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

那庄公闲游出趟城西,看见了人家骑马我就骑着驴……

这段太平歌词《劝人方》源自于“穷不怕”朱绍文,他早年间在北京天桥撂地演出时,往往一边白沙撒字,一边唱着太平歌词,用来“圆粘”,吸引广大观众驻足观看。

圆粘,北京方言,主要是指招徕观众,作用于相声表演之后,常表述为:早年间相声艺人撂地而生时,首先利用“圆粘”,比如:白沙撒字、门柳儿(太平歌词、唱戏等),将周边的观众吸引到身边,再进行表演。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

太平歌词《劝人方》

侯宝林、薛宝琨等人撰写的《相声溯源》中,曾对“穷不怕”朱绍文“白沙撒字”时,唱得较多的一段太平歌词进行了收录:

“一”字儿写出来一架房梁,

“二”字儿写出来上短下横长。

“三”字儿写出来“川”字模样,

“四”字儿写出来四角四方。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2)

《相声溯源》原书内容

当时,相声艺人主要依靠露天撂地演出,来谋取生路,与他们同时演出的,还有杂技、撂跤、京韵大鼓、拉洋片等很多表演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依靠单口,或者对口相声的演绎,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圆粘”效果,这时,很多相声艺人就会吟唱太平歌词,通过开场小唱的形式吸引更多观众。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3)

老照片·旧时撂地而生的相声艺人

太平歌词与相声,相伴相生,为相声艺人所广泛采用,白沙撒字,口念太平,边以嗓音吟唱,边以白字吸睛。无太平歌词之唱,则无相声本门之精髓,无相声说、学、逗之辅助,则无太平歌词之灵魂。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晚清时,太平歌词在宫廷、民间都广为流传,然而,到民国后,却盛极而衰,险被埋没。

晚清:太平歌词盛传于宫廷、民间

太平歌词形成于17世纪下半叶的清代初期,由莲花落、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在晚清时盛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尤其在光绪年间多流传于宫廷,为当时的晚清贵族所喜爱。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4)

老照片·收藏于中国宦官博物馆的慈禧照片,慈禧很是喜爱太平歌词

《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中的《光绪二十四年旨意档》有如下记载: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王得祥传旨,太平歌词不论(升平署)总管、首领,都得上。

升平署,原称为:南府,是清代专门掌管戏曲演出的机构,始建于康熙年间,到道光时,将南府改称升平署,直到1911年时予以废除。光绪年间的太平歌词演出同样由升平署一力操办。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5)

老照片·升平署戏曲表演

在上述史料记载中,太平歌词在宫廷表演中,具有一定的艺术地位,升平署自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以下,都会吟唱太平歌词,且以大合唱的形式存在。而且,文献中“都得上”的表述,显示了当时慈禧、光绪等统治者对于太平歌词效果的期待与关注。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6)

颐和园升平署

太平歌词除了在宫廷受到欢迎之外,在民间同样广为流传,《光绪三十年恩赏日记档》中,有相关记载:

(光绪三十年)十月初一日,总管马得安面奉懿旨,太平歌词教习来喜,外学郭庆…等十五名,每名赏二两钱粮米。

“外学郭庆”,并不是宫廷升平署的太监,而是来自于民间的太平歌词艺人,能够参与升平署的演出,并获得粮米赏赐,可见,他的太平歌词技艺较为娴熟,由此看出,太平歌词在民间同样盛行,并涌现了可以入宫献艺的“大家”。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7)

相声艺人天桥撂地时,多用太平歌词“圆粘”,来招徕观众

事实上,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当时的相声艺人在演出时,多使用太平歌词等门柳儿方式进行“圆粘”。早年间的相声艺人,都是完全靠自己的手艺吃饭的,所以,他们不仅会在相声段子上兼容并蓄,拿手的相声作品往往达到几百段,而且还有其更为趁手的太平歌词,以唱开场,以说为中心,以逗为精髓,以学为形式,使得当时的相声在太平歌词的映衬下,得到更为鲜明的发展。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8)

