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

甲午海战是清朝后期一场重要的战斗,可以说是清朝和日本的一场国运之战,这场战斗从陆上开始一直到海战结束,清朝输的一败涂地,不得不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割让众多领土给日本,还赔偿了日本两亿两白银,更是直接宣告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也让日本从这一场赌国运的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很多人将这场战斗归结于老太后慈禧昏庸不堪,殊不知这场战斗是光绪坚持要打的,而且不遗余力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输了个底朝天。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1)

甲午战争

光绪的不幸

光绪是慈禧在亲儿子同治死后扶持的第二位皇帝,为了可以让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慈禧特地挑了只有4岁的载湉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少年即位,慈禧理所当然的继续把持朝政,但毕竟是女人,朝政大权迟早要还给光绪的。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2)

少年光绪

不仅如此,慈禧对光绪特别严格,少年时代的光绪就是在慈禧严厉的教育下成长的,这种名义上的母子关系必然和普通家庭不一样,也因此,光绪对慈禧是又恨又怕,造成了他极其矛盾的性格,所以到了叛逆期,双方时不时的爆发矛盾,“虽琐屑细故,必反对而后快”也证明了当时光绪对慈禧这种叛逆的情感。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3)

光绪与父亲

而光绪一直在等,等待他可以亲政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摆脱慈禧的控制了,按照祖制,皇帝到了一定年龄后可以亲政了,当年康熙是14岁亲政的,因此慈禧许诺光绪,只要光绪好好读书,14岁就放权让他亲政。

等到光绪14岁的时候,早已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怎么能甘心放权?到底是垂帘听政多年的老手,慈禧又想出了一个妙计,直接和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商量,醇亲王早已明白慈禧的用意,毕竟他早已取代恭亲王在朝廷的地位,成为慈禧的心腹,直接联合其他大臣,“恳请” 慈禧训政,所谓训政,就是把之前的垂帘拿掉,换成了屏风,但是一切照旧,并且还说等皇帝大婚后,一切事情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4)

慈禧训政

慈禧也顺水推舟,直接接受醇亲王的“训政”的提议,亲生父亲坑自己儿子醇亲王真的玩得贼溜。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光绪终于可以亲政了,但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慈禧手中,并且为了方便以后归政后继续控制光绪,慈禧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作为皇后,虽然光绪不中意,但是没办法,捏着鼻子接受了。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5)

光绪皇后

按照祖制,皇帝大婚后要亲理朝政,慈禧自然不敢违背祖宗之法,虽然表示可以退休,但是要给慈禧修一个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园子,这就是颐和园。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清漪园,但被英法联军给毁了,现在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修建,只要颐和园修好,她就彻底退休,当然这也是慈禧的缓兵之计,毕竟这个颐和园一修就是修了好几年,早在光绪十年(1884年)就开始修建了,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颐和园也差不多修建好了,这下子慈禧真的决定放权退休了,彻底让光绪掌权了。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6)

今日颐和园

然而光绪亲政后发现,自己亲不亲政没啥区别,朝中大臣基本都是慈禧任命的,虽然慈禧不再训政,但是大臣们处理和奏事的时候都得先问一下慈禧,这让光绪很无力,虽然光绪很想真正掌握权力,也想处理几个不听话的大臣立威,但是这些人都是慈禧任命的,慈禧还在呢,这事儿没法进行,他只能等机会,等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蓄谋已久的日本

甲午战争其实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早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末期就开始蓄谋了,幕府后期,日本同样羸弱不堪,日本国内一些人就想和其他国家一样去殖民,他们提出了一个“海外雄飞论”,他们觉得日本要腾飞,就得去别的国家殖民,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加强,海外雄飞论再次被搬上舞台,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同样被殖民的清朝。

于是他们为了这个目的,开始将侵略的目标和步骤都有条不紊地清晰化,1880年提出《与清国斗争方策》,后来山县有朋写出《临邦兵备略表》;1887年小川又次大佐写了《征讨清国之策略》;1890年,日本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大陆政策”计划,即先征朝鲜-占满蒙-征清-称霸亚洲-统治全球,因此日本一旦确定这个政策后,就开始真正执行下去。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7)

