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诗词原创(中元朝拜上清回)

中元节诗词原创(中元朝拜上清回)(1)

中元朝拜上清回

——咏中元节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我国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与除夕、清明节并重的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中元节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上古社会,人们最初只有春秋的概念,一年分春秋两季。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常寄希望于神灵,逐渐形成了春祈秋报的习惯。虽然后来有春夏秋冬四祭,但是最重要的仍是春秋祭祀。起初祭日并不固定,后来逐渐固定于七月十五前后。因为该日是下半年第一个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值此秋气新来阴气渐盛的日子,祭祀亡灵是极佳的选择。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纪念贤人。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历经汉魏六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经官方提倡,上元、中元、下元三元日益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传说地官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官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河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为死者的灵魂超度,减轻一些罪孽,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度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猪,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在旧时民俗中,中元节虽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叫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说明活着的人们,对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宋以来留下来许多咏中元节的诗词,反映了当时的节日风俗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唐代诗人令孤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表现了对尊师的敬意: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永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令狐楚(约公元766—837年)字壳士。唐代文学家。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其子令狐绹则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父子俩与当时文坛名家都交游甚密。令狐楚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全唐文》收其文 5卷,《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

张尊师是唐朝著名的虚玉镜台的道士,而且还是得道高人。元都即玄都。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玉京山是传说中元始天尊居住的仙山。晋代葛洪《枕中书》云:“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唐代词人吕岩《忆江南》词之十二:“沉醉处,缥缈玉京山。”

诗中写道:张尊师偶尔来到人间,正逢中元节。平时不进献仙居玄都,整日都很清闲。静静地在仙观里焚香,知道尊师在远远地礼敬玉京山。

诗人在中元节写诗献给张尊师,表现了对他的尊敬。

唐代诗人殷尧藩《中元观法事步虚虛》,表现了对法事的虔诚: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虛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吟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中元节这一天,诗人在道观观看道长做法事,超度亡灵。走进都观,打开秘籍,诗人怀着虔诚之心,向道长进献白石为礼。中元之夜,上界秋光明净,夜气清净。众星辰朝拜天帝地方,传来惊动线盒的鹤步虛声。玉洞仙花长发,珠宫月色最明。浮尘扫坛天地肃清,神简投出鬼神皆惊。如果能赐给刀圭中药,还会留下不死的名声。诗写得庄严肃穆,充满想象,表现了诗人对法事的虔诚。

唐代诗人李郢的《中元夜》,写出了江南水寺中元夜的繁华: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李郢(生卒年不详),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中元夜》、《七夕》等。其中以《南池》流传最广。

江南水寺的中元夜里,彩灯如金粟的栏边见到月娥。红烛光辉映寺里,仙人的仪态近在眼前,佩戴的翠环光辉闪耀,引来众人观赏。彩殿里兰麝香飘凝集空中,雾气环绕在青衣混合绮罗的金身上。湘水夜空巫峡遥远,不知今夜归去的路途在哪里?诗人将江南水寺的中元夜写得如此繁华,显示出该节日的神秘与庄重。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中元作》,感叹人间的情事: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唐时中元节大设道场。《旧唐书·王缙传》: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盘。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是日排仪仗,百寮序列于光顺门以侯之。首联写使者持红色符节从天宫中来,中元之日,众圣朝拜上清仙境回到人间。即为此仪式。

接下来转写人间爱情:羊权得到仙女萼绿华赠送的金、玉跳脱,获得爱情;温峤予表妹玉台镜为聘礼,结为佳偶。曾经记得高唐之欢而半夜惊醒,也曾有刘晨、阮肇入天台迷路遇仙女而迷恋忘返。有娀国路远未必有赢台遥远,青鸟怎能请鸩鸟为媒?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鸟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青雀:西王母信使。鸩鸟:恶鸟。

诗人在中元节想象众圣朝拜玉清仙境的情景,转写人间爱情的种种悲欢离合,感叹自己多舛的命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