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家乡的味道(我的家乡除了神笔马亮)

趁放假,看了《我和我的家乡》,短故事不墨迹,易于吸引注意力,挺好看的。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荟萃中国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电影,讲了北京、贵州、浙江、陕西、东北五个家乡故事,有看点,有时代特色,简单总结一下:

1、《北京好人》是有关在北京看病的故事,顺便宣传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

2、《天上掉下个UFO》讲贵州某山村靠炒作和网红经济脱贫致富,顺便膜拜了手工耿;

3、《最后一课》讲支教浙江山村的感恩情怀,全片泪点,范伟真影帝;

4、《回乡的路》讲的是毛乌素沙漠治理和直播带货改变陕西某山村,薇娅和李佳琦露脸了;

5、《神笔马亮》讲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如何献身东北某村脱贫攻坚事业,全片搞笑担当。

东西南北中,一城四村,麻将牌齐了,当然,这部影片相当主旋律,但优势在于集结了中国喜剧半壁江山,效果有保证,节奏感很到位。

前四个地区,我不能瞎评价,对《神笔马亮还是有话说的,尤其看到最近大热的李雪琴沈腾马丽站在一起时,更想说了,谁让我熟悉东北这旮沓?谁让我接触过扶贫工作?谁让我对这片黑土地饱含深情?

当然,所谓有话说,仅限于发牢骚,我又振兴不了东北。

李雪琴家乡的味道(我的家乡除了神笔马亮)(1)

《神笔马亮》,讲的是画家马亮沈腾饰)打算去俄罗斯精进画艺,临行前被单位抽调到东北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老婆秋霞马丽饰)不同意,揍了马亮上司,马亮认怂,假装去俄罗斯,实际是背着老婆,跑回东北老家出任第一书记。

马亮把东北男人疼老婆的特点演绎的淋漓极致,一边忽悠老婆,说自己在俄罗斯,另一边带着全村老百姓假扮俄罗斯人忽悠老婆,以防老婆视频查岗,催生了很多笑点。

开心麻花团队操刀,沈腾马丽本色出演,由东北人讲东北故事,《神笔马亮》想不搞笑都难。

东北人在网络中有很强的存在感,贬他们的时候,就是穷俗懒、好面子、黑社会、观念陈腐、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夸他们时,又成了实在人,大气、仗义、有担当、不斤斤计较,曾经也是牛B老大哥。

在我眼里,东北人没什么特殊,只是被黑的有点特殊,真找东北人显著的特点,就是幽默。

本山范伟宋小宝不多说,沈腾马丽也不多说,看看喜剧新人,比如大鹏、贾冰、潘斌龙、职业法师许君聪;再看看各行各业,唱歌的李健、跳舞的金星、弹琴的郎朗、评论的老梁,还有带货达人罗永浩,考研名师张雪峰,哪怕失去星光大道的老毕,他们做的事再不同,都有两个共同点:

1、都是那旮沓人儿;

2、张嘴就搞笑。

东北人张嘴逗人笑,是认真的,不用分析火炕后遗症,纯属基因,哪怕脱口秀舞台上也是如此。

脱口秀总决赛前六名,五个东北人,剩下一个来自秦皇岛,也操着东北口音。

当李雪琴的辽北口音破壁而出时,我笑了,明明北大毕业,张嘴就成翠花,明明抑郁症,却治愈了别人,这就是东北话的魔性,好比女主播再好看,只要一说东北话,你就忘了她性别。

李雪琴,老家铁岭,著名大城市,有个老乡叫赵本山。她的搞笑,和其他东北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她那要死不活,还得强颜欢笑的劲儿,在我眼里,代表着东北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东北人的乡音难以被其他方言同化,他们属于最恋家的那群人,不到万般无奈不会背井离乡,偏偏东北成了背井离乡比例最大的地方。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剧的极致是喜剧,不管东北人怎么搞笑,都无法掩盖面向故乡时的失落。

比如,李雪琴的梦想就是熏鸡架、锅包肉、铁锅炖大鹅、还有王建国,这种极简追求算不得梦想,只是在调侃回东北后难以追逐更高梦想的无奈。

还比如,李雪琴说宇宙的尽头是铁岭,如果变成盘锦,是因为王建国,这个段子也贴近实际,东北青年如果去另一个东北城市落户,十有八九不是为了事业发展,而是为了某个人。

李雪琴代表着少数回乡的年轻人,他们回的都是东北城市,换成乡村呢?

李雪琴家乡的味道(我的家乡除了神笔马亮)(2)

《神笔马亮》中,有个细节交代的很用心,整个村子,朝气蓬勃的全是中老年人,反倒是两个放假回乡的年轻人萎靡不振的打着台球。

沈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这是事实。

我做扶贫工作时,去过的东北村落不止一个,基本见不到年轻人,哪怕农忙时节。个别家庭有年轻人留守,不是肢残智障,就是慢病在身。

基于现实,扶贫面临最大的难点不是帮贫困户增收,而是他们受惠低保等托底政策暂时脱贫后,还有优质劳动力维持生活质量吗?

