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窦宪的结局 燕然勒功的窦宪

传统中国的武将,素来的两大愿望就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前者的功业是由霍去病造就的,率少数人马轻装突进、攻入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典仪,宣告汉军对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后者的功业也是汉人造就的,说的是东汉时期的窦宪、窦固兄弟击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由班固作文,祭告天地后人,记述汉军的重大功业从那以后,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就成了所有中国将帅的最高追求,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上窦宪的结局 燕然勒功的窦宪?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历史上窦宪的结局 燕然勒功的窦宪

历史上窦宪的结局 燕然勒功的窦宪

传统中国的武将,素来的两大愿望就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前者的功业是由霍去病造就的,率少数人马轻装突进、攻入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典仪,宣告汉军对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后者的功业也是汉人造就的,说的是东汉时期的窦宪、窦固兄弟击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由班固作文,祭告天地后人,记述汉军的重大功业。从那以后,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就成了所有中国将帅的最高追求。

霍去病的历史功业大多数人都已知晓,他英年早逝之后,汉武帝甚至仿祁连山为他建造墓地,并且就葬在武帝陵墓旁边,可见武帝对他的宠信。在后人的议论中,霍去病也与卫青并提,称为卫霍,乃是与孙(子)、吴(起)、韩(信)白(起)并立的兵家大英雄、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然而对缔造了燕然勒功勋业的窦宪兄弟,后世却着墨不多,比起卫霍,简直毫无存在感。何以如此呢?有人甚至疑惑,为何窦宪燕然勒功,不如霍去病那样为后人推崇呢?

简单地说,就是窦宪燕然勒石的功业,和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勋绩看起来是相似的,然而内中含金量远不如霍去病。窦宪,实际上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获罪贵戚罢了。

第一,窦宪连同窦固,攻打匈奴,其主观动机是要赎罪,是要用军功换取勋位。因为窦氏当时在朝廷犯了大错,被人抓了把柄,朝廷震怒,要处置,而窦氏的最高权威,是太后窦氏,于是窦宪向太后提出以军功免罪的建议。恰好当时南匈奴单于向汉帝国请兵攻击北匈奴,于是朝廷就同意了窦氏的请求。所以,从动机上讲,窦氏是戴罪立功,以功补过。而霍去病则不同,霍去病攻击匈奴,乃是汉武帝在规划好了的对匈奴复仇的大战略之下的远征行动。而且,霍去病攻击匈奴时,汉人对匈奴几乎知之不多,霍去病是首次帅汉骑兵军团(而且人数不多)深入匈奴内地、首次夺得全胜的优势,所以,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华夏人对北蛮最早的胜利的顶点。

第二,窦宪时期的匈奴已经大为孱弱。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匈奴是完全臣服于汉的,是汉的边境拱卫。只有北匈奴因为距离远,生存条件恶劣,不时地南下骚扰南匈奴和汉边境。这个状态下,主要的矛盾不是北匈奴与东汉的边境矛盾,而是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但是南匈奴臣服于汉,所以南匈奴对北匈奴用兵,必需经过汉的允许。这种条件下,汉命窦氏做统帅进攻北匈奴,其难度当然要远比霍去病小的多。因而,与窦氏攻击匈奴的功业相比,比较相似的应该是陈汤甘延寿率兵诛灭郅支单于。而无论是陈甘,还是窦氏,都比不得华夏人首次远距离大规模进攻整个匈奴帝国的卫霍功业。

第三,窦氏立功之后的政治结局极其败坏。窦氏立了大功之后,在东汉朝廷耀武扬威,后来甚至要阴谋取代汉帝,自立为帝。当然这可能也是一个政治阴谋,是东汉中晚期太监势力对外戚势力的攻击。然而无论如何,窦宪被坐实要造反,整个窦氏的勋旧,从亲戚到随臣,一概入狱处决。班固就是受此牵连而入狱。燕然勒功的窦氏最后成了造反派,这当然不可能给他在后代的史书中留下辉煌的形象。因此,窦氏就像极了陈、甘,立了大功,然而不久败亡。于是垂名青史的可能小就没有了。不过,就像是陈汤的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令他在历朝历代都有极大的拥趸一样,窦氏燕然勒功的成就,也给了无尽的武将名帅充足的历史想象。所以,他们也不会如同沙石一般,淹没于历史大潮之中,默默无闻。

综上所述,窦宪攻击匈奴的业绩,其动机不如霍去病纯正;其难度不如霍去病艰巨;其结局远不如霍去病光明。从头到脚都无发与卫霍相比,则他不被历史隆推为卫霍一样的人物,也是历史的理性结果。唯一可堪欣慰的是,后人并没有完全因为他的不足与罪过而无视他的功业,直至今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燕然勒石,这恐怕就是历史的公正之处了:历史从来不会完全忽视一个真正做了伟大事情的人物,哪怕这种人物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的缺点,甚至有重大的错误。历史最终会给一个人以准确的评价,既不过高地推崇,也不过低地贬斥。每一个真正做出勋绩的人物,都最终会在历史那里找到合乎理性的较为准确的评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