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故事笔记(很多故事都是我们的自传)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这样定义:他能够自发地以理性的和让人信赖的方式做事,并能够适当地考虑他人的需要。

脚本的产生通常基于孩童时期的幻觉(illusion),这种幻觉有时可能持续整个人生。对那些敏锐的、有领悟力和智慧的人来说,这些幻觉会被一一消除,其后度过:青少年对父母的重新评估、对匪夷所思的中年的抗议,以及之后形成的人生哲学]

大概几年前,中学时代开始,就不太喜欢父亲去开家长会,和同学一起,在街上遇到父母也不好意思去打招呼,开始轻视他们的职业,忽略他们的人生,后来隐约有一种感觉,父母的存在感在人生中越来越弱了,生病了,有麻烦了第一时间不是想到他们,到后来当父母的在心中分量一点点加重,竟然是我开始真的成年了的时候,我可以完全独立自主了,这大概就是对父母重新评估的一个过程

今天,慢慢开始体验“父慈子孝”的生活了

其他危机嘛,有时就是一些人生选择的关口,有时会想到父亲,也会听听他的建议

[成年后继续保持孩童时期的幻觉有时会导致人的抑郁或唯心主义,然而放弃幻觉又会导致人的绝望]

在生活中常听到有些人说不想长大或者是多希望回到童年时期,这里有一部分关于世界的幻想,大概在高中时期,脑海中关于人生还有社会等的很多想法,因为学习的不顺,一点点暴露了出来,当真实的世界一点点展开,我一下子接受不了,其后就经历了抑郁,后来求助于心理学,哲学等开始明白大脑中发生了什么,然后从这里走出来,处于学校和社会的链接处,最后完全进入和接受真实世界,发生在最近几年

[每个人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时,头脑是如何运作的

每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在头脑中把这个计划带到那里,这就是所谓的“脚本”

对一些重要的事,他其实早已决定好了:他将和哪种人结婚;他会有几个孩子;他会死在何种床上;当他死去时,谁会在他身边。这一切可能并不是他喜欢的,却是他无形中希望实现的。]

头脑的运作在反思和自省后,慢慢的窥探到了一部分

譬如我现在正在书店看书,旁边的小朋友在大声聊天,在跑来跑去

大脑的第一反应是过去提醒他们小声一点,后来又想到一个长辈讲了他的故事,有个小朋友当着他的面欺负他女儿,还带着挑衅的眼神看着他,最开始他想把那个孩子拎到十米外,最后他带女儿离开了,把麻烦留给了孩子的父母(对方父母没能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也没让他明白一些基本的规矩)

也想到了让一群孩子在书店安静或者一直待着是很难的

大脑一番活动后,最后选择了戴上耳塞,继续看书

当然如果下次有更好的方法,也会尝试一下

之前写过一段话:看着自己以前的想法和愿望一点点实现是非常幸运的呢这还和很多朋友讲过

不曾想这可以用人生脚本来诠释,譬如很早以前,就有一个关于理学的苦修的想法,现在是生活极简,正在尽可能专注和整洁

阅读的故事笔记(很多故事都是我们的自传)(1)

关于老年的生活也有一些想法了,未来的伴侣也大概有一些想法,譬如有一次见到一女子,有那么一丝丝心动,我想,也许她和脑海中的脚本有那么一点相似吧

上面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一切都是自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

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最早觉察到这一点是,只要一开口,三句话离不开自己

我们来看看村上春树,他的作品中常提到精神控制和自杀表现,现实生活中,他多次见过年轻朋友自杀,这给他非常大的冲击,于是他不断的通过作品来表达这一点

除了这一点是他小说中常用到井,有这样一个情节出现过很多次:男主人公进入井底待着,后来发现,井底有一条路,走出去,就是他要去的目的地。

他曾经说过,我的理想就是继续待在井里面

继续探究就会有一些非常好玩的

我自己之前写过很多“花园”是大脑构建的一个宫殿,有特别的涵义

如果没有很深地去认识自己的话,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脚本是什么,只有当它真实发生了、展开了以后,我们才会知道。

所以通常我们通过侧面的方式,譬如自己说的话,喜欢的作品,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至于创作的作品,通常我们最先接触的是作品,对创作者一无所有,而当我们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后,作品和其人生是有很多关联的

这些自传的部分最能打动人心,这部分通常是人类共同的故事

《千与千寻》中有一个给河神洗澡的镜头,就源于宫崎骏童年的一段记忆,他小时候常路过一条河,表面上河水非常清澈见底,某次清理后发现,河里的淤泥中竟然有那么多东西,特别是还有一辆自行车

当然,如果我们自身没这类经历或记忆,是不太能理解的,这里就有一种特别深刻的矛盾

你需要常问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故事触动了我?

天啊,难道是因为,这也是我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