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外边也是故乡原文(邠州城外是故乡)

(一)

根据扬州市委统战部的部署,全市开展统战元素融入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郭村镇通扬村是全区五个试点单位之一。年前,我赴通扬村开展督查工作。

长城外边也是故乡原文(邠州城外是故乡)(1)

通扬村位于通扬运河北侧,闻名遐迩的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就坐落在该村。这些年来,我经常带人到这里开展红色教育,但每次来都很匆忙,活动一结束就走了,对这个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在村部查看相关资料时,我第一次知道该村古称“郊邠”,为古邠州城外繁华之郊,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全村现辖21个村民小组,其中有一个组的名字叫高邠组。

为什么会叫高邠组呢?村里人说,这个组原先是邠州村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在开挖新通扬运河时,这个组成了邠州村的飞地。由于紧挨着通扬村,就划给了通扬村。

当村里人在介绍相关情况时,我想到一个问题,无论是郊邠,还是高邠,抑或是邠州,都出现了“邠”这个字。对一般人而言,看到这个字的第一反应是没见过,至于怎么读,很可能会想当然地读成“分”字,其实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bīn。不认识这个字也很正常,在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里,“邠”是三级汉字,属于不太通用和常见的汉字。

我以前也不认识这个字,之所以知道,还有赖于大学期间的一门课《中国古代历史文选》,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七月》,选自《诗经》。《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共选了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采集上来的民间歌谣,又被称为“十五国风”。在这十五个国家与地区中,有一个地方叫豳,采集于豳这个地方的民歌,就被称为《豳风》。《豳风》共有诗七篇,其中多描写豳地的农家生活,辛勤劳作的情景,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七月流火”就出自《豳风·七月》。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古人的本意,火指“心宿”,就是“大火”星。农历七月,大火星由夏季正南方的最高位置向西天下坠,同时,气温也逐渐降低,因此,“七月流火”是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的意思。现代人误把“七月”理解为阳历七月,把“火”理解为火热,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

那么豳国在什么地方呢?陕西省咸阳市下辖一个县级市,叫彬州市,据彬州市政府官网介绍,彬州是“公刘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先祖公刘就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建立古豳国,《诗经·豳风》描写的就是古豳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因此彬州也有“诗经之乡”之美誉。在历史沿革上,秦设漆县,北魏设豳州,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豳为“邠”,1964年改为彬彬有礼的“彬”,2018年5月撤县设彬州市。

这一段文字表明了“豳”“邠”“彬”三个同音字的先后替代,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豳国这个地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豳地是现在的甘肃庆阳、陕西旬邑、彬州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而狭义的豳地现在变成了彬州市的专属地名,因此,“豳”“邠”“彬”这三个字是相当古老的,一般人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也情有可原。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江都大地上也出现了一个叫邠州的村名呢?它与陕西的彬州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村子跳过了乡镇县,竟敢以州命名,实属罕见,这当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长城外边也是故乡原文(邠州城外是故乡)(2)

多年前,我就注意过这个问题,也知道邠州村有一口三娘井,同时还知道该村有一座皇墓墩。2016年,我第一次造访邠州村,看过三娘井。这是一口非常古老的水井,井口如同面盆大小,而井下则有五十公分宽的样子,整口水井呈现出上小下大的造型,而井栏四周全是深深的勒痕,足以说明年代久远。至于皇墓墩一直没有看过。好在邠州村与通扬村相距不远,当地同志领我去实地踏勘了一下。皇墓墩位于邠州村部西北侧,毗邻通扬运河,是两座耸立于田野之中的土墩子。在皇墓墩的西南侧,有一片水面,名为拜垫湖。在它的西北侧,还有一个被芦苇包围的小水塘,陪同的同志说多年前,当地老百姓迷信这口水塘里的水是仙水,喝了能够治百病,一时间应者云集,后来被相关部门依法取缔了,才逐渐消停下来。

长城外边也是故乡原文(邠州城外是故乡)(3)

《江都县志》里皇墓墩、三娘井的专门条目:

“皇墓墩遗址:位于塘头乡邠州村,1974年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组考证为隋唐文化遗址。由两个土墩相连,原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高约15米。50年代后期因开挖新通扬运河及农民取土,遗址受到破坏,1985年文物普查时只存面积约500平方米,高2米多的土墩,出土物有陶质建筑构件和陶瓷器碎片。”

“三娘井:位于塘头乡三娘村。为五代时古井,明初重凿。现存井栏花岗石质,外方内圆,上小下大。井旁存1930年刻石一方,题记该井凿修经过。”

