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通俗解释(内阁理解版)

术语表达:内阁:明清两代协助皇帝决策的内侍机构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因政务繁多,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为内阁之萌芽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选翰林院官员解缙等七人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务文渊阁在午门内、文华殿南,地处内廷,故称内阁洪熙以后,内阁大学士官秩渐高,且为皇帝票拟,阁权渐重然正统以来,皇帝不亲政事,阁票入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故内阁之权又为宦官所制大臣入阁,例经吏部、内阁、九卿及科道官员会议推举,至崇祯年间为防大臣结党营私,改会推为枚卜,即由吏部推荐候选名单,皇帝抓阄决定清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名义上为国家最高官署,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明内阁的中枢地位,只是处理例行政务的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内阁制通俗解释?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内阁制通俗解释(内阁理解版)

内阁制通俗解释

术语表达:

内阁:明清两代协助皇帝决策的内侍机构。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因政务繁多,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为内阁之萌芽。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选翰林院官员解缙等七人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务。文渊阁在午门内、文华殿南,地处内廷,故称内阁。洪熙以后,内阁大学士官秩渐高,且为皇帝票拟,阁权渐重。然正统以来,皇帝不亲政事,阁票入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故内阁之权又为宦官所制。大臣入阁,例经吏部、内阁、九卿及科道官员会议推举,至崇祯年间为防大臣结党营私,改会推为枚卜,即由吏部推荐候选名单,皇帝抓阄决定。清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名义上为国家最高官署,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明内阁的中枢地位,只是处理例行政务的机构。

口语理解:

内阁:就是帮助皇帝决策的顾问团队。废除丞相后,皇帝独揽大权,但要批阅的奏章增加太多,皇帝无力批阅如此繁多的奏章,逐渐让一部分官员,参与出谋划策,将自己的意见贴在奏章内(票拟权),皇帝对满意的处理意见画勾(批红),让六部执行,不满意的打回内阁,重新票拟。这样减少皇帝的工作量(相对较而言:批阅作业比写作业简单),而且可以看到更多意见,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后来内阁的权力出现扩张,六部俨然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甚至有人误以为是相权的出现,这里需要注意,或许看起来内阁拥有部分甚至完全的丞相权力,但这种权利即不合法也不可能长久,自然不能威胁皇权,因为,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顾问团队(类似秘书),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一旦丧失皇帝的信任权力很快被剥夺,而且世人会认同皇帝的做法,因为内阁擅权,皇帝剥夺内阁的权力合情合理合法。丞相则不同,他的权力来源于丞相制度,皇帝可以贬甚至可以杀某个丞相,但是下一个丞相,依然拥有上一个丞相差不多的权力,所以相权可以限制皇权,而内阁则不能限制皇权。

学者观点:

郭际明:自废相以来,最使太祖犯难的事情,便是政事浩繁、庶务如山,而自己根本无此精方处处顾及,于是“则亦只有传旨处分、或朝堂论政,各官亲奉旨意,自行批写,回本衙门再作施行耳”(同上)这样以来,权力似乎确归天子一人持有,但一人之精方、才智,远远应付不了一朝纷繁之政务,于是将皇权无可奈何地化整为零,分散给诸司。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太祖废 相的初衷。而事实上,废相伊始,浩魅的政务确实给当时的统治者出了道难题,并且伴之而来的 权力下移,又是太祖始料末及的。基于此,洪武十五年“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参与枢务。殿阁大学士制度的施行,虽为皇帝承担了一日万机的政务之繁忙,况此时内阁之外,六部昂然而立,所司政务直达天听,阁臣仅备顾问耳。虽亦参与枢务,但无裁决处分权。

内阁的正式成立,始于成祖。成祖以武力篡夺,由藩王跻身皇帝位,由封地北平、移主南京、政权不稳,对人对事不明且忌,不得不任用私臣佐理政务,而私臣参与枢务的最简便方式就是 以“大学士”身份入阁办事。仁宗以后,随着阁臣的职位由卑至尊,品秩由低而高、兼领职务 亦渐增多。景秦三年,王文更以吏部尚书入阁,阁臣地 位为之一变。尚书兼任阁臣,职务更趋重要。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至此,内阁成为明朝最高政府机关。(内阁发展脉络)

宋佳:内阁设立之初,内阁的职权主要为草拟诏书和为皇帝决策提供意见。宣宗朝,阁权进一步强化。内阁有了官属,此外还赋予了内阁票拟的权力,票拟就是阁臣们把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进呈皇帝采纳。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内阁不能限制皇权原因)

王广军:皇帝是封建国家的元首,是统治阶级的总代表; 宰相则是中央政府的首脑,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他们在权力分配方面,明争暗斗,机关算尽,皇权与相权 的矛盾贯穿于一朝始终。 这就使提高皇权,削夺相权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方向。(介绍内阁出现的背景)

