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1)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2)

文 │ 打狗棍

4月11日,一部颇具黑色幽默的纪录片《秃然发生》在腾讯新闻悄然上线:该纪录片从资深记者、脱发新人何润锋的视角出发,探寻脱发自救的方法,也展示了在这一过程中,他所遇到的形形色色同样为脱发所困扰的男性。这部纪录片采用了“追剧式纪实手法”,带领观众像看电视剧一般,跟随主人公何润锋进入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的世界,去了解脱发背后,他们所遇到的身心难题。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3)

有趣的是,《秃然发生》的女声旁白,主语一直是第二人称“你”,颇有种“女性凝视”的调侃意味,同时,它还颇为短小精悍:一共8集,每集仅7-15分钟。

这部题材别致、骨骼清奇的微纪录片由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徐婵娟团队出品,制片人徐婵娟曾担任姜思达的访谈节目《仅三天可见》、“网红”花总的微纪录片《口罩猎人》的制片人。作为一名央视记者出身的资深纪录片制作人,徐婵娟敏锐洞察到短视频时代下,大众观看习惯“一切从微”的趋势,积极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的改革。今天骨朵邀请到徐婵娟老师,为我们聊一聊《秃然发生》以及碎片化信息传播时代下她的纪录片创作心得。

《秃然发生》

一部“奇奇怪怪”的微纪录片的诞生

“我们做纪录片选题时,常规操作是被一个人物的故事,或者是他正在做的事情所吸引,而为他拍一部纪录片。但有些时候,我们是被大众性议题所吸引。”

《秃然发生》的诞生,来自于办公室玩笑。纪录片主人公何润锋曾为央视驻外记者,参与过以黎战争、巴基斯坦红色清真寺骚乱、利比亚战争等重大事件的报导工作,这样一位经历过战火的老记者,却饱受脱发问题的困扰,他尝试过各种药物治疗,甚至考虑去日本植发。“何老师是我们的同事,但我们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痛苦,我们想多大点事啊?怎么你这么较真跟纠结呢?”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4)

从近两年开始,越来越多和“脱发”“秃头”相关的段子在网上被戏谑与调侃,徐婵娟发现脱发这个垂类小话题的讨论范围逐渐扩大,有成为引起社会情绪和公共讨论的全民性话题的趋势,直觉判断下,她决定以“脱发”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并以同事何润锋为主人公,一起完成这次“体验式”的纪录片创作。

“我们想借由润锋帮助我们完成好奇心的满足:脱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它背后到底有哪些人?有什么样的产业?为什么大家会对它这么感兴趣?或者说它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有公共性?我们希望去探索“脱发”这个未知的世界里面长什么样儿,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件事’这个层面。”

然而,面对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如何寻找切入点成为一个大海捞针的难题。这个过程很痛苦,徐婵娟团队花了数周的时间去搜索资料,讨论,做头脑风暴,最后终于在近期热议的两性话题中获得灵感。

长期以来,女性更容易在“男性凝视”下产生容貌焦虑,而“脱发困扰”似乎是为数不多的以男性群体为主的“容貌焦虑”。因此,徐婵娟决定引入女性视角,用女声第二人称旁白的形式,去审视“男性脱发焦虑”,通过你看我的方式来看你。这并非为了嘲讽,而是期待双方能在某一层面达到理解与沟通。“我们不会去嘲笑一个残疾人,可我们可能会去嘲笑一个脱发者。虽说‘人类的苦难并不相通’,但当我看到纪录片里的‘他们’摘下假发静静地坐在镜子前,我不会想笑,反而会生出一股感伤,我认为纪录片的底色应该永远是善意与理解。”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5)

一个有趣的大众议题,一个独到的视角,一个合适的观点输出对象,再加上海量的资料搜索,也许能写出一篇不错的论文,但对于一部不想成为资料片的视频节目来说远远不够。“我做纪录片一定希望它精彩好看,怎么做?要么是画面,要么是故事,要么是冲突,你得找到这些点。”

基于这种理念,《秃然发生》中运用了大量电影电视剧的叙述手法,观众跟随何润锋的脚步,接受植发咨询,卧底植发培训机构,挑选假发,与各色“发友”交流困惑与心得。有网友留言“第一次看纪录片有种追剧的快感”。

V时代催生出的“追剧式纪实”纪录片

在短视频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快节奏、强刺激的信息,微博、微电影,到今年大热的微短剧,当下似乎已经完全进入了“全面从微”的观看时代。而“短平快”的观影习惯给本就小众的纪实类纪录片,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压力。

“碎片化传播给信息的内容深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损耗,很多情况下,对于一个事件,大家只能粗浅地浏览一些只言片语,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个人花半年时间做一个长篇,一方面是时效性上来不及,另一方面是可能最终成片只会有不到5%的观众能从头到尾地看完。”在这样的压力下,徐婵娟积极寻找纪录片内容与生产方式上的改革。

