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

七十年代,电影《青松岭》可谓家喻户晓,李仁堂饰演的万山大叔,刘晓媚饰演的假小子秀梅,李树楠饰演的钱广,成为当时非常知名的角色。

很多人看过或知道《青松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青松岭》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1965年由刘国权导演的,演员基本是河北承德话剧团原班话剧演员。李仁堂、刘晓媚、敖文彬,戚惠民,阎本安、张宝茹、冯连杰、王忠礼、李树楠等。另一个是1973年复拍的,由刘国权和姜树森共同导演,演员基本是原班人马,只是敖文彬饰演的大楞,由王友来饰演并改为大虎,阎本安饰演的方纪云书记,改由朱龙广来担任。阎本安退出了剧组,没有在此片中饰演角色。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1)

李仁堂饰演张万山定妆照

影片是两个版本,第一个没有正式公映。第二版是彩色片,正式公映了。两个版本的电影上,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只是男主人公的名字有了变化,前者叫张万有,后者叫张万山。主演排序也有了变化,前者主演是刘晓媚饰秀媚,敖文彬饰大楞,李仁堂饰张万有,阎本安饰演的方书记排第五。后者李仁堂排第一,朱龙广替换了阎本安饰演的方书记,排在主演第二位。秀梅的饰演者刘晓媚排第三,前者饰演大楞的敖文彬,原排在主演第二位,现角色被大虎替代,他也退出了摄制组。大虎的排名,在后者中也排名尾后。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2)

第一版《青松岭》书记由阎本安饰演

主题歌也有了些变化,前者曲调略显舒缓悠扬,后者流畅激扬。歌词也有些改动,前者“长鞭一甩叭叭地响,赶起了大车出了庄,穿开重重雾,翻过道道梁,赶车的人儿你往哪里去,社会主义大道在前方。”后者改为“长鞭一甩叭叭地响,赶起了大车出了庄,劈开重重雾,闯过道道梁,要问大车哪里去,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可以看出,改过的歌词更加有力气感,有战斗力,“劈”替代了“穿”,“闯”替代了“翻”。虽然都是动词,但劈和闯,主动性强,有种咄咄逼人的力量压迫感。后两句前者让人感觉很平淡,而后者改的设问句“要问大车哪里去”,就有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大车到哪里去中有隐喻走什么道路的意思。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3)

朱龙广饰演支书的新版青松岭

主角排名次序的改变,剧情也相应地有了些变化,剧本更加丰满了。原来是假小子秀梅和大楞等年轻人,要学赶车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和漏网富农钱广的斗争。但剧本改编后,老贫农张万山爱社如家成为主线,在书记方纪云支持下,和钱广在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上,贫下中农和党组织,旗帜鲜明地支持秀梅等年轻人。影片的主题,由过去的年轻人敢想敢干,在党的帮助和支持下,夺回了被坏分子掌握的赶车权。变为贫下中农和党组织,不忘阶级斗争,坚决同资本主义道路反动分子进行斗争,挖出了深藏的反革命分子,夺回了被资产阶级占领的阵地。

1965年的《青松岭》,虽然拍摄在文革前,但已临近文革,电影文化界的创作空气,极左思潮已经开始弥漫,很多作品,都已经有了很深的文革痕迹。

1973年的《青松岭》,完全是按照三突出原则拍摄的,正面人物高大全是必须的。所以张万山、秀梅、方书记等的演出,眼神、造型、说话口气等,不可避免地带有样板戏的影子。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4)

《青松岭》的演员,1965年版全部以承德话剧团为班底。承德话剧团原为热河省文工团,热河省撤销后,文工团划归河北承德地区。

1973年版《青松岭》,基本仍以承德话剧团为班底,只是对个别人员进行了调整。朱龙广饰方纪云书记,角色由原来的配角,上升为第二主角,是复拍《青松岭》的一个重要变化。朱龙广曾毕业于兰州艺术学院,后调入工程兵文工团。1965年他在《地道战》中饰演主角高传宝中,名噪一时。他当时在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工作,是《青松岭》中为数不多的非承德话剧团的演员之一。

主演李仁堂,李仁堂是中国电影协会、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

1949年就开始从事演艺事业,担任热河省文工团(后改为承德地区话剧团)的协理员、演员。1965年,主演根据张仲朋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情电影《青松岭》。1973年,电影《青松岭》重拍,李仁堂继续饰演张万山。1974年,与张连文合作主演剧情电影《创业》。1975年,担任河北省话剧院演员和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76年,与宋晓英、杜德夫联袂出演剧情电影《锁龙湖》。1977年,与张平共同主演剧情电影《十月风云》。1979年,与谢芳合作主演剧情电影《泪痕》,在片中饰演县委书记朱克实,他凭借该片获得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0年,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并主演了以贺龙遭遇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元帅之死》。2002年,李仁堂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5)