《明史》中说: “ 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首揆即首辅,大都凭入阁先后、资历及皇帝的旨意来确定。首辅之下为次辅或次揆及其他阁臣 ,虽同在禁地,但首辅独主票拟,地位自然更高,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古宰辅无异。(首辅的权力很大,类似以前的丞相,但是他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皇帝的旨意,内阁不同意,可以拒绝拟敕,可以“ 执奏”、“封进”。但是这种“封还”、“ 执奏”只能起一时的抵制作用,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皇帝可以径下中旨甚至撤换阁臣来贯彻自己的意旨。(内阁不能限制皇权的原因,内个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如若皇帝对内阁成员不满意可以随意的罢免,换一个听话的内阁成员,而新的内阁成员为了从皇帝手中获得权力,往往极力讨好皇帝。丞相制度中丞相的权力来源于丞相制度,即使皇帝废除某个丞相,下一个丞相直接使用丞相制度赋予的权利,而内阁成员的权力则依赖于皇帝的信任。这就导致丞相敢于批判皇帝重大失误,而内阁成员对于皇帝的偏颇决策不敢过分进谏。)

内阁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虽然后来在入值阁臣中出现了权力很大 ,与历代丞相颇为相似的内阁首辅,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毕竟还是不同的。第一 ,丞相历来是有定员定制,而阁臣则无定员定制。第二 ,丞相是封建王朝法制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为其法定的直接下属,而内阁则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它的法定的直接下属,阁臣的品秩有时比各部尚书还要低。 第三,丞相拥有法定的权力,而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皇帝顾问,因而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内阁与丞相的区别)

田澍:明代内阁的 政治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功能。“辅导君德"是内阁的第一功能。②筹划功能。大凡理智的皇帝绝 不会认为“一人独断”就是皇帝一人的刚愎自用和胡作妄为,而是“面召儒臣",“兼听博 采",然后由皇帝深思熟虑,择善而从,作岀最后的决断。所以,为了 “平衡庶政”,理智的 皇帝“有事必谘”,与“明仁义礼乐,通古今治乱"的内阁大学士 “评议”、“径画”。③补过功能。指内阁大学士随时向皇帝反映各种政治实情,使皇 帝目明耳聪,掌握全局,及时地调整政策。

内阁功能转化的条件:①皇帝勤政。皇帝勤政是内阁功能转化的首要条件。②皇帝亲信尊崇大学士。皇帝在勤政的同时,还必须要与阁臣同心同德,互为一体。 ③大学士以多途与皇帝保持接触。经筵日讲是最佳途径之一(这是皇帝亲近大学士的“盛典”)。次为面议。此种方式是大学士影响皇帝决裁最有效的手段。其三为密疏言事。这 是皇帝亲信阁臣的标识之一。凡大学士之密疏,直接上达御前,为皇帝所亲览。④大学士地位平等,彼此和谐相处 。内阁为“从容论思”之地,为了确保皇帝决断之 正确,大学士必须从方方面面提示皇帝。为此,大学士不能事事、时时是同一种声音,而必 须各抒己见,“勇于任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所有内阁成员地位平等,彼此和谐相 处,只有这样,内阁成员的集体作用和个人作用才能充分地表现岀来。

内阁功能转化的障碍:①经筵日讲废弃不举。明中叶以后的诸帝对政事极度冷漠和疏远,在他们看来,经筵日讲可有可无。②票拟仅为“虚代言之职"。票拟作为大学士影响皇帝裁决的主要手段是在明中叶以 后,皇帝的“独断专决”在他们看来就 是皇帝个人的随心所欲。在明中叶以后诸帝的眼中,内阁之票拟犹如公文旅行可有可无之环 节。③宦官对大学士的掣肘。 明中叶以后,皇帝与阁臣基本上处于一种对峙和冲突的状态之中,彼此很难接近。由于皇帝 偏宠宦官,所以,在阁臣与宦官的较量中,阁臣始终居于下风。④大学士地位的等级化。明中叶以后,阁臣的地位和名分逐渐变化,形成了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别。皇帝只倚 重首辅,次辅和群辅只是充位而已。这样,在阁臣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排挤。为了争得首辅 之位,阁臣放弃自己的职责,相互争斗,有时甚至是流血冲突。

内阁功能转化的层次性(明朝内阁发展阶段):①皇帝重用大学士,内阁事功显著 。皇帝对大学士的深切眷顾与尊隆,是大学士勇于 任事,知无不言的先决条件,也是内阁功能转化的最为便利的条件。②大学士假借阉势,以图报效。宦官势力在明代政治领域中的渗透,使大学士很难直 接地影响皇帝。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大学士不得不借阉为桥梁,跟皇帝建立间接的联系,以 期有所作为。通过这一曲折方式作用于明代政治的代表就是张居正。③大学士独立无援,唯有愁叹。面对宦官的居中弄权,皇帝昏庸无道,大学士只有着急忧虑之分,而无理事处分之能。④阁臣无德,助纣为虐。一部分大学士贪图禄位,背离自己的职责而助纣为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 明代政治起着负功能作用。(田澍先生观点高度概括了明朝内阁的作用及内阁不起作用的原因,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内阁相关知识的所有考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