑工业区雪莱路,厂房都是老旧、矮小的锌铁棚。经过多年的发展,扬子电子重新给企业作了升级规划,定位是与大品牌方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此一来,老旧、低矮和低利用率的旧厂房,成为一个短板。

汪刚也曾几次考虑搬迁厂房,但搬迁涉及面广,付出的资金成本也不低,这对于启动转型升级计划的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021年12月,中山全面吹响“工改”号角前夕,汪刚获悉旧厂房所在片区将纳入黄圃镇“工改”项目。于是他下定决心,借此次“工改”机会,实现厂房和企业发展的升级。

很快,在黄圃镇政府的帮助下,新的厂房于2022年2月10日搬至黄圃食品工业园建成路。

“当时急着搬走,但新厂房还没完全验收,多亏政府帮了不少忙,让我们先搬进去保持生产,他们再同时帮我们协调变更营业执照等和经营相关的手续。”搬入新厂房后,汪刚信心满满地投入资金进行增资扩产。据统计,扬子电气产值1—7月同比增加了8%。

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是中山重点布局的“十大产业园”之一,紧邻顺德的大岑村也承载了多年来顺德家电的产业转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为减轻‘工改’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我们成立了搬迁组,为企业搬迁腾挪提供配套服务,帮助企业找厂房、协调租金。”黄圃镇“工改”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吴一民说。

为了妥善处理企业诉求,协调组成员经常在企业一待就是一天。

并肩奋战的“战友”中,最让吴一民印象深刻的,是曾任大岑村党委书记的冯根祥。30年前,身为村干部的冯根祥经常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到顺德,为大岑工业区招来一家又一家工业企业;30年后,当这些企业面临搬迁腾挪时,年过七十的冯根祥又站了出来,与“工改”专班一同,协调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从当年到现在,老同志们一直在为这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默默作出贡献。”吴一民动情地说。

在西部,小榄镇已动工建设超10个腾挪园项目,总用地面积超520亩,建成后可提供超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小榄镇党委书记赵锡雄透露,上半年,该镇共建成约34万平方米的腾挪园区。到年底,这个数据有望变成100万平方米,将为一大批企业解决“工改”期间的去留问题。

在南部,为掌握企业腾挪安置需求,神湾镇“工改”工作组也全面开展了企业腾挪安置需求调研。目前,该镇已完成近百家企业搬迁腾挪需求的摸查,并与外沙科创园先行启动区内30多家企业达成腾挪安置意向。

在调研基础上,神湾“工改”工作组根据神湾产业发展呈现南北集聚的特点,推动神湾从北至南,错落布局3个“工改”腾挪园,总规划面积约112亩,计划新建厂房面积超50万平方米。

从地图上看,腾挪园与镇内拟实施“工改”的两大工业园区相邻,既利于就近搬迁,降低企业腾挪安置成本,也利于腾挪园区企业与“工改”园区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一方面,是旗帜鲜明地淘汰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和企业;另一方面,要留住优质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这是中山有序推进“工改”、建设“腾挪园”的两个重要维度。

为统筹推进全市规上企业、产业链配套及成长型优质企业腾挪,中山出台了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摸排全市需腾挪安置的企业有372家,目前已完成安置285家。据统计,目前中山共规划66个地块用于企业腾挪安置,用地面积达2436亩。此外,对于淘汰企业的人员安置问题,各镇街也出台了相应的安置扶持政策,妥善解决好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优质企业、涵养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聚升级。”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改”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晖东表示,在推进“工改”项目过程中,中山根据各镇街、各村不同的土地、规划、产业条件,定改造模式、定建设标准、定产业方向、定经济指标,确保园区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

把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淘汰掉,把优质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留下来。去留之间,这座城市正在通过一套“加减法”改写产业版图。

6 重构版图

腾挪出新空间,把传统产业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让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让外来优质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这样的中山才能守住多年积累的工业基础,才能迈向充满更大挑战的明天。