现在塘头乡已经与郭村镇合并成了新的郭村镇,三娘村与邠州村也合并成了邠州村,《县志》虽然说明了年代,但没有说清楚是何人下令开凿了三娘井,皇墓墩墓主是谁也没说明白。对此,民间传说三娘井的名字源自李三娘,李三娘是这里人,后来她成了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宠妃。因在宫中住不习惯,就回到了老家。当看到老百姓吃水困难时,捐资修建了这口水井,老百姓感其恩德,命名为三娘井,而皇墓墩则是李三娘和刘知远二人的合葬墓。

十多年前,江都党史办的朱华锦老先生认为皇墓墩的墓主人一个是唐末黄巢手下的将领黄恩邺,另一个是黄巢的儿子,三娘暗指黄恩邺的夫人黄三娘,三娘井为日后祭扫时留下的地标,也就是说三娘井、皇墓墩与刘知远毫无瓜葛,种种传说皆为穿凿附会之言。

(二)

根据判断,我认为朱老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三娘井、皇墓墩应该与刘知远没有太多的关系。

刘知远于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然而,皇帝瘾过了不到一年,他就驾崩了,儿子刘承祐即了帝位。刘承祐与他老爸一样,也是一个短命鬼,在做了两年多皇帝之后,因滥杀权臣,引发郭威叛乱被诛,时年只有21岁,后汉随之灭亡。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或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称王称霸者更是不计其数,就正史承认的王朝来说,刘知远父子建立的后汉政权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后汉前前后后只有这么两个皇帝,加起来国祚只有可怜的四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面对着内忧外患,刘知远想和李三娘演绎什么凄美的爱情故事,不太符合常理。况且刘知远死后安葬的睿陵,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保单位,因此,说皇墓墩是刘知远与李三娘的合葬墓,显然荒诞不稽。

不过,朱老先生说皇墓墩墓主是黄巢部将,我认为证据不够充分。妇孺皆知,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正史中没有江都关于皇陵的记载,即便是黄巢部将的坟墓,也不太可能以“皇”字命名,在封建社会这是僭越行为,是要杀头的,一般人哪敢这么叫。说邠州村出现了一座皇陵,不但于史无征,也显得颇为突兀,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墓志铭是确定墓主人身份最有力的证据,而皇墓墩恰恰缺少墓志铭,也没有确凿的史料佐证,因此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很难有结论。

(三)

邠州,古地名;

三娘井,古井;

皇墓墩,古墓;

这三个古老的名字,让邠州村蒙上了一层的神秘的面纱,而这一份神秘性,可以说在江都区328个村村名中独一份。再次参访邠州村,我不禁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彬州市,由此也生发出一个设想——今天的邠州村有可能是彬州市的先民迁移过来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假想,是因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由于战乱而产生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比如大名鼎鼎的衣冠南渡。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板荡,天下大乱,大批豪门望族及庶民百姓避祸南下。这些人渡江之后,为了安置和管理他们,东晋政权新设立了州郡县,这些人被称为侨人,新设立的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这就是历史上的侨置现象。这些新设立的侨置州郡县,总要有一个名字吧?一方面为了表明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为了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些侨置州郡县往往以他们的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也有另起炉灶,新起名字的)命名。例如,湖北省荆州市下辖的松滋县就是一个侨置县,历史上最早的松滋县在庐江郡,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安庆市下辖的宿松县。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松滋县(今安徽宿松县)流民为躲避兵锋逃亡到了荆州地区,侨置了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松滋县,同名问题无疑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民少官多,财政不堪重负,杨坚建立隋朝后,废止了侨置州郡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老的松滋县也随之改称为宿松县并沿用到现在。

理解了侨置州郡县这一历史上存在过的特殊行政区划,也就能理解郭村镇邠州村的来历,因此,我揣测今天的邠州村很有可能是西晋末年,今天彬州市的先民们移民到此,然后在这里侨置了邠州。之所以在这里侨置,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侨置,因为当时别的地方的土地都是有主地,而东晋时期邠州村一带还非常荒凉。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扬州城的演变过程,在2000多年前扬州是一个襟江带海的城市,广陵潮享有盛名,后来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入海口逐渐向东退缩,扬州才变为沿江内陆城市。而在扬州城的东面也因为泥沙的不断沉淀堆积,形成了一座座沙洲,渐而连片成地。这样一片广袤的无主新地,对于东晋政府来说不啻于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成了侨置北方流民的首选。由此,我推断当时邠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这些北方流民到了这里安家落户,构筑了邠州城。后来,也许是战火或是天灾等原因,邠州城逐步倾圮废弃并荡然无存,然而,邠州这个地名没有因岁月流转,人事浮沉而消失,却一直如恐龙化石一般顽强地遗存至今,成了破解这一问题的密码。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愿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另外一个角度。

