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最常见的种类(究竟哪种菊花才是)

目前为人们所知的几大名菊:

产地位于长江以北的有:

河南焦作 怀菊

安徽滁州 滁菊

安徽亳州 亳菊

产地位于长江以南的有:

安徽黄山 贡菊

浙江杭州 桐乡 杭菊

其实以上几种产地菊花,都不是历代古人所推崇者,真正的“菊中之冠”其实是它,本文将带你慢慢梳理,揭晓答案!

“菊”字在《康熙字典》中显示:古作蘜、鞠。下文内容中显示“蘜、鞠”二字者,作“菊”理解即可。

一:【东汉】《汉书.地理志》记载:“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唐代颜师古注解:“鞠水即今所谓菊潭也”(析即析县,今西峡县)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里面说:【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华,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华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河南南阳郦县(今西峡县)有肥沃的山谷,谷中水甘甜美味,山上有漫山遍野的菊花。水从山上经过菊花地流下,受到菊花的影响,山谷中三十多户居民,不用打水井获取水源,全靠这种甘甜的菊花水生活。年龄大的长者有一百二三十岁,中等岁数的有一百岁出头,七八十岁死亡的算是早夭。那里的人之所以这么长寿,是因为得到了山谷中菊花的滋养,因为菊花能令人轻身益气,使人身体健壮。

【东晋】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云:"【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

葛洪这段话和《风俗通义》出入不大,应该也是引用其内容。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云:"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

这里除了引《风俗通义》的部分内容,还强调了当地官员热衷此菊花水,饮食洗澡都用,太尉胡广的父亲受风体弱,坚持喝南阳的菊花水,得以痊愈。此外还描述了南阳郦县(今内乡县西峡县范围)的菊花特征:菊短,葩大,食之甘美。还强调了“京师处处传置”。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

这里也是提到菊水出自析谷(今西峡县境内),菊水极为甘美,诸多官员好饮此水。

【明代】《大明一统志》:“在【内乡县】西北,源出析谷东石涧山,或云出石马峯,其水重于诸水,傍生茸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多至百嵗之上,其菊茎短花大,其味甘美异于他菊,人多收其种传于四方。”

【明代】周圣楷所著《楚宝》一书,有《菊水考》一文:盛弘之荆州记曰: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春犹以为夭。太尉胡广久患风羸,恒汲飮此水,疾遂得瘳,年近百岁。菊茎短葩大,食之甘美,异于余菊,广又收其菊实播之,京师处处传植。圣楷按:菊不结实,此菊实亦出创闻,穰县一作郦县今【南阳邓州】地,广与记云【内乡县】。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说,甘菊,唯产于【菊潭】者为佳。

明清的古籍基本沿袭了前人的观点。

新中国之前,西峡属内乡(古又称郦县)管辖,内乡属邓州管辖,邓州属南阳管辖。

现今西峡县脱出内乡县与其并列,内乡县脱出邓州由南阳直辖,邓州市现为县级市由南阳市代管。

所以以上所引古籍中的菊水甘美之地,就是在现今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境内丹水镇菊花山。唐开元设菊潭县,县治就在现今西峡县丹水镇石盆岗村南,丹水镇境内至今有菊花村。

二:【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

甘菊,一名家菊,人家种以供蔬茹,凡菊叶皆深緑而厚,味极苦,或有毛。惟此叶淡緑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撷以作羮及泛茶,极有风致。

菊有黄白二种,而以黄为正,人于牡丹独曰花而不名,好事者于菊亦但曰黄花,皆所以珍异之,故余谱先黄而后白。

陶隐居谓菊有二种,一种茎紫,气香味甘,叶嫩可食,花微小者为真菊。青茎细叶,作蒿艾气,味苦花大,名苦薏,非真也。

今吴下惟甘菊一种可食,花细碎,品不甚髙,余味皆苦,白花尤甚,花亦大。隐居论药,既不以此为真,后复云白菊治风眩。陈藏器之说亦然,灵寳方及抱朴子丹法又悉用白菊,盖与前说相抵牾。今详此惟甘菊一种可食,亦入药饵,余黄白二花虽不可饵,皆入药。而治头风则尚白者,此论坚定无疑,并着于后。