2016年11月3日,“江歌案”震惊全国,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着江歌母亲与刘鑫的一举一动。考虑到事件的时效性与复杂性,彼时制作《局面》栏目的徐婵娟开启了“追剧式纪实”创作手法的尝试。“我们当时采用了这样一种报道方式:用25条连续的、有逻辑的短视频去完成这一次的报道,但这25条短视频,并非碎片化的记录,而是内在有一个精心的逻辑排布,从1到2到第25条的序号不可能乱,同时,这25条短视频又基本上囊括了这个话题所有可以去探究和涉猎的问题。”

这次让短视频之间形成连续的内在逻辑呈现的尝试结果是《局面》这25条视频引爆全网,甚至反向推动了群众对案件的关注。《局面》播出之后的11 月 14 日,江歌案的日搜索量高达 327438次,而 11 月 12 日- 18 日平均搜索量为 169616 次。截止到 2022 年 4月30日,《局面·江歌案》达到了 2. 5 亿次播放量。“当时有条网友的评论令我非常深刻,他说他没有信号,跑到一个山顶上,追完了第25集。看到那条评论,我知道我做对了。”经过《局面》的这次尝试,徐婵娟找到了让纪录片既能锁住内容本身的深度与“营养价值”,又能保证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环境中得到广泛传播的方向。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6)

之后,徐婵娟遇到了一个难度颇高的新项目《口罩猎人》。这部纪录片由网红“花总”拍摄,讲述了疫情下跨国采买口罩原材料的商人林栋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制作时间只有7天,一共8集,总长度77分钟,时间非常紧迫,如果一旦错过疫情这一时间段,片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尽管制作时间短,任务重,徐婵娟仍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也进行了自己创作手法的一次迭代。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7)

“在《口罩猎人》里,我做了不同于《江歌案》的两个改变,一个是里面用‘我’也就是花总的第一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工具性很强的叙述方式。主人公不仅可以快速且自由地向观众阐述所有的细节信息,而且它让这个作品变得‘个人化’,个人化在当下的创作中非常重要。另一个,我真正开始在这部作品中引入影视化的叙事技巧来处理现实题材,每个场景前面埋悬念,后面留钩子,让观众产生一种像观看连续剧的效果,从而感到欲罢不能。”而《秃然发生》中被广为称赞的“追剧式纪实”手法,正是徐婵娟在《局面》与《口罩猎人》两部作品中积累下来经验的呈现。

我的纪录片,是作品也是产品

徐婵娟认为传统的纪录片,更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作品感与作者性,通常体现为时长较长,追求宏大叙事,采用上帝视角,同时作品会有比较强烈的创作者的个人艺术风格。而当下观众偏好更短,视角更加个人,能与他们平等交流对话的作品。“很多创作者排斥‘产品’一词,会强调自己的内容是作品,我不排斥。我觉得产品跟作品不冲突。我的孩子看的都是短视频,那些UP主开口都是‘我我我,你你你’,直接地与受众进行交流跟对话。我觉得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是不是应该在不失掉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去适应这个变化?

不仅仅是创作方法,徐婵娟认为积极适应当下环境变化也有助于探索新的纪录片的生产方式。“以前的生产方式可能是一个导演完成所有片子的内容部分,现在我们微纪录片分集后,每一集我可以找不同的导演去完成。这样更容易产业化,效率也会提高。如果前期分工合理明确,后期风格的统一也不会是难点。”

在《口罩猎人》和《秃然发生》创作出来后,很多业内的同行会质疑徐婵娟是不是太屈从于数据与用户的观看习惯,对于这一点,她没有太多的纠结。新闻从业者与纪录片制片人的双重身份,让她在从事纪录片创作时也秉承着一贯的理念:“我喜欢做内容性强、具有公共性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同时,我也希望我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能够触达到更多的观众,而不是为极少数纪录片爱好者去生产内容。”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8)

“一个内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爆?答案并不是找槽点、蹭热点,而是击中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点,这在当下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某一种表达的混乱时刻尤为重要。”而当骨朵谈起传统纪录片更像“精英叙事”时,徐婵娟认为,创作时应该考虑到更多的受众,做“精英叙事”“平民叙事”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反而容易导致创作者画地为牢,待在创作的舒适区不去考虑进步。

在她看来,尽管纪录片强调真实性,但反映的绝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创作者对事件的理解方式,即呈现“创作者眼中的现实”,因此,它和电影、电视剧一样,都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作者的观点触达给更多的观众。”当然,追求故事精彩并不代表要曲解事实本身。”

尽管徐婵娟鼓励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在创作上进行各种尝试,但她认为,有一个隐形的门槛是不可以越过的,那就是从人性层面上,创作者的价值观,即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是否友善。这也是《秃然发生》在调侃男性背后,依旧温情脉脉的东西。矛盾与冲突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可以呈现矛盾,呈现冲突,但你一定得知道标准和底线在哪。有时候一些话说出来,会决定了内容的层次,而观众看内容,看到的其实也是背后的想要说话的这个人。”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9)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10)

(当纪录片有了电视剧的质感专访好雨知时制片人徐婵娟)(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