山县有朋

为了完成第一步,日本首先就通过各种手段对朝鲜进行渗透,1894年正好朝鲜东学党起义,抓住机会日本直接在朝鲜开展军事行动,并且对清朝不宣而战,只要打败清朝,就可以完成第一步,吞并朝鲜。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8)

东学党起义

因此甲午战争是朝鲜蓄谋已久的战争,可以说为了这一步,日本已经准备了很多年,而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执行,反观清朝,对于自己的对手一点都不了解,还停留在日本还是蕞尔小邦,不足为惧的状态。

主战派纷纷登场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清朝内部也分为两派,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和以翁同龢为首主战派,李鸿章为什么不想打,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清朝的国力和自己建立的北洋海军的实力,毕竟北洋海军已经成为李鸿章为首的人的“私军”,自己和下面一拨人上下其手,任人唯亲,看上去北洋海军威武雄壮,但是真打起来,可能有点捉急,因此他想继续依靠北洋海军为洋务运动拉大旗。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9)

李鸿章

至于主战派的翁同龢和李鸿藻这些人都是清流,而且都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而且翁同龢和李鸿章有嫌隙,他作为清流的代表,自然对李鸿章依靠慈禧的洋务派不爽,因此一直对光绪吹风,可以打,毕竟如果打赢了光绪帝的地位更加巩固,作为帝师的他自然有功,如果输了,可以治李鸿章北洋海军不力的罪,可以报仇,横竖都不会亏。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10)

翁同龢

而且清流们纷纷写文章,什么“速行决战,藉以存彼弱国,卫我边疆,绝各国觊觎之心,夺日本骄矜之气”、“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厚集兵力,分驻高境,克期进发,迅赴事机”,这些文章写得极具煽动力,而且豪气冲天,任谁看了都得虎躯一震。

除了这些清流之外,满朝文武除了少数人,也压根没把日本当回事,比如清朝驻日本公使何如璋说:“日本今日之势,固万万不能胜我也。”晚清名臣张之洞也说:“日本甚穷,华市一绝,商贾立窘,严修海防静以待之。中国之兵力财力,纵不能胜俄,何至不能御倭哉?”

面对朝野上下纷纷求战的心思,光绪也觉得这是天赐的好机会,既然不能通过罢免大臣立威,那就通过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战争中最容易组建属于自己得班底,罢黜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官员,而且可以建立权威,向慈禧夺权,自己全面亲政,当然光绪自己也不了解日本,但既然驻日本公使和张之洞以及自己的老师都说日本不足为虑,那么直接开战就是,甚至清朝上下都想好战后如何处置日本了:

追日人计穷力竭,婉转求成,先索回台湾所欠兵费五十万两,再取归被日占之琉球,然后毁去天津所定专款兰条,另订简明和约,使高丽永为我大清藩属,日人不得轻越鸿沟。末乃索偿我此次所耗兵费若干。有一不从,再全师压其境上。”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11)

光绪和其他官员合影

一败涂地

当时光绪想的和物流大师一样优势在我,而且日本当时日本确实步步紧逼,不断在朝鲜挑起事端,而且在海上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加上国内主战派不断写文要求和日本一战,最终光绪在光绪二十年(1984年)8月1日,光绪下了宣战诏书,要求李鸿章派军出战,结局大家都知道,甲午海战战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次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了个底朝天。

光绪是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 甲午战争光绪为何坚持要打(12)

签订《马关条约》

为何光绪坚持要战?除了朝野上下对日本认识不足之外,还有光绪性格以及慈禧不放权的问题,虽然光绪亲政,但是朝廷上慈禧的势力依旧很强大,这让光绪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和康熙一样,立下丰功伟绩,所以光绪才不惜一切的主张一战,希望可以用这场“志在必得”的胜利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可惜这位自幼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热血青年因为经验不足 ,加上不会弄权,不仅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而战争期间恰逢慈禧过寿,李鸿章不想打也不敢打,分散了清朝一战的决心和精力,最终造成了加甲午战争的惨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