老照片·晚清天桥盛景

比如:马三立的外祖父,第二代相声传人恩绪(后为避嫌光绪,改名恩培),太平歌词唱出了精髓,其徒弟“万人迷”李德钖、张德全、李德祥等都得到较好指导,不仅会几百段相声作品,而且对于太平歌词都有各自的娴熟造诣。

马三立先生的《艺海飘萍录》中,专门对外祖父恩绪有这样的描述:

春长隆和恩绪是两个旗人……恩绪与春长隆是半路出家说相声。正由于是旗人而又半路出家,所以他们说的相声,多少有些与众不同。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9)

马三立先生在表演

恩绪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因为旗人的身份,在当时不用为生计而奔波,自然也不用撂地生存,少了民间的烟火气,却多了专注于相声的艺术气息。恩绪作为旗人,他所擅长的太平歌词,曾经被慈禧得知,从而为慈禧表演过,得到了慈禧的御赐竹板,即:后来相声艺人常用的“玉子”。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0)

太平歌词玉子板

恩绪为慈禧表演,并获得御赐竹板的经历,在陈柳德的《御赐和玉子》中有所展现。

因为当年慈禧赏给过进宫演唱的相声演员恩绪一副竹板……人们就称竹板为御赐……玉子则是“御赐”的讹音。

虽然,恩绪没有像其他相声艺人一样,较多地通过撂地演出为生,但是,自他传承下来的第三代相声艺人大多在天桥撂地,尤其是相声八德中的“万人迷”李德钖就继承了恩绪的表演艺术特点,成为当时的相声翘楚。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1)

“万人迷”李德钖

晚清时的太平歌词,更多地附庸于相声而存在,是早年间相声艺人用来“圆粘”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后来的开场小唱,虽然,演绎太平歌词的大多是相声艺人,但是,其内容通俗、曲调朗朗上口,往往能够得到民众的喜爱,甚至有票友大为传唱,赋予了太平歌词不断发展的民间土壤。

民国:汪兆麟、吉文贞带动下的兴盛,与之后的盛极而衰

太平歌词的兴盛,真正开始于民国时期。汪兆麟、吉文贞,两位大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袁佩楼、秦佩贤、杨少奎、师世元、王本林等名家辈出,推动太平歌词走向兴盛。其兴盛的表现主要在于,太平歌词在这段时间里,很多情况下,不再是相声的附庸,而是独立于相声而存在,成为与京韵大鼓并存的传统艺术形式。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2)

老照片·王本林、王双福父子台上表演

第一,汪兆麟:从相声艺人到太平歌词艺人

汪兆麟(又作:王兆麟)师从裕德隆,在太平歌词上有颇多造诣,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与吉坪三将太平歌词从天桥撂地演出带到了上海“大世界”,实现了剧场演出的夙愿。

侯宝林、薛宝琨等人撰著的《相声溯源》中,对汪兆麟、吉坪三的成就进行了客观评价:

演唱太平歌词,这是相声艺人无人不会的,但是,能够达到很高成就的却不多,而汪兆麟、吉坪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3)

汪兆麟《韩信算卦》珍贵唱片

汪兆麟贡献在于,他对太平歌词内容的革新,汪兆麟将很多太平歌词文本中的拖沓内容进行了删减,晚清时,太平歌词的地位并不高,艺术创作难以持续开展,在民国时,汪兆麟赋予太平歌词更多艺术革新的同时,也让太平歌词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立福从专业角度对汪兆麟在太平歌词上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汪兆麟)在唱腔上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很多的革新,一些文本原来的尾腔是比较拖赘的,他在革新中使之变得更为简洁,并去掉了很多“啊”、“呐”等虚字,让整个文本听起来明快利落。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4)

民国孤本·汪兆麟《太平歌词》第一集

汪兆麟,作为民国相声艺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革新、演绎太平歌词之上,尤为重要的是,他不断使得太平歌词的革新与上海“大世界”剧场演出相结合,边创新边表演,让太平歌词的影响力走向南方,并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扎下根来,他的贡献为后来成就斐然的吉文贞(吉坪三之女)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略过吉坪三,其关键原因主要在于,吉坪三的很多艺术成就其实是来自于其女吉文贞,所以,本文重点探讨吉文贞对于太平歌词的贡献。