如果把历史的长镜摇回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山古镇海洲村,可以追踪到这么一则故事——

当时,海洲村人袁达光、袁玉满、袁广明一行人到香港探亲时,被当地的灯饰所吸引。从香港买回一款壁灯后,他们通过模仿生产出古镇第一盏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壁灯。自此,无数个夫妻店、兄弟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村镇工业园起步之时的创业故事。

1984年的夏天,中山市委组织了一个6人小组到江苏常熟、吴县、无锡等地学习考察,目的就是为接下来的工业化路子学经验、找差距;1999年,中山确立“工业立市”战略,“一镇一品”格局逐渐形成。

时间来到2001年,中山启动第一轮工业区调整,建设工业集聚区,其中300亩的镇一级工业区就有102个。

这段时间,也是中山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广东四小虎”的关键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依靠土地低成本供应支撑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将逐渐减弱,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进入发展新阶段,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发展要求,以往“前店后厂”的“夫妻店”“兄弟铺”也不再具有竞争力。尤其是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摊大饼”式的城建逻辑和“小散乱污”的厂企,已经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产物。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如何实现与其他城市尤其是珠江东岸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中山“工业强市”新一轮考题。

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为主抓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其中,包括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优势,推进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及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集群的大型产业集聚区。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对于家电、灯饰、五金、家具等传统制造业,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基础较好的产业,大力补链强链延链,培育“链主”,打造若干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报告还提出,要聚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四大极具潜力的产业,力争在关键和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

无论是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场,还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征程中,抑或是在招才引智的人才计划里,都需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产业空间、城市配套。

5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大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任务。7月,省委深改委正式公布,广东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作为全省第六个、中山第一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提出要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推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六个一体化”,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其中,“产业一体化”是实现深中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

全面推动深中产业一体化,是中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抓手。而全面对接深圳“20 8”产业集群,全力支持深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就必须坚定不移拓展产业空间,坚决破解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等瓶颈,以十大万亩级主题产业园区,为深中产业协同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而作为配套,中山也拿出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项目,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今天,中山需要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腾挪出新空间,把传统产业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让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让外来优质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这样的中山才能守住多年积累的工业基础,才能迈向充满更大挑战的明天。

今日之中山,尤需保持解放思想的锐气,破除改革“疲劳症”“冷漠症”,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大力推进“工改”,闯出新天地。

7 流程再造

“工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而是跟招商引资、跟行政审批提速高度衔接,推动项目落地的流程再造。

今年6月,中山神湾镇设立了一个叫“神溪工业区敲门行动领导小组”的组织架构。其主要任务,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一张表的填写——《低效园区企业腾挪安置情况跟踪表》。

这是对“工改”园区的一次基础数据及意愿初步摸查,被该镇称为“敲门行动”。

神溪工业区“敲门行动”领导小组一共分为22组,每组3人,包括2名机关人员及1名神溪村委会成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每个组各负责2家企业,在一个月时间内,不断联系、拜访园区企业,一边宣传“工改”情况及“工改”政策,一边摸清企业基本信息及现场调查情况,包括企业是否为租赁用地、经营现状等等。

“比如,现有厂房面积、租期、租金、押金等租赁情况,要调查清楚;年产值、纳税额以及生产设备特点等相关经营情况等,也要详细了解。”一名参加过“敲门行动”的工作人员透露,包括如何看待“工改”、是否支持“工改”、是否有搬迁意向、计划搬迁时间、搬迁安置需要的厂房面积及其他厂房需求、搬迁需要的成本及租金期望、现存困难及期望等,都要一一记录、反复核对。

一沓厚厚的《低效园区企业腾挪安置情况跟踪表》,是中山“工改”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服务企业的初心和底线不能变。”何远辉是中山黄圃“工改”专班的一员,也是中山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的亲历者、见证者。在他的经历中,“工改”干部常态化下沉村居和企业是常有的事:入村驻企、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广泛听取村民和企业意见,最大限度争取群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其实核心就是要充分平衡各方利益,鼓励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调动各方改造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工改”过程中,全市上下尤其重视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划分出超2.8万个四级网格,“工改”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带领企业和村民群众看项目、走企业、算大账。

