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地理研究室原主任

陈可畏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三国时,诸葛亮继承刘备恢复汉室的遗志,于公元228年出师祁山伐魏,由于先锋马谡在街亭失利,不得不退回汉中,斩马谡和自贬三级以谢蜀汉军民。经过《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戏曲的宣传,街亭遂成为老少皆知的历史名地。关于街亭的地点,一说在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一说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七十里。究竟在今何处?我来谈一点自己的意见,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1)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

自唐杜佑提出街泉亭即街亭以后,《元和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遵循其说,于是街亭在今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便成了传统说法;只有《巩昌府志》《秦州志》等谓街亭在秦州(今天水市)东南七十里处。我们是科学工作者,不能根据崇信者的多少来判定两说谁是谁非,而必须根据历史事实作判断。

最原始的文献是怎样的呢?《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载:“蜀汉建兴六年(228)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说明,街亭距西县不远。同书卷39《马良传》:“良弟马谡。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也说明街亭距西城不远,同时还说明西城与街亭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据以防御魏军进攻的坚城。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2)

礼县祁山堡

上述中的“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四十里,西汉水的北岸。《水经注》漾水篇云:“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西)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兢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即今祁山堡),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西)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今天水市)西南三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郡)[1]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自古以来,祁山就是甘南通往天水的必经之地,也是三国时魏属的西南边防要地[2]。

西县城,在祁山堡东北一百二十里,位于祁山堡通往天水市的古代大道上。《读史方舆纪要》云:“西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蜀汉建兴六年,武侯屯西县,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师败,武侯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大清一统志》及《秦州志》同。明、清秦州治所在今天水市。这就是说,西县故城在今天水市西南一百二十里,刚好位于今天水市通往祁山堡的中间,而不是在今汉中勉县西的西县故城。此城本名白马城,北魏正始中才在这里置嶓冢县,至隋始改为西县。很明显,现在汉中西县城所有的诸葛亮遗迹,都是后人伪造的。

前面所引《三国志》记载说明,街亭距西城不远。也就是说,其地离今天水市很近。

《三国志》卷43《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这说明,马谡与张郃交战处,是在街亭附近的山上。又卷17《张郃传》云:“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可见,马谡与张郃交战之处是在街亭之南的山上。又卷33《后主传》云:“建兴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卷3《明帝纪》裴注引《魏略》载明帝在街亭之战胜利后,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曰:“……亮怀李熊愚勇之智,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又卷9《曹真传》:“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迁大将军。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又卷35《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云:“街亭之战失败后,或劝亮更发兵,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3]这些记载都说明,当时人们是把西汉水上游北岸及与之相连的诸山统称之为祁山。街亭即在此山之中。

《读史方舆纪要》卷59秦安县街泉城下引当地郡县志云:“西县有街亭山。”《巩昌府志》:“今秦州东南七十里,地名街子口,即古街亭。”《大清一统志》卷275秦州《山川》条云:“改龙山,在州东南一百里。下有改龙镇,即街子口。”街子口,即今天水市东南之街子镇。从前面所引《三国志》等书记载看来,此说是正确的。《三国演义》误把三国时的西县当作隋唐时的西县,因而定街亭于阳平关之北,是完全错误的。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3)

三国街亭之战形势图

郭冲谓“完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此即《三国演义》九十二回至九十五回之所本,是错误的。如前所述,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而陇西郡未降。其次,当时天水郡治所在冀城,而今天水市为上邽县治,因此不可能有“围天水,拔冀城”之事。最后,考之《三国志》,根本没有“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的记载,而是与此恰恰相反。《三国志》卷44《姜维传》云:“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这雄辩地说明,蜀军并没有到达上邽、冀城,而是尚在其南,旋即因在街亭战败就退走了。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4)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出土的行军锅

杜佑等人的所谓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之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第一,既然上邽、冀城为魏坚守,马谡率领的先锋大军就不能也不敢越过渭河远至今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处驻扎。第二,此处距离诸葛亮驻地西城约260余里,在当时通讯、交通工具极为不便的条件下,诸葛亮怎能指挥先锋部队作战?又怎能根据先锋部队的胜败情况来迅速指挥后续部队前进和撤退?这在古代战史上,实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最后,当时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向西北通过荒无人烟的武都郡地区[4],突出祁山,夺取魏国的陇右诸郡[5],然后挥军东进,占领长安和关中地区。蜀军攻下祁山,占领西城之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诸县纷纷表示降顺,只有上邽、冀城为魏坚守,在此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足智多谋、精通兵法、熟娴韬略的诸葛亮自然要弃少数顽敌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挥军循南山东进,风驰电掣地强占陇山,封锁魏军西援的通道,以达到完全占领陇右诸郡的既定目标。他决不会既不挥军东进,也不消灭上邽、冀城的守敌,而使先锋大军向北越过渭河(当时渭河的水量很大)往今陇城东北山地挺进,去作毫无价值的消耗战,却放开陈仓—陇山—上邽大道,让魏援军大部队来进攻西城的蜀军统帅部。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5)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观龙山

所谓街亭在陇城东北六十里的唯一根据,就是据说那里有座街泉故城,持此说者认为街亭就是这个街泉故城。杜佑在《通典》中说:“街泉亭在陇县。”又云:“平凉郡界有街泉亭,马谡为张郃败处。”《元和志》卷39(陇右道上)谓陇城县“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郃所败(处)。”《太平寰宇记》卷150陇城县下亦云:“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东北六十里,……即三国时蜀将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考上述“街泉城”,本街泉县城,西汉置县,属天水郡,东汉废入略阳县,其城遂降为亭[6]的治所,人们从此称之为街泉亭。但是街泉亭并不等于是街亭,例如《续汉书·郡国志》就只是说“略阳(县)有街泉亭。”南朝梁人刘昭注,也只是说街泉亭为“街(水)(泉)故县,省,”并没有提到街泉亭就是马谡与张郃交战的街亭。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6)

G30连霍高速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出口

可见杜佑的所谓街泉亭即街亭,完全是字音上的牵强附会之说,根本不符合《三国志》的记载,再没有什么真正的事实根据。因此,其说根本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和当时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及行军路线,街亭只能是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马谡与张郃交战处即在其南的山上。《巩昌府志》《秦州志》之说是正确的。而《通典》《元和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與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的所谓街亭即今甘肃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的街泉亭故城之说,是完全错误的。(原载:《地名知识》,1981年4、5期)

三国时的街亭是现在的哪个省(街亭考)(7)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博物馆

注释:

[1]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十余里),三国魏时复名天水。

[2]《三国志》卷3《明帝纪》:青龙二年(234),五月诏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3]《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裴注。

[4]《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注引《魏略》云:“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超破之后,阿贵为夏侯渊所灭,千万西南入蜀,其部落不能去,皆降。国家分徙其前后两端者置扶风(郡)美阳县,今之安夷、抚夷二部护军所典是也;其太(本)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平)(魏)郡所守是也。......今虽统于郡国,然敌自有王侯在其墟落间。”

[5]《三国志》卷40《魏延传》裴注引《魏略》云:“魏明帝初,夏侯懋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北太守耳。黄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6]秦汉时,于乡村每十里置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被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亭构成县以下的乡村政权组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