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心肺复苏救活概率(院外救治成功率仅为1)

作者:融媒体记者 张广有


全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平均每一分钟都有1人因心脏性猝死而倒下……

“心脏性猝死,防重于治!面对我国猝死高发、年轻化、院外死亡率高的严峻形势,仅靠心肺复苏是远远不够的!”

8月6日,在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及中国心力衰竭联盟学术支持的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PSCD)项目全国巡讲广东站的会议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华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克将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景峰教授、广东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陶中权部长等心电、心律、急救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合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同时强调,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在院外普及心肺复苏和AED急救技能,做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分层管理和预警,在院内做好ICD植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等措施,用组合拳的方式,全面提升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水平。

猝死心肺复苏救活概率(院外救治成功率仅为1)(1)

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简称“共识基层版”)全国巡讲论坛上,10多名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结合共识基层版的亮点,围绕室扑、室颤、室早、室速、遗传性心律失常、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治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享,从治疗理念到治疗策略,从药物到器械,全面提升基层医院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水平。

合理应用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

曹克将教授在介绍共识基层版概况时再次强调,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和不可替代的选择。

基于大量的循证研究结果,以及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中参松养心胶囊的显著疗效,共识基层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室性早搏的治疗,基层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对治疗各类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更有临床价值。曹克将教授满含憧憬地说道:“我们期待,随着基层医院的广泛使用和循证研究的深入,参松养心胶囊用于室性早搏治疗的推荐证据级别进一步提高至I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在“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然而上述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较为有限,且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亟需创新药物解决这一困境。

参松养心胶囊经国内多个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其可有效减少室早数量,改善室早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对于心功能不全伴室早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其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与提高窦性心律6-12次/分钟。

江门市中心医院张高星教授结合基层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的心得体会。基层医生应当综合运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估,分析其是良性还是恶性,有无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最后再针对性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措施。在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基层版推荐,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性早搏发生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心率。

上下联动将基层医院塑造为猝死综合防治的“前哨阵地”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在“心室扑动和颤动的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中指出,室颤、室扑是一类高危、致死性心律失常,基层主要通过心电图确诊,当评估发生致死的风险较高时,应在严密的心电监护下紧急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等治疗。如果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高危表现,应转送至胸痛中心或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根据危险分层完善药物、导管消融、ICD等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中指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诊断时优先考虑无创检查,有创检查则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缺血性心肌病合并SMVT引起ICD频繁放电且反复发作可考虑将导管消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易蜕变为室扑或室颤,风险较高,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

江西省人民医院洪葵教授在“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报告中介绍,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先天性LQTS、Brugada综合征、 CPVT、SQTS等概念和诊断标准。遗传性心律失常属于疑难杂症,在基层医院难以治疗,一般需转诊至上级医院。因此,作为基层医师首诊时,关键要识别遗传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以及其诊断标准,有义务提醒患者及家族成员必要时进行基因筛查。

妙手调心聚焦复杂心律失常的综合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在“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报告中强调,对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推荐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急性期的处理。妊娠期患者出现持续性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推荐电转复。二是慢性期管理。如有明确ICD植入指征,推荐妊娠前进行ICD植入术。值得警惕的是,既往有室速病史的女性患者,妊娠期室速复发风险明显增加。对有严重临床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特发性室速妊娠期女性,推荐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预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中指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于所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均应进行病因及风险评估。对于心脏结构正常的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可以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I 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导管消融成功率高,可以作为药物不能耐受或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患者,治疗基础心脏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本身更为重要,另外必要时可植入ICD预防猝死。

总结:室性心律失常防治 重在强基层

作为《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的主笔人,曹克将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难以识别和处理一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疾病。希望通过共识基层版的全国巡讲活动,促进基层医院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规范化,让守卫“前哨阵地”的基层医生,快速掌握室性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打通上下级医院联动,对没有手术条件治疗的高危患者进行转诊,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惠及广大基层患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