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工改”,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

“项目是‘工改’工作的中心,项目不动工,一切都是空。”张宁溥说,“敲门行动”就是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倾听企业呼声,加强政策对具体项目的指导,真正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确保规上企业、高新企业等留下来。

从“跟踪表”的制定到“腾挪园”的建设,稳中求进,是中山“工改”留住产业根基的关键。

不仅要“留住根基”,也要“引来凤凰”。

2021年11月9日,中山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研究审议设立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直面水污染治理、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和产业升级等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抽调精干力量聚力攻坚、突围突破。“工改”和“招商”两大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同一天成立,从侧面也体现了中山将腾挪产业空间和招引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同步统筹考虑的全局观。

从中山“工改”项目看发展潜力,招商引资的洽谈、审批流程得以再造。

如今,只需指尖一点,就可通过“中山看地云”线上看地——这是中山创新招商模式,实现“工改”项目和招商项目无缝对接的一项改革举措。

按照传统的招商模式,以往企业要到现场看地,通常得逐个镇街去看,耗费时间长,可选择地块少,也难以全面了解地块的情况。通过“中山看地云”平台,企业足不出户,指尖一点,就可以查看地块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交通布局、周边产业配套等情况。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选定心仪地块后,可直接与市招商指挥部和镇街洽谈项目落地事宜,享受招商团队全流程贴身服务,通过实施预受理机制等提速措施,由政府指派专人导办跟办用地审批手续,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动工”,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给企业带来更高效、便捷、优质的营商体验。

“看地云”最大的优势,是对拟出让的地块提前做好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净地出让条件,实现招商和土地供应无缝对接。“中山看地云”通过强化招商与用地的匹配,对于连片产业用地,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序安排推荐用地,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也防止造成新的碎片化用地。与此同时,“看地云”通过网上看地招商,提高了工业用地的市场配置水平,企业通过“看地云”,根据自身的产业需求选定地块,直接与招商部门洽谈项目落地。

当前,中山市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与市“工改”指挥部建立了联动机制,实现项目快速供地、快速招商、快速投产。比如,在协助建立健全“工改”政策体系方面,两大指挥部积极联动,结合工作实际,从项目改造方案审批、腾挪补助、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工改”政策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进一步完善改造项目资金扶持体系。针对有关镇街反馈的“工改”项目准入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招商指挥部还牵头制定项目准入“‘工改’专策”,在开展重点镇街调研和收集周边城市做法后,按不同改造方式分类别明确了项目准入标准及操作指引。

“工改”助力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为企业“量身定制”高标准园区,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聚。目前,借“工改”释放的红利,和胜铝材、日丰等一批优质企业在中山增资扩产。

“工改”也改变了中山项目落地审批速度。自《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出台后,部门联席会议通过“并联审批”方式,将改造方案审批、土地征收公告审核、用地报批、土地征收(收回)、闲置处置、规划报建等审批事权下放至镇街。据统计,中山对规划调整、违法用地处理、改造方案编审等8类共17个事项开展流程再造,将12个审批步骤压缩至6个,对规划报建、施工报建等6个环节前置进行容缺受理、同步预审,将审批时间从9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

困难是拿来解决的。在推进“工改”过程中,各镇街因地制宜,想出了不少加快审批流程的好点子,拿出了不少推动项目落地的好法子。

神湾镇外沙村“工改”腾挪园项目为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在此之前,中山市没有集体用地项目施工报建预受理先例。为加快该腾挪园项目建设,“工改”工作组会同相关部门,对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审批流程重塑优化,将审批时间从9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推动中山首次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实现“拿地即动工”。

由此可见,中山“工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而是跟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提速高度衔接,推动中山项目落地流程再造,实现产业体系版图重塑。

