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第一人)

定海,舟山的一个小县城,在我的印象中还是比较深的,尽管我没有去过,但它紧邻风景名胜普陀山,一直向往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第一人)

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

姚怀祥:独能捐一死,犹是厉群侯

定海,舟山的一个小县城,在我的印象中还是比较深的,尽管我没有去过,但它紧邻风景名胜普陀山,一直向往之。

其实,这倒还在其次,之所以我对其印象深,是因为我最为喜欢的词人柳永,改名换姓考中进士后,曾在这里当过盐官,并写下了著名的《煮海歌》。

这首诗在他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内容和体裁,迥异于他眠花宿柳,偎红倚翠的慢词主题,也被认为是他同情底层民众的代表作,由此,我知道了定海这个地方。

在读近代史时,我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也发生在这个地方,这里有个三忠祠,是祭奠壮烈殉国的葛云飞、郑国鸿和王锡朋三位总兵而设的祠堂,一次战斗,竟有三位总兵战死疆场,这样惨烈的战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读史不精,我竟然忽略了“再犯定海”这个词,就是说,他们是在英军第二次攻打定海时死节,而在英军第一次攻占定海时,更还有一位殉国的官员姚怀祥以死报国,而这还是我昨晚看电影《鸦片战争》时方才知道的,好惭愧。

电影中的姚怀祥是在向北三拜后,拔刀引颈自刎的,很有些《血战台儿庄》中,我们川军的楷模王铭章,在日军逼近之时,静静地点燃一支烟,吸完后举枪自尽一样的从容和悲壮,看到这里,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姚怀祥,字斯征,号履堂,福建闽侯人,举人出身,历任象山、龙游和嵊县知县,后调任定海知县。鸦片战争中殉国身死,时年57岁,道光皇帝褒扬恤典,“恩予世袭绅民,云骑尉三代。”

从他的简历来看,年近花甲,却一直在清朝最低层的县级官吏中徘徊,这其实并非其能力不大,而是与他的出身相关,因为,他不是进士出身,只是一个举人。

清科举沿袭明朝,三年一次科考,所取进士仅数十人而已,为弥补授官不足,于是从乾隆朝开始,便从举人中选取成绩优异者补充,这便是所谓的“大挑”之制,而这样的人在升迁上便很难,除非有很好的机遇和贵人相助,如左宗棠这样好运之人,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姚怀祥与其他牺牲者的纪念碑

自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便组建远征军入侵中国,由于广东和福建沿海在林则徐和邓廷桢的备战下,英军没讨到便宜,便转舵北上,途中经定海时,便意欲将其攻占,以此作为战略据点,为下一步进攻天津,威胁清廷作准备。

不能不说当时制度的腐败和官吏的自大和昏庸,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众多官员,都相信英国不会敢于真正开战,他们不可想象,英国人会不远万里来入侵中国,所以,除了两广沿海有所准备外,其他地方皆没有备战方略,城池守军形同虚设。

在英军舰到达广州后,林则徐就上奏朝廷,通知各地要整军备战,但朝廷并未重视,各地并不知道广州已同英国人打起来了,而当英国人到达定海时,已是两个月之后,而当时任定海知县的姚怀祥并不知道中英已处交战之态。

当姚怀祥看见海面上的英国人舰队时,他按照固有思维,以为这还是外国人前来进贡的舰队,这对他来说可是件稀罕事儿,毕竟好多年没有这样的事了,而且阵势这样地庞大,让他也吃了一惊。

不敢怠慢,他连忙备下诸多礼物食品及生鲜水果,准备前去慰问,后来才发现不对,这夷人是来开战的啊,吃惊之后他很快便镇定了下来,“我为守土官,当示无畏!”他前去交涉,要问个明白。

当他登上英舰被告之,要“将所属海岛堡台投献”时,当即大怒他怒斥英军“何故侵我国领土?”勒令其撤退,不得犯境。

想那英国人如何会怕他一名小小的地方县令,为炫耀武力,一炮便将定海城墙轰塌一段,随即以24小时为限,让姚怀祥回去准备投降,怒气难忍,拂袖而回。

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以当时的形势,清朝久无战事,定海更是“以升平久,军民不事兵甲,且势危无援。”即使如此,姚怀祥也不管不顾,他守土有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同英国人血拼到底。

他召集城中能战的军士人等,与定海总兵张朝发一起布防,决定“坚守待援”,他一面派人向浙江提督及周围县城求援,又派典吏全福去周边乡村招募乡勇守城。

可是,定海的兵力非常之少,民不识甲,军不识炮,那几尊还是明朝的红衣大炮,早已是古董般的摆设,他召集了城中所有能战、愿战之人,也不过区区六百人之数,兵器不足,棍棒农具也凑合了。

以这样的战力如何同武装到牙齿,且经过同拿破仑战阵洗礼的英军抗衡,英国人的一通炮火后便城塌人伤,几百兵丁不是被大炮炸死便是溃散,史载为“兵不习战,仓卒应变,闻炮声多畏缩”,不到半个小时英军便攻入城内。

姚怀祥见大势已去,没有弃城逃亡,他率剩余兵丁退至城南梵宫时,知败势已无可挽回,对左右言:“此古人殉难处,亦我舍生取义之所”,言毕,遂投梵宫池中殉国。

《清史稿》有载,“城陷南门,怀祥负伤,立城上呼兵,无应者,愤甚,投成仁塘而死。”

就这样,定海知县姚怀祥,成为鸦片战争中第一位殉国死节的大清官员,朝廷闻报,诏赐恤,入祀本籍昭忠祠,在梵宫池边立“姚公殉难处”碑以资纪念。

守土有责,杀身成仁,老知县就这样走了,投水前,他捶胸顿足,悲痛欲绝,感叹援兵不至,惊叹夷人的炮火之猛,但他不知道,这是清政府腐败的必然结果。

附近城池的官员自顾不暇,谁愿意来相救,何况这整顿兵马也需时日,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前来,除非驻防有机动力极强的野战部队,而清廷在这一线是没有这配置的。

清王朝同英国人对阵,这完全是两个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对话,是一个封建帝国同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战争,也就是以大刀长矛对阵大炮的战争,就如同二战时的波兰骑兵挥舞着马刀,冲向纳粹坦克阵的情形一样。

尽管姚怀祥官低位卑,但他忠烈可嘉,宁死不降;在他的身后是一连串不屈的名字,关天培、葛云飞、刘步蟾、邓世昌、左宝贵、聂士成……

他们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虽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戮力杀敌,危急之时,殉国尽忠,气贯长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勇气,是民族尊严的展现。

海暴仍为患,传峰始此州;

独能捐一死,犹是励群侯;

颜晋车还服,苌弘血已收;

裹尸将马革,何意属儒流。

这是咸丰时的名士刘家谋所作《过姚履堂墓》诗,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以死赴国难,化作啼鹃带血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铮铮名句,也是以姚怀祥为代表的,那一众战死沙场的热血志士之誓言,是中华民族誓死捍卫领土主权完整豪情壮志的宣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