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

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1)

(广州镇海楼)

一、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的范围

中国古代有编纂方言俗语辞书的优良传统。西汉扬雄的《方言》是最早记录方言词的辞书,受其影响,明清以来编纂方言辞书蔚然成风。这些方言辞书可分两类:一是以某个地点方言或区域方言的方言作为调查考证对象的著作,二是征引古代文献中多地的方言材料以续补扬雄《方言》的著作。第一类辞书对某个地点方言或区域方言进行调查考证,其中虽也有引古书以证方言渊源有自,但主要成绩在于记录了不少当时当地的活的语言。

本文所说的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指清末民国时期编纂的以岭南方言(包括粤、闽、客三大方言)词汇、本字为调查考证对象的辞书。这些辞书及其首次刊印年代分别是:孔仲南《广东方言》七卷,又名《广东俗语考》,广州南方扶轮社1933年;李一民辑《粤语全书》,初版时间不详,民国5年(1916)秋上海印务局再版,民国二十二年(1933)新版;翁辉东《潮汕方言》十六卷,1943年;章太炎《岭外三州语》(附于《新方言》卷末,最早光绪年间刊刻,1919年收入《章氏丛书》);杨恭桓《客话本字》一卷(附录一卷),1907年;罗翙云《客方言》十二卷,1932年;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四十二卷,1924年撰,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黄钊《石窟一徵》,1909年;温仲和《嘉应方言志》一卷(即《嘉应州志》卷七《方言》),1898年。

以上辞书均是从宽泛意义称为辞书的。标准的语文辞书应该词目、释义、书证三者皆备。但上述方言辞书或无释义,或无书证,这一情况符合辞书编纂中的“原则中心论”。[1]另外其中的《粤语全书》比较特殊,它作为一部方言教材,以粤方言(包括词、语、句、篇)为收录对象,无释义,但其句、篇与辞书的书证类似,是辞书编纂中的“原则中心论”的体现,故《粤语全书》亦可称为方言辞书。

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2)

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3)

三、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的研究意义

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方言是记录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收录了大量的方言词,包括古书中所记录的方言词与作者所记当时的活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是全面系统的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方言学与方言文化的研究。

例如《广州语本字》自序云:“盖广州常语往往口所能道,而笔不能写也”,因而以考证作者当时的广州方言本字为主要目的。该书首列方言词语,然后对其进行解释。例如:

《广州语本字》卷一:“初不律”:“律者,始也。俗读‘律’若‘甩’。‘初不律’者,言此为最先,莫有为之始者也,犹言‘首不先’也。《方言》:‘律,始也。’”

按,此引《方言》第十二以证“律”有“始”义。“初不律”又《玉篇·彳部》:“律,始也。”《太玄·玄瑩》:“六始为律。”“律”本指“均布”(从《说文》),然何以得有“始”义?《方言》第十二“律,始也”戴震疏证:“律,亦作䔞。”《广雅·释诂一》“䔞,始也”王念孙疏证:“律,与䔞通。”“䔞”,《玉篇·艸部》:“䔞,草子甲。”《集韵·術韵》:“䔞,艸孚甲出也。”“䔞”指草木种子分裂发芽,故引申有始义。广州话“初不律”之“律”通“䔞”。“初不律”,按詹宪慈的说法犹言“首不先”,实际上亦犹言“始不始”。这一词语的是由语义相反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而这种方法在近代汉语词汇中多见。

此条之后的词目:尾孻、事幹过、才迟、恁样、郑是恁、鲫溜是恁、毕竟如是、求期是恁、不过恁只……叫你噃、乜哩、莫个……,等等,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广州话口语,有的词语今天的广州话中已消失。《广州语本字》书前有作者民国十三年(1924年)自序,从《广州语本字》中所记录的方言词我们可以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广州方言及其所记录的地方文化。又如:

《广东俗语考·释动作下》:“群聚曰鬨”:“鬨音‘红’去声。《说文》:斗也。斗者相聚。引伸之人相聚亦曰鬨。俗语:‘鬨滿一堆人’。”

按,《说文·共部》:“共,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属皆从共。从“共”声字有共同义。《孟子》“邹与鲁鬨”赵岐注:“鬨,斗声也。犹构兵而斗也。”宋孙奭《孟子音义》引刘熙注:“鬨,构也,构兵以斗也。”“构兵”亦含交合、共同义也。《广东俗语考》通过对“鬨”的解释,确切地阐述了广东俗语“鬨滿一堆人”之义。

其二,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收录的方言词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可以促进汉语方言词汇的历史研究。