8 对乡亲负责

“我们不能重走以前的老路了。”中山古镇镇海洲村党委委员张施敏说,要对村民负责、对城市发展负责,“工改”是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谋划。

“中山‘工改’,既是涉及到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涉及到安全生产的安全问题、工业园区排污治污的环保问题。”中山古镇镇海洲村党委副书记袁锦明对此体会尤深。

古镇镇,位于中山市西北面,是中山、江门、佛山市三市的交会处。这个珠三角小镇,因为两个标签为外界熟知:一个,是“中国灯饰之都”;另一个,是“亚洲飞人”苏炳添的故乡。

作为中山传统专业镇经济的代表,古镇镇的工业园区开发是中山村镇工业园发展模式的典型。以海洲村为例,该村旧有厂房大部分使用超过20年,建筑破旧,使用效率低,且存在诸多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过去,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土地证,并且产业零散、企业不集聚,难以整合,村集体逐一解决单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排污、治污问题难度重重。

这并非个案。由于早期缺乏统筹部署,中山市工业集聚区多为自发形成,集聚区布局基本属于镇区主导规划,没有与中山市整体空间布局理念有效衔接,“各自为镇”情况普遍。经过40多年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产业“三低”(社会效益低、环境效益低、经济效益低)现象问题愈发突出,再加上工业厂房与居民住宅交错布置,企业分散布局,存在多点排污,治污成本增加,导致监管难度增大。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的调研结果表明,全市仅6个工业聚集区建有集中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多数工业集聚区缺乏集中式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众多工业企业产生的水污染物难以集中式监管。另外,中山市多数工业集聚区未配备统一管理机构,尽管有10多个园区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未形成健全的园区环境监管机制。

另外不得不重视的是,在严峻的治污任务下,对“散乱污”企业整治缺乏有效措施对城市的人居品质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出租物业业主和管理人环保意识淡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往往是查处一家企业,又引进一家企业,可谓“治标不治本”。

另一方面,“散乱污”企业也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挑战。

2022年8月26日13时17分许,中山市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19号一薄膜厂发生火灾。所幸火势及时得到控制,无人员伤亡。该火灾发生地,就在小榄一低效工业园内。

根据中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山市小散乱工厂企业火灾频发多发,2021年至今,低效工业园区几乎平均1.2天发生1次火灾,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占比约95%。

“近年来中山市多起小乱散企业火灾事故表明,粗放式管理模式下的低效能工业企业消防安全不容忽视。”中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小散乱企业所在建筑多为锌铁棚结构,耐火等级低,建筑消防设施配置不符合要求或缺乏维护,在火灾高温作用下,锌铁棚结构厂房易坍塌,给灭火救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分租模式也加大了火灾风险。由于小乱散企业规模小,房东往往将厂房分隔出租,造成安全出口被占用堵塞,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难以有效疏散,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再加上电气管理不规范,电线乱拉乱接,电气线路裸露、老化,超负荷用电等情况突出,极易造成火灾事故。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规划和报建限制,早些年企业为扩大规模,往往在建筑的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上方搭建铁棚作为车间或仓库使用,一旦发生火灾,容易“火烧连营”,加上消防车通道被占用,消防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到达,影响火灾处置进程。

改的是“散乱污”,变的是新生态。中山“工改”之路,既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也是治污之路、安全生产之路、人居提升之路。

2021年9月,小榄镇北区社区泰业路上,总投资约11亿元的高端环保产业园奠基。作为中山第一批“工改工”项目之一,从规划建设开始,高端环保产业园便贯彻了“环保共性产业园”理念。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和小榄镇联动,对该工业区的用地、产能及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四大板块:核心集聚区主要建设专业表面处理、集中式喷涂共性工厂,配套废水工业固废统一处理点,实施集中供热;缓冲区主要进行道路和绿化隔离,拓展区主要发展需配套表面处理加工服务的优质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培育区,辐射区是向中山北部产业带提供配套服务。