没有年轻人的村庄,剩的多是老弱病残,既缺乏进击的动力和也缺乏发展的潜力,指望他们改变乡村不现实。

我和数个驻村第一书记打过交道,他们来自城里,是所在单位的少壮实干派,他们有学历、有想法也有上进心,但面对一群老弱病残,感到力所不及,比如找来项目,因为缺能干的人,难以落实。

还有的驻村第一书记,被本村排外情绪排斥,参与不进村班子重要议题讨论,又被基层疲于应付的形式主义磨没了脾气,只能做完善各类资料这类面子活。

沈腾所饰演的驻村书记马亮,给东北乡村赋予了浪漫的元素和理想的情怀,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象征了未来某种趋势,《神笔马亮》可谓用心良苦,但话说回来,如果东北农村和浙闵粤农村一样厂房林立,民营经济遍地开花,还需要向日葵吗?

东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年轻人,尤其年轻人才,然而东北人受教育程度排在全国前列,辽吉黑三省文盲比例之少,仅次于北京,挺讽刺的。

今年疫情,倒在一定程度上给东北止了止血:

1、疫情对东北影响相比较小。疫情对民营经济影响最大,民营经济偏偏是东北短板,东北经济已低迷多年,所以疫情对东北经济的影响,横向比较反而不大。

2、疫情之后,工作不好找,而一张床三顿饭需要花钱,这时东北物价低、房租低、饭菜量足等成本优势反而吸引到年轻人回乡。

3、在东北结婚更容易。东北早年执行计划生育彻底,男女比例平衡,再加房价低、彩礼少、没重男轻女观念,反而让结婚变得容易。很多东北青年回老家,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成家,比如李雪琴和王建国的梗,虽然是编的,反应的现象却是真的。

这种因特殊情况临时止血,治标不治本,一旦全国经济恢复,东北还是没留人的优势。

看看那些回到东北的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激情,脾气越来越好,酒也喝的越来越少,生活节奏调回上世纪,早早开启佛系人生。

他们回东北多是进机关国企,再不济考教师进银行;临时工和公益岗也囤积了大量高学历年轻人,只要内心安定就行,甭管正不正式;至于代表着时代最前沿的工作和岗位,在东北几乎找不到。

这些寄生体制的东北年轻人,都是大学以上学历,脑子清醒的很,他们多是家人逼回来的,他们心里并不认同回东北是最佳选择。

反正学到的东西回来没处用,慢慢也就磨没心气了。

李雪琴家乡的味道(我的家乡除了神笔马亮)(3)

回家年轻人和离开年轻人比,仍是九牛一毛,改变不了东北人才流失的现状。不管给东北开出多少药方,缺人,失血,都是东北振兴面临的最大障碍,没人啥都不好做。

面对东北没落的现实,一味批评也有失公允。

外界舆论对东北人的抨击从观念到地域性格再到生活习惯再到口音,黑的一无是处,这些舆论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看待东北衰落,是因为东北辉煌过。

基于大量资源的前工业时代,东北是政策受益地区,随着资源型经济被外贸经济以及信息化经济代替后,资源作用下降,而东北唯一的优势就是资源,其余从气候再到地理位置,反成劣势。

说白了,东北辉煌过才是奇迹,现在只是回到应有的位置,这是非人力所能及的客观规律,即使改变观念也解决不了,如果有一天东北人像四川人一样勤劳,像浙江人一样精明,资本就肯于投入多余的取暖成本和更高的交通成本来东北投资吗?

东北未来的出路,真就是绿水青山和佛系田园,变回净土,所以《神笔马亮》用心良苦。

东北人并不快乐,只是不习惯用伤感情绪表达,他们掩盖真实情绪的方式就是笑。

掩盖多了,情绪转化为自我攻击,只是这种转化不是否定,而是无奈的调侃,幽默就这样产生了。明明是还钱,在老罗这里就出了真还传,明明是抑郁,在李雪琴这里就成了北大也能出废物。

大多数有年轻人的东北家庭,都在承受着天远各一方、花好月难圆的思念苦楚,而且放眼周遭,几乎家家如此,这种哀愁无处诉说。

所以,我觉得李雪琴更能代表真实的东北人,用笑声掩盖失落,幽默背后写满无奈,很矛盾。

东北的问题,仅靠一支神笔无法解决,怎么看待事实,只能靠幽默简单概括了,比如,回家就是回到宇宙的尽头。

终点又变回了起点,只要笑一笑,这一切变化仿佛没有发生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