女主角秀梅,由承德话剧团演员刘晓媚饰演。刘晓媚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她天津十六中学毕业后,考入河北省文化学院话剧系,是影、视、剧三栖演员。1965年和1973年的《青松岭》,是她的电影处女作。后来她先后在《女检查官》《哥仨和媳妇们》《让青春更美丽》等数十个影视作品中担任角色,但没有在观众中产生什么影响。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6)

刘晓媚

刘晓媚性格文静,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曾留学日本,母亲作为中学教师,精通英、俄两种外语。当年,刘晓媚在话剧中饰演了秀梅后,长影拍摄电影她也就成了“秀梅”的当然人选。但作为一个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一种斯文学生气质的城市姑娘,要她塑造好农村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形象,难度其实很大。很多人对她饰演秀梅,也心存疑虑。在导演和老演员的关怀下,她走进山区去体验生活,真心与当地“假小子”们交朋友,与山里人一起干活,很快就融入了角色当中。

可以说,当时刘晓媚虽是女主角,但好像女性的柔美在她身上体现不出来,浑身上下溢出的是一股野气和阳刚之气,具有那个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的特征。

钱广虽然是反派角色,但风头却压过了当时电影里的一些主角。 起码秀梅和方书记等,观众印象上要弱于钱广。“钱广”这一艺术形象,经过李树楠的经典演绎,经过《青松岭》的传播,几乎成为了那个年代不顾集体利益,总想着自己发财的人的代名词。特别是他阴险奸诈的冷笑,戴着耷拉着帽沿退色旧帽子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就连赵本山在小品中喜欢戴个耷拉着帽沿的帽子,也是受了钱广造型的启发。

青松岭电影有几个版本(电影青松岭一波三折始公映)(7)

李树楠

李树楠,1928年4月18日出生,河北丰宁人,曾用名李广文。在当地,他家是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也因此,他小的时候有机会读书,先是在丰宁县立小学上学,后又去了北平,在北平师大附中读书。21岁那年,李树楠考取了当时的热河省文工团,任歌剧演员,1955年,热河省撤销,他便转入了承德话剧团任话剧演员。

拍摄了《青松岭》后,李树楠又塑造了不少艺术角色,如《大河奔流》中的王跑、《我在他们中间》中的赵股长、《风云初记》中的老蒋、《双雄会》中的王长顺、《少年彭德怀》中的周八、《月月》中的老秦叔、《侠女十三妹》中的白良、《田野又是青纱帐》中的顾才、《山林中头一个女人》中的妓院大茶壶、《黄土坡的婆姨们》中的时安平、《血色清晨》中的王盆等等。但这些角色,没有能超过钱广这一经典。

2016年10月16日,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李树楠先生安详离世,享年88岁。

《青松岭》成就了承德话剧团,也成就了李仁堂。可以说,万山大叔让李仁堂成为当红影星,并由此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启了后来的辉煌时代。

七十年代初,有很多女主角演员,一剧成名后,就销声匿迹了。如《艳阳天》中的张明子,《一副保险带》中的饰演主角红英的王政,《牛角石》女主演胡静,《沸腾的群山》中饰演古月娟的牛娜,《战船台》中饰演沈玲娣的张燕,《欢腾的小凉河》中女主角余志芳饰演者顾玉琴等……刘晓媚也是如此,只是如流星般闪烁一下,和那个年代很多女主角一样,成名后又迅速沉寂,很是可惜。

反观当时有些演员,因一部戏而红起来,并在以后成为有影响的明星。如王馥荔因《金光大道》成名,《海霞》捧红了吴海燕、张力维、洪雪敏、杨海霞,刘晓庆从《南海长成》开始她的星路,李秀明从《春苗》中破土而出,《青春》激活了张瑜、陈冲、潘虹三人的艺术潜质,《难忘的战斗》让陈烨扬名影坛,《渡江侦察记》让张金玲、宋晓英由此步入影坛,黄梅莹从《万水千山》中走来,施建岚和赵雅珉从《新航线》起航,娜仁花走出了《沙漠的春天》,宋晓英在《平原游击队》中初出茅庐……

刘晓媚没有大火,与她一直低调有关,可能也与她的形象过于男性化有关。在淡化女性美的文革时代,她比较适合演飒爽英姿的铁姑娘,但进入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女性美得以弘扬的时候,她的形象差距,越来越不适合此时的观众了,大浪淘沙淘汰,也是一种必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