拆除了传统的锌铁棚厂房后,这个连片的五金表面处理聚集区将蝶变为拥有完善环保配套设施的现代化工业厂房,让相关产业中小企业“拎包入住”,为小榄五金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工改’是一个进行产业集群合并、大范围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治污排污问题的好机会。”袁锦明说,在中山“工改”全面推行之前,海洲村就有拆改计划。现在刚好遇到改革大势,刚好“顺势而为”。

海洲村目前正在建设中山市嘉龙置业科技园(原大华工业区),占地约13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比改造前的7万平方米多了3倍。根据计划,园区主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将打造中山首个非政府主导的、企业自主搭建的工业孵化基地。目前已经确定引入一家医药有限公司、一家化学清洗中心有限公司、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且正接洽商多家上规上限企业入驻。

海洲村党委委员张施敏介绍,改造前,旧园区年产值约为600万元,年税收约为20万元,给村的固定收入约为600万元。新工业园区建成后,预计年销售15亿元,年纳税4000万元,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带来固定收入1260万元,同时将新增约3500个就业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入驻新园区的企业不能“新瓶装旧酒”,变成恶性循环。

“我们也预计到了,旧园区的改造肯定会动到很多人的‘蛋糕’,但新园区绝不能装入又散又乱的企业,我们不能重走以前的老路了,不能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经济发展为代价了。我们要对村民负责、对城市发展负责,这是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谋划。”张施敏坚定地说。

9 改“旧”焕“新”

一系列的变化正在发生。在短短8个月时间里,以“工改”为主线的改革,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改革魄力、发展活力、创新动力。

改“旧”,是为了焕“新”。

在短短8个月时间里,以“工改”为主线的改革,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改革魄力、发展活力、创新动力。

通过“工改”,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硬”支撑。在大力推动“工改”的同时,一片总规划面积超180平方公里的十大万亩主题产业园区,将在中山东部浮现。十大万亩主题产业园将涵盖智能家电、智能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深度对接深圳“20 8”产业集群腾出足够产业空间。在北部,通过“工改”将腾挪约3000亩地用于湾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建设——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该项目将打造成为“北融”战略产业重要载体,为高端智能家电产业发展腾出宝贵的空间资源,打造万亩家电产业腹地。

通过“工改”,一批要素红利有了集聚平台。坚持分类施策,中山对村集体和私企(人)低效用地,分别出台支持政府收储和鼓励市场主体“单一主体归宗”的系列政策措施,黄圃大岑、南区园山仔等项目得以落地实施;通过出台“工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全年统筹安排可用于“工改”的财政资金达36亿元,主要用于镇街资金周转、“工改”贷贴息、搬迁腾挪补助、连片整合改造奖励、“工改”贷款风险补偿、“工改”基金、亩均贡献奖励资金、产业园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方面,把镇街和产权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通过“工改”,创新动能有了支持路径。比如针对私人权属低效用地,神湾镇探索推行“单一主体归宗”,并将合并归宗的范围减少至2家,降低合并归宗门槛,成功整合外沙科创园3宗不同权利主体地块,项目现已正式动工建设;比如针对村集体低效用地,横栏镇出台支持政府收储政策,推行“政府挂账收储”,解决政府收储土地资金有限的难题,推动裕祥“工改工”300多亩土地通过此模式实施改造;比如黄圃镇推行“村企合作”,解决部分村集体有改造意愿但缺乏改造资金的困难,马安村项目因此成为全市首宗公开遴选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

通过“工改”,融资路径更广了。以政府周转金作为资本金撬动银行融资杠杆,黄圃镇大岑村项目将3000万元政府周转金作为资本金,以项目改造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成功获得农业发展银行信用贷款9000万元;三乡镇雍陌村经联社改造项目,为破解集体土地无法用于抵押担保的难题,项目方以改造后应收租金质押方式,向农业银行成功申请“工改贷”3900万元;东凤镇永益城创园工业厂房项目,将镇属其他公司19项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逐步注入项目公司,推动要素资源一体化,夯实项目还款来源和现金流,成功获得国开行高额融资授信;西区街道金昌工业聚集区改造升级一期项目,采取政府发行专项债的方式进行融资,于今年6月成功发行专项债券,金额1亿元,期限20年,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厂房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通过“工改”,审批改革提速了。中山成立8个跟踪服务组挂点对接镇街“工改”项目,建立问题收集、转办、处理、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截至7月底,全市开展拆除整理地块210多个,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近万亩,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超70%。