例如,我们曾经考证明清口语中的“交”有“周遍”义,其例如陈铎《乐府全集·滑稽余韵》之《水仙子·瓦匠》“东家壁土恰涂交,西舍厅堂初了,南邻屋宇重修造。”《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西湖不深不浅,不阔不远;大深来难下竹竿,大浅来难摇画桨;大阔处游玩不交,大远处往来不得。”《拍案惊奇》卷三十四:“约有半里多路,只见一个树林,多是合抱不交的树。”《明容与堂刻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为头一株大树,四五个人抱不交,上面都是枯藤缠着。”《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庙外有合抱不交的大树,挨门一棵树下放着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交”字又可写作“高”。王锳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存疑录》“高”条引《冯玉兰》剧三:“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六十种曲·锦笺记》十二:“几十处伽蓝座座参到,五百尊罗汉个个数高。”认为“似均为周遍义”。[2]

按,交、高二字中古音近,均为“周遍”义,今方言中尚有此词:《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交”:……⑩〈形〉遍;尽;全。㈠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到处找~了,也没找到他|为了买只箫,全城都跑~。《四川方言朗颂诗·算命》:“啥子都问~,瞎子慢推敲。”《川剧传统喜剧选·拉郎配》:“员外,我到处都找~了。”唐枢《蜀籁》:“酸甜苦辣都尝~了。”㈡客话。罗翙云《客方言·释言》:“周遍曰~。”

《汉语方言大词典》所引罗翙云《客方言·释言》甚略,而其实该书中对此词考证颇详:

《客方言》卷二《释言上》:“周遍曰交”:“俗谓遍游其地曰游交,遍尝其味曰尝交,遍观其物曰看交。凡周遍皆谓之交。交者,竟声之转。《说文》:乐曲尽为竟,引申而凡尽皆曰竟。《广雅》:竟,穷也。《诗·瞻仰》笺:竟,终也。穷与终并为尽。《庄子·齐物论》释文:竟,极也。极亦尽。《汉书·王莽传》:恩施下竟同学。《注》:竟,周遍也。竟声之转为交者,竟之平为。《广雅》:经,绞也。《说文》:交,交胫也。‘骹’下云:胫也。是其转变之例矣。俗谓交如高,郊禖之为高禖(见《吕览》),亦古音本同也。”

作者联系到“交”的同源字从词源上讨论了“交”何以有“周遍”义,对“交”表“周遍”义的历史发展作了探讨,颇有说服力。

其三,从辞书学研究角度来说,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本身的体例、词目、释义与书证值得研究,其中所录方言词(即辞书编纂中的词目)及相关解释与书证不但可作为辞书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方言辞书的互相比较、与俗语辞书的比较),而且也可供当代辞书编纂参考。对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所录方言词的研究可以促进辞书学的研究。例如:

《广州语本字》卷三“门橝”:“门橝者,持闩之木也。或直或横,俗读椫,若赧,或若阵。《十诵律》卷一《音义》引《苍颉篇》:橝音簟,持也。又,支持板障之方木,俗亦谓之橝。《唐韵》:橝,徒点切,音簟。此今所以读橝若赧也。《集韵》:橝,直稔切。此今所以读橝若阵也。”

按,“门橝”一词,《广州语本字》释为“持闩之木”,另外“橝”又有“支持板障之方木”义,该书还考察了“橝”的两个读音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录“橝”之此义与“门橝”一词。又如:

《客方言·释言下》“同伙营生曰欱(俗呼若甲)本”:“《说文》:欱,合会也。《玉篇》:欱,公答切。俗呼正合本音。两人出资营生为欱本,同爨其居为欱火,创伤复平为欱口,制衣者左右相连曰欱缝。至‘和合’之‘合’,俗语乃呼为‘阖’,经传通以‘合’为‘欱’。而今俗语根则合、欱截然两音,足见方言之存古也。”

按,《客方言》所收“欱本”、“欱火”、“欱口”、“欱缝”诸词,词义并非从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语文辞书尤其是《汉语方言大词典》应当收录。

其四,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所记录的方言词及其释义,可以促进汉语方言词汇语义的对比研究(包括方言词汇历时比较研究与方言词汇共时比较研究)、方言词汇用字研究、方言异形词、方言同源词研究等等,可以丰富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

同一方言区内同一个词因地方音变而导致用不同的汉字记音。例如:

《广东俗语考·释天时》:“明日曰停日,又曰递日”:“停读若‘听’平声。《唐韵》;停,行中止也。今日中止不行,停一日以待也。如停朝、停年,即明字。又读上声,曰停候。既等人必要停止,故曰停候。等候一息间曰停一停,又曰停一阵。”“《说文》:递,更易也。《尔雅》:递,迭也。更迭间厕相代之义,故递字有更改而又接续之意。递日者,改日也。异时曰递时,下年曰递年。”

按,“停日”、“递日”,或书作“听日”。这是同一方言的地方音变而导致听音为字。甘于恩考证“听日”是“天日”的音变。[3]孔仲南以“递日”、“递时”、“递年”之“递”为接续之义,此说未必准确,但确实记录了不同的书写形式。

不同方言有可能存在书写形式相同的方言词,例如:

《广东俗语考·释性质》“龙钟”:“龙钟读若隆中,衰老之貌。重言之曰龙龙钟钟。杜甫诗:‘何太龙钟极’,言老态也。苏颋诗:‘龙钟踏泥涧’,言步履艰难也。”

按“龙钟”亦见于其他方言,例如: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一“龙钟”:“《剧谈录》:‘裴度未第时,乘蹇驴上天津桥,二老人指曰:“适忧蔡州未平,须此人为相乃可耳。”度闻之曰:“见我龙钟,故相戏耳。”’案,龙钟,低头艰步貌。吴中谓老人不健相曰‘龙钟’。”

按,《吴下方言考》所引《剧谈录》故事,其中“见我龙钟,故相戏耳”之“龙钟”当为失意潦倒貌。不过胡文英所释义“龙钟,低头艰步貌。吴中谓老人不健相曰‘龙钟’”则可以参考。《广东俗语考》所释之“衰老之貌”与《吴下方言考》所释之“低头艰步貌”语义相近。即该词至少有二义。该词为连绵词,又可有其他写法:

《客话本字》“躘踵”:“音聋钟,潦倒不遇邈,又小儿行不定也。亦作儱偅、陇种、龙钟,字异而义同。俗呼陇中,又呼陇仲,同一意。”

《客话本字》已列出除词目之外的五种写法,有的写法韵书有载:《广韵·钟韵》:“蹱,躘蹱,小儿行貌。”“小儿行貌”亦行步艰难也。“龙钟”、“龙蹱”指“步履艰难”、“艰步貌”,用于老人则为“不健”、“老态”。再参以其他语料,可以说该词是一个广义的方言词,在不同的方言区中所指相同。《土风录》卷七“陇种”条:

老惫曰陇种。见《荀子·议兵篇》:“陇种而退。”注:“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亦作龙钟。退之诗:“东野不得官,白首跨龙钟。”董彦远注:“潦倒意。”苏鹗《演义》云:“龙钟谓不翘举,如䰐鬖、拉搭之类。”杨升蓭云:“龙钟,竹名。(见《广韵》)人老似竹,摇曳不自持,故曰龙钟。”思按,杜弼为候景檄梁云“龙钟稚子”,则非独老人之偁。《集韵》作儱偅,云:“不遇貌。”《埤苍》作躘踵。《北史·李穆传》又作笼东:“宇文泰战败,敌兵追及,穆以鞭击泰曰:‘笼东军士,尔曹主安在?’”

不同方言存在书写形式不同的方言词则是很常见的,例如:

《广东俗语考·释动物》:“鸡伏卵曰菢”:“菢音暴。雌鸡伏卵曰菢。《唐韵》:薄报切,覆也。《集韵》:鸟伏卵也。通作抱。”

按,《广东俗语考》以考本字为主要目的,其自序曰:“然粤语之名物虽正,而亦多有求其声而无其字者。……即以屈翁山之博学,其所著《广东新语》,于“土言”一则,亦讹误甚多。书中生造之字,亦复不少。又如‘来’有‘离’音,‘卵’有‘春’音,而不之引正。鸡伏卵谓之‘晡斗’,不知有‘菢蔟’字。似此纰缪,不一而足。”孔仲南以为“鸡伏卵曰菢”,然实亦有其他写法。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六“哺鸡”条:“老母鸡抱鸡子曰哺鸡,业此者曰哺坊。按,当作‘菢’。《广韵》‘菢’注:‘鸟伏卵也。’通作‘抱’。太白《求白鹇》诗序:‘葢是家鸡所伏’,是亦可云‘伏’。‘哺’则为口中嚼食以饲之。《姑苏志》载‘哺鸡笋’,所谓蔓延如鸡哺子也。”《广东俗语考》之“菢”、“抱”,《广东新语》之“晡”,与《土风录》之“哺”、“伏”不同的方言记音字,其本字是“伏”。《广东新语》之“晡斗”是“伏薮”之记音字。

总之,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方言辞书冲破了传统训诂学主要以先秦文献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束缚,继承了扬雄《方言》的实录精神,其所录词语及释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语发展的线索。对各辞书所录方言词进行研究,对于当代方言学、汉语史、辞书学以及方言词汇语义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4)

(作者:曾昭聪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项目批准号:2015GZY19)

[1] 陆宗达先生所倡之辞书“原则中心论”与传统的“释义中心论”相比,前者更加符合中国语文辞书的传统。参见袁世全《兹古斯塔、陆宗达与“两论”——六论辞书框架》,载黄建华、章宜华主编《亚洲辞书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2] 曾昭聪《明代歌曲释词三则》,《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

[3] 甘于恩《广州话“听日”的语源》,《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

广府文化书籍(清末民国岭南方言辞书及其研究意义-广府文化研究中心)(5)

【文章来源】:广府文化研究网,《广府文化》年刊第二辑

【整理发布】:庐江书院文化研究会及其全媒体矩阵

【版权声明】:学习研究用途,发扬广府文化,如涉版权,通知本号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