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别看有的人平时默不作声,其实只是他不爱显摆而已,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的办事能力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谚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与一个典故有关。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一则故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1)

刘辉山水画《山居秋暝》

楚庄王刚开始当上国君的时候,年龄还很小,四周都是强国,他们都虎视眈眈的看着楚国,随时准备扑上来。

而这时候的楚庄王非但不认真处理政事,反而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看上去快乐似神仙。

这时候最犯愁的就是楚国的大臣,心里那个捉急啊,三番五次的觐见劝导楚庄王,最后终于把楚庄王惹怒了,就颁布了一道命令:“有谁敢来劝谏,一律处死”。

就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2)

沈天赐山水画《天开鸿运》

在国家危难之际,大臣们都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如果楚国败了,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百姓,但是如果直言进谏,不仅楚庄王听不进去,还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毕竟国君都是要面子的,怎么办呢?

这时候一个叫伍举的大臣,想了一则妙计,即能保住国君的面子,又能劝导国君收收玩心。

于是伍举就去找楚庄王,这个时候的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听到侍从上报说,伍举想见他,楚庄王内心一个冷哼,来个不怕死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3)

刘辉山水画《松涛观瀑图》

伍举来到楚庄王面前行了一个礼,楚庄王问他:“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前两天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我比较愚笨猜不出来,我知道大王是个聪明人,特来请教。”

楚庄王一听找他他猜谜语,还挺有意思,笑着说:“说来听听。”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4)

杨少英书法《舍得》

伍举说:“在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很神气。可是三年不叫也不飞,您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鸟吗?”

楚庄王那么聪明,一听就知道伍举这是话里有话,就答到:“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家都是明白人,伍举一听楚庄王的回答,心中一阵欢喜,松了一口气,心想楚国有希望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来历(谚语故事不鸣则已)(5)

孟国安书法《天道酬勤》

自此之后,楚庄王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励精图治,经过不懈的努力,楚国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国,四周的小国纷纷上贡,再也不敢欺负楚国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赞叹那些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一旦时机到了,就能做出惊天的业绩。这则谚语告诉我们,只要专注一个喜欢的领域,并能坚持耕耘,定能取得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