通过“工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工改”中加快腾笼换鸟,中山依法依规、坚决果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企业。据统计,1—8月,中山共引导迁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0多家,整治违法、危旧厂房200多宗,推动降低安全生产隐患,污水源头治理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中山“工改”,改出了城市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出了“凤凰涅槃”的决心。

10 必成大道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只有焕发出生机的土地,才能积蓄力量、孕育希望。

哲学家培根总结,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

打破惯性,当一座城市决定改变固有的发展模式,必然会遭遇转型的阵痛。

这是一条非走不可的改革之路。

唯有把逐渐丧失或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中山才有机会腾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优化市场配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会因拓展空间不足而被迫外迁,而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是新产业得以引进,将促进中山整体制造业向全球生产链条的高层次发展,实现新的经济飞跃。

加快腾笼换鸟是中山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的目的:承接深圳等珠江东岸高端资源外溢,就必须依法依规、坚决果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企业,还市民整洁、高效、低污染、高产出的现代产业园区。

“不应该有任何的犹豫,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工改’这件事做下去!”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中山推行“工改”,是谋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长久性的竞争地位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工改”,土地资源没有办法集约利用,产业永远会停留在低层次,迟早要被淘汰。

从1月4日正式吹响全市“工改”号角,到9月4日,中山低效工业园改造刚好走过8个月时间。

回望这240多个日夜,有樊马宁这些村集体土地股民产生过迷茫,也有扬子电气等待腾挪企业的担忧,有各部门和镇街在“工改”路上遇到的政策、机制体制梗阻……但樊马宁们最终投出了“赞成票”,扬子电气搬进腾挪园后产值迎来8%的同比增长,各部门、镇街因地制宜,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片区推出了“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神湾镇以“敲门行动”累积了厚厚的企业诉求账本,倒逼行政审批改革让审批紧贴“一线”,推动“工改”和“招商”同步,“工改”整备好的土地马上“云上推介”……中山“工改”,改出了城市发展新空间,也改出了城市突围新路径、干事创业新气象。

回望这240多个日夜,当初在“工改”动员大会上喊出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融进了镇街部门闻令而动、你追我赶的奋进中,融进了“工改”专班挂图作战、日夜兼程的拼搏中,融进了企业群众思想转变、支持“工改”的决心中。

伟大的事业,最困难的路往往在开始的征程。

翻开中山改革开放史,多个“全国第一”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第一个农村“万元户”黄新文、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长江乐园、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在“不走回头路”精神指引下,中山人用点滴探索汇聚成推进改革开放的浩荡洪流。“小霸王”“乐百氏”“威力”“灭害灵”……一个个闪亮的商标,凝结的是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与奋斗。

今日之中山,迎来了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历史性机遇——2022年7月11日,广东省委深改委公布,广东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这是新征程上尤为关键的一步。

在破解历史性、结构性、积累性问题的大道上,中山需要一把钥匙,把高质量发展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把钥匙,就握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上,握在空间再造的“工改”进程中。

在深厚历史机遇中孕育,在基层实践中摸索,在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中山正探索出一条为承接珠江东岸高端资源的新路、好路。

这是一场堪比凤凰涅槃的重生。

无论是从纵向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横向的大湾区视野来看,能不能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中山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破解自身难题、突围改革路径,还是顺应浩荡大潮、抓住跃升发展的机遇,都需要中山人民拿出勇气和智慧,立足今天着眼未来,从容应对现实的挑战。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只有焕发出生机的土地,才能积蓄力量、孕育希望。

中山“工改”,踏平坎坷,必成大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