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教孩子这8件事 跟着名师去读书何石明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开栏语

学者朱永新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跟着名师去读书”专栏,邀请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紫禁杯班主任等专家名师品书荐书,通过专业教育人的视角,引领家长们不仅学会自己阅读,更懂得指导孩子阅读,共同打造亲子精神家园。

《什么是教育》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是什么呢?

家长与孩子应当怎样相处才是合理的呢?

教育是对孩子的生命唤醒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教孩子这8件事 跟着名师去读书何石明(1)

何石明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校长

正高级教师

首先,更理解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我们要理解真正的教育是重视人的生命全过程,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度的关怀,对自由生命的长期呵护。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起始,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始,家长应当是对孩子的生命质量进行整体关怀,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暂时成绩。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说:“交往,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有效途径,并在交往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人类的所有交往,往往基于双方的对话,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在交往中,人们既能通过教育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从而不至于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教孩子这8件事 跟着名师去读书何石明(2)

其次,更懂得如何与孩子交往。

有人总觉得家庭教育很高大上,其实,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教育一样,很朴素,关键是潜移默化。作为家长,您是一个好人,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友好相处,您的孩子拥有一个好家庭,就享受好的家庭教育;您在社区是个好居民,您的孩子就享受好的家庭教育;您在单位是一个好员工,您的孩子就享受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点不是教育,重点是家庭,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必然生长出美好的品质。此所谓“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教育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平等相待,“对话和敞亮”。对家长而言,“教育与照料、控制”是有边界的。教育与“训练”也不一样,“训练”仅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教育层次更高,其表现为人与人精神的契合,并使文化得以传递。然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训练在现实生态中往往架空了教育职能,甚至走向强控制的极端。

今天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无动于衷,对其颐指气使、耳提面命,很难平等相待,更妄论以心交心。多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往往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习惯于以上对下的灌输与训诫,很少在照料与培育上下功夫,即便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为了控制和回报,我“爱”你,你必须感恩戴德,必须回报。

家长作为成人,永远记住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家长最大的问题在于以爱之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润泽,是一种“生命在场”,来不得半点强制。教育的过程,精神成长在先,其次才是科学获知。教育的功能在“照亮每个人心智的理性”,唯有此,每个人才能从心灵深处发出自主自能的决定和意愿。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出人品好的孩子,人品好的孩子往往会持续好好学习、积极上进。孩子有了好习惯,诚实、善良、向上,学习成绩一般都差不了。相反,有的父母舍本逐末,不抓品质,只要求孩子读书学习,事倍功半,弄得孩子和家长都很痛苦,如果我们意识到,好成绩是健康成长的副产品,学习不是成长唯一标准,那么教育的成绩单就是阳光健康、独立诚实、善良理性等,而绝不是高分数。

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中,教育总是会以唤醒人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唤醒生命,让我们家长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怀孩子的整个生命,而不是暂时和局部,如何深入发现和发掘孩子生命的潜能,而不是肤浅的说教,如何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功利狭隘等——这是家庭教育在哲学上的思考。

策划:张晓震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