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历史知识点(历史教师考编知识点)

初中部编历史知识点(历史教师考编知识点)(1)

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 平的手段推进中国的变革和进步。1894年,孙中山希望将自己总结 的改革措施(即《上李鸿章书》)递交给李鸿章,但被拒绝。此后,孙中山倾向于革命。同年,他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二)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成立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 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纲领

1905年]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 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 变其一贯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同时,三民主义也存在缺陷。首先,民族主义中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其次,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使得民主权利很难得到保证。最后,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尽管如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革命的形式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刊》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驳斥改良派的观点,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认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和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认为土地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革命派强调,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编辑:葛晶晶) 注:转载请保留师出教育源文章地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