【南宋】史铸《百菊集谱》

甘菊,色深黄比棣棠颇小。

甘菊,一名家菊,人家种以供蔬茹。凡菊叶皆深緑,而厚味极苦,或有毛。惟此叶淡緑柔莹,味防甘咀嚼香味俱胜,撷以作羮及泛茶,极有风致。

甘菊,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一种青茎作蒿艾气而味苦。

日华子亦云: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者名野菊。

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

史氏谱云:甘菊色深黄,野菊枝柯细瘦。

刘氏谱云:甘菊深黄,单叶闾巷,人能识之固不待记。而知窃谓古菊陶渊明等采于东篱泛于酒斚,疑皆今之甘菊也。今据本草诸书所载二者较然可见矣。

【南宋】 史正志 《菊谱》序:“ 【南阳郦县有菊潭】 ,饮其水者皆寿。”

从上面有代表性的宋代《菊谱》书中不难看出,南阳郦县的甘菊已被当时的民众广泛移植家种。所以《菊谱》中又名甘菊为家菊,而且还和味苦的野菊作了区分,认为甘菊连叶都香嫩可食。最主要还是从味道的甘苦来作鉴定。至于通过花大花小不同的古人有不不同的认识,陶弘景认为“气香味甘”“花微小”者为真甘菊,日华子则认为“花大气香”者为甘菊。 而甘菊花的颜色则以深黄为正色。

三:【汉】《神农本草经》中记作“鞠华”。

“鞠”通“菊”,“华”通“花”。

【南朝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则有如下记载:

菊花: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曰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北宋】《证类本草》: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

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

日华子云∶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味苦。然虽如此,园蔬内种肥沃后同一体。

《图经》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

《食疗》云∶甘菊,平.......【野生苦菊不堪用】。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唯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

【明代】《雷公炮制药性解》:按∶丹溪曰......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菊,大伤胃气,慎之。

【明代】《药鉴》: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清代】《本草求真》 :以单瓣味甘者入药。(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黄入阴分。白入阳分。紫入血分。

【清代】《本草备要》:以单瓣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牧署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

【明清】《本草新编》:或疑真菊益龄,野菊泄人,有之乎?曰∶有之。或曰有之,而子何以不载也?夫菊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火,当用野菊。人因《本草》之书有泄人之语,竟弃野菊不用,亦未知野菊之妙。除阳明之焰,正不可用家菊也。

【清代】《本草择要纲目》:菊之品凡百种.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性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也.

【清代】《本草崇原》:(菊花处处有之,以 南阳菊潭 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从上面的医药本草古籍不难看出:大部分作者推崇“单叶”“单瓣”的“甘菊”;认为苦味野菊“泄人”“大伤胃气”“令人目昏”;“野生苦菊不堪用”“甘者入药,苦者不任”。只有《本草新编》提到“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火,当用野菊”。 辨证的看,甘菊较为平和,适合作为药食同源的材料长期服用,而野菊苦菊适合清实热以泄风火。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图经》和《天宝单方图》都提到,白菊亦出自南阳。至于黄菊白菊孰优孰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里已不是重点,而是以气香味甘为正。至于花之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古人在不同花期所观察到的偏差所致。

四:综上所述,通过对历朝历代各类文献资料查证,前人所推崇的“菊中之冠”就是现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所产气香味甘之“甘菊”。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名为“洋甘菊”,又称“母菊”,气香味苦,花舌白色,花冠黄色,这里加以区分。

日本原没有菊花,菊花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古代日本将本国命名为“菊花王朝”。

最后引清朝代内乡县著名县令高以永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菊花潭水菊花香,饮此能令人命长。今日经过须下拜,几年消受最难忘。”

菊花最常见的种类(究竟哪种菊花才是)(1)

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