(四)

在近代仁人志士中,我极为敬重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情况下,他明明可以逃亡国外,然而,他却坚定地留下来,以死明志,以他年轻的生命作代价唤醒了国人。多年前,我曾看过谭嗣同写的一首诗《邠州》:

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

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甘肃兰州任职,他去看望父亲,中途经过邠州。有感于当地春暖花开的秀丽景色,他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公刘故里,周朝的龙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豳州极为出名,而谭嗣同笔下的邠州城又是如此春意盎然,令人神往,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与彬州缘悭一面。直到2021年我援陕期间去宝鸡培训,中途才第一次经过彬州市。这是一个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小城。在陕西省107个区县中,彬州市的经济算是发达的,连续10年蝉联“陕西十强县”,稳居“西部百强县”,整个城市建设也比较洋气。

当我来到这里时,谭嗣同的这首诗,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在诗中,谭嗣同用了“孤城”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孤城一词曾多次出现:

盛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在这些诗词中,孤城既是无数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流血牺牲之处,也是家中妻儿老小牵挂惦念之地呀,因此,孤城一词也就如同梧桐树一样,成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个意象,它蕴含着凄苦和血泪,也充满了相思和温情。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的推测符合历史真相的话,1000多年前,来自彬州市的先人们走出孤城,辗转1000多公里来到这里,面对这一片陌生的土地,他们以他乡作故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进而在这里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三娘井、皇墓墩或许就是他们当年留下的遗存。在安土重迁的千年之前,邠州村的先民们背井离乡,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这里,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正是这一份闯劲和冒险的劲头,才为后人赢得了生存空间,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不走出西北,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坐困愁城,丧身外族之手,或沦为阶下囚,成为永世不得翻身的奴隶,哪有自由和尊严呢?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啊!

(五)

此次考察,还了解到这里有一家企业,叫扬州特尔美化妆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原先是一家从事猪鬃加工的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郭村镇是全国知名的猪鬃加工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产品低端,相互之间压级压价,猪鬃产业跌入低谷。在这股浪潮中,很多企业关门走人,而特尔美另辟蹊径,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始研发、生产、销售香水、梳子、香薰、湿巾、洗手液、漱口水、鬃刷等多个生活护用品。一开始他们给大企业做代工,后来注册了商标,拥有了自主品牌,现在每年有100多款的新品问世。凭借多样的产品,亲民的价格,过硬的品质,特尔美很快在市场中闯出了一片天地,现在福特汽车上用的香水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2017年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这家公司闻令而动,勇着先鞭,在通过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等相关部门的备案后,在印度尼西亚设置境外工厂,成立了印尼PT超级家用产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位于雅加达东南区域占碑市,占地900亩。2017年至今共投资近600万美元,设立家居生产区和化妆品生产区,现代化生产车间6幢,2019年下半年开始生产。目前员工约200多人,中方管理人员8人,产品畅销国际市场,销售额每年都实现了平稳增长。

作为江都人,我自认为对江都的企业状况还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出乎我意料的是,不以工业经济出名的郭村镇还有这么一家不显山不露水的企业,真是让人为之一振。特尔美的成功实践,完美诠释了一个道理——一家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相反,如果老是守住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试图通过一招鲜,吃遍天,在两化融合的今天,无异于缘木求鱼,作茧自缚。在这样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中,勇敢地走出自我壁垒的心灵孤城,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果老是怕这怕那,时时、事事、处处追求十拿九稳,世界上哪有这种“三个指头捏田螺——笃笃定定”的好事呢?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看似风轻云淡,气定神闲,然而,机遇就在你不经意间贻误流逝了,个中教训,不可不察也!

(六)

故土难离,故园难忘,在一代移民的心里,故乡是一道铭心刻骨的伤痕,而在二代移民心里是一份渐行渐远的依稀风景,到了三代移民那里,故乡则是祖辈们口中的美丽传说,至于四代五代,那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然而,无论光阴荏苒,时间过去多少年,深藏在血脉里的那一份记忆密码,只要遇到合适的触媒依然会还原出对老家甜美的幻想——这大概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故乡那一份永世难忘的缱绻深情吧。

郭村之行,感慨殊深。缀句成文,不知凡几,就教方家,以博一哂,见笑见谅!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旭

编辑:秦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