第二,吉文贞(荷花女):十八岁英年早逝,艺术成就却光彩斐然

吉文贞,吉坪三之女。6岁登台,14岁便依靠太平歌词在南京等地走红,拥有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观众群。如果说,当时太平歌词的发展,汪兆麟是其中的革新者,那么,吉文贞便是当之无愧的传播者。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5)

老照片·早年吉文贞

吉文贞的嗓音优美,身态动人,既能以说代唱,引人入胜,又能婉转而唱,声情并茂,在当时是很多人的艺术偶像。比如:吉文贞在与小蘑菇常宝堃、赵佩茹合作相声剧《打面缸》时,整个剧场座无虚席,与当前德云社的满坑满谷不遑多让。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6)

老照片·相声剧《打面缸》,左一为:吉文贞

吉文贞,虽然18岁时因病去世,但是自6岁开始,短短的十二年艺术生涯中,为太平歌词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为太平歌词的兴盛树立了偌大的偶像榜样,这是当时太平歌词能够“独立”发展的关键要素。

正因为有汪兆麟、吉文贞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艺人在不同层面致力于太平歌词的发展,才使得民国时期的太平歌词摆脱了晚清时的尴尬地位,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过,自汪兆麟、吉文贞之后,太平歌词逐渐迎来了盛极而衰的发展窘境,而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7)

老照片·吉文贞


如今,总有人说,太平歌词曲调单一,内容单调,如果没有相声的扶持,没有张云雷等艺人的传唱,很难得到良好传播,其实,早在2009年时,就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尊重传统文化,才能追寻民族之根,只有传承先辈之魂,才能让太平歌词更加发扬光大。

听太平歌词,不是仅仅听热闹就够了,而是要听出更多的文化韵味!怎样听,才能展现太平歌词的传承?才能让太平歌词贴近我们的生活。本人有几点举措,与大家共勉。

  • 多听老先生的太平歌词,个中韵味实难言传

汪兆麟的《韩信算卦》、吉文贞的《饽饽阵》等太平歌词作品仍然流传于世,我们可以多听听这些老先生的作品,虽然部分内容因为久远导致音质不清,但是,其中蕴含的艺术韵味却是难以言传的。接触太平歌词,更需要系统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诸多老先生所付出的努力,听他们的吟唱,更多的并不是领略唱功,而是感悟其中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沧桑。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8)

老照片·吉文贞(居中)的《饽饽阵》是传世不多的作品之一

  • 边听边想,勾勒其中意境,增添艺术气息

接触太平歌词,是听与想相结合的过程,一边听汪兆麟、吉文贞、王本林、王双福、佟守本等先生的作品,感悟同一作品,不同先生所赋予的艺术理解,勾勒出其中的意境,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增强自身的艺术气息,而且也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太平歌词,爱上太平歌词。比如:汪兆麟先生演绎的《韩信算卦》,简洁、扼要,听上去朗朗上口,而佟守本先生演绎的《韩信算卦》,则显示出先生的随心与清脆,另有一番风味。

太平天国史书推荐(太平歌词漫谈上)(19)

马三立与佟守本(右一)

  • 借助爱豆力量,以唱代听,让太平歌词发扬光大

很多人关注太平歌词,来自于德云社的努力,尤其来自于张云雷的演绎,他的《歪唱太平歌词》已经涌现了诸多版本,每一次都能够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借助爱豆的力量,我们能够通过以唱代听,真正让太平歌词在当今社会更加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传承不易。太平歌词作为绵延百年的艺术形式,既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撂地而生,也在民国大家汪兆麟、吉文贞的推动下,盛极一时,然而,有盛必有衰,兴盛时,观者从者如云,衰时,传承难以为继,作为观众的我们,赶上了太平歌词复兴的时代,如何传承太平歌词,如何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好弘扬,不仅是相声艺人们的职责,更是我们需要为之关注的民族瑰宝。

参考文献

[1]侯宝林、薛宝琨等.相声溯源[M].中华书局,2011年

[2]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M].文海出版社,1933年

另有,马三立先生的《艺海飘萍录》,陈柳德的《御赐与玉子》,因无法查询这篇回忆录的刊登信息,故单独列出,特此说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