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常用100正字(粤知粤多吊吊fing)

#头号有新人#

正字是什么?

粤语常用100正字(粤知粤多吊吊fing)(1)

调调揈

答:应该是调调揈(tiu4 tiu4 fang4)。

下文引用部分代表了比较普遍的观点,也就是“条条fing”或者“吊吊fing”,还有早期的星爷电影VCD字幕中的“掉掉fing”。又因为“吊”与“屌”读音相近,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吊吊fing”是粗口。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尤其是《康熙字典》和《庄子·齐物论》后确信,正字应该是“调”和“揈”。

“调”的解释为:摇动貌。

《庄子·齐物论》:“而独不见之调调刁刁乎?” 陈鼓应 今注:“‘调调’、‘刀刀’(‘刁刁’ 赵谏议本、 世德堂 本作‘刀刀’),皆动摇貌( 向秀 注)。‘调调’是树枝大动。‘刁刁’是树叶微动。”

可见,“调调”与“刀刀”是古汉语,就是老庄所处的先秦年代的普通的形容词。

陈鼓应殷海光方东美的学生,台湾大学副教授,是李敖大师早年的好友,也是李敖中年后“锁定”而抨击的“目标人物”。他一生致力于老庄研究,著作颇丰,后凭借其对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批判性评论文章有《陈鼓应三评余光中》系列文章而声名大振。

我读他的《庄子今注今译》是在80年代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发生了很多事情,中华大地经历了一场动荡,而我更是在中考之前,陷入了一场不算深刻但却异常“别致”的恋爱之中,这些都足以让此年在我的人生之中显得尤为难忘,无可比并。

对于陈鼓应我是比较折服的,尤其是在我涉世未深的岁月里。那个时候随着港台歌曲的流行,学术界也为之大振,对台湾的国学例如李敖柏杨等总觉得仰之弥高,佩服得五体投地。

扯远了,再来说“揈”。揈,挥也。——《集韵》,《汉语词典》解释为:同“轰”;另外一种是推销,卖糖的小贩急于把应节的货物出去。——老舍《骆驼祥子》

“揈”在广东话中有两个读音,fang4和gwang1。而fing应该是fang4的懒音。

香港的报刊一般写作“揈”。彭志铭先生在《正字审查》和《香港潮语话斋》中,亦认为“揈”是fing的本字,他说,“揈”有两个读音,读作“fing”音时,指“摇晃摆动”,如“手揈揈”;读作“坟”音时,是“以拳击人”之意,如“一拳揈过去”。

对于粤语的“正字正确”,我对彭志铭先生非常殷敬。尤其是讲粤语粗口的那本《小狗懒擦鞋》,读来通俗亲切、考证详实而又寓教于乐,我认为他是一位来自香港的才华横溢的文化学者,为着“粤语救亡”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不是粗口?

答:不是。看过上面的文字,我想我不说,你也会知道。

下面引用一个论坛里的帖子,根据这个帖子可以知道,用“吊吊fing”的朋友确实不少。之所以选这个帖子,是因为其中有关于唐英年先生的一段故事。

这吊”的所谓本义已加了个“尸”字头而成为“屌”,且这个字的使用率现在还蛮高的,几乎所有的中文报刊都会出现——屌丝,在下且有幸是其中的一员。

一些讨论

我也是无意中看到了“非常粤耳 舒饭专栏”,而就在刚才的搜索,我确信这个专栏已经“寿终正寝”。这是一位有才华的作者,且看他的自我介绍:

舒饭,南人北相,不是东西。以贩书为生,喜读书,爱煲碟,闲时写点文字,常胡思乱想,常胡言乱语。虽北相,却深爱南粤文化,写的东西亦多与此有关,强调一点,饭非秋雨,写的东西难免有错,若有,肯定会不含泪地承认。

《非常粤耳 舒饭专栏》

以下摘录一些自认有趣的讨论,以飨读者:

香港有两位金句王,一是黎先生明,另一位是唐先生英年。在网上,唐先生的金句精选的点击率一直是居高不下,什么“做男人要有膊头,做公职要有腰骨”,什么“捍卫核心价值係核心嘅核心价值”,什么“不满李嘉诚有钱嘅后生仔应该反问自己,点解我唔可以成为下一个李嘉诚”等等。几年前,香港有间小酒店,因债务问题,令外国游客被赶出街,唔知点算好。时身为政务司长的唐英年,竟在立法会内笑骑骑地说:“嗰班友,吊吊fing係街度,揸住行李,攞住嗰箧”,令众人愕然。

这“吊吊fing”的“fing”,香港的报刊一般写作“揈”。彭志铭先生在《正字审查》和《香港潮语话斋》中,亦认为“揈”是fing的本字,他说,“揈”有两个读音,读作“fing”音时,指“摇晃摆动”,如“手揈揈”;读作“坟”音时,是“以拳击人”之意,如“一拳揈过去”。

我则认为,“揈”虽可解作“挥、驱赶”,亦可解作“击”,但这个字的4种读音,无一与“fing”近,亦无一与“坟”近。我的看法,“fing”的本字应是“奋”,从字义上看,“奋”的本义是疾飞,还有“摇动”的引申义,从音来讲,“奋”音与fing音还算是近的。

这“fing”暂且按下不表,说说那个“吊”。事实上,这个词在香港的报刊上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条条揈”,一是“吊吊揈”(“条”与“吊”的粤音虽相近但不相同)。“条条揈”按字面解就是“一条条条状的东西在甩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里。在省港澳的粤人,把这个词读成“条条揈”或“吊吊揈”的都有。唐先生发的音更近于“条条揈”,所以港人觉得他有讲粗口的嫌疑。至于“吊吊揈”,直译就是东西被吊起来而甩动。

某天我在闲翻书的时候,看到“尾大不掉”这个成语,心中一动。在现代汉语里头,天论是普通话,还是广府话,“掉”大都解作“掉落,扔掉”,但其实这个字的本义是摇动、摆动。“掉书包”指人炫耀卖弄着已有学问,这其中的“掉”并不是指把书包扔了或是跌落,而是指向人摇动自己的书包,以显摆自己读了很多书,“掉”的读音与“条”或“吊”都算接近,若是“掉掉揈”,意思就是摇摇甩甩,离粗口远点。 我曾就这个词与友人讨论,友人不太同意我的“掉掉揈”说,他说“掉掉揈”只是又摇又甩,而“吊吊揈”则有一种被悬吊在半空,唔知点算好的感觉,友人还说,讲到粗口,“吊”怎么也算不上是粗口呀。

与友人讨论后没多久,买得薛俊武先生的《汉字揆初(第3集)》一书,就说到这个“吊”。在说“吊”之前,薛先生行说“了”,他认为“了”的本初之意,就是男性性事之后疲软下垂的状态。他认为,“吊”是“了”的孳乳字,“了”是“吊”的本初之义,“了”是的那话儿,“巾”恰有遮掩之义,故“吊”就是被“巾”掩遮起来的鸟。薛先生还有一句,成语“吊儿郎当”就是它当初的形容词。若如是,那“上吊”应该怎样解释,当然,这“吊”的所谓本义已加了个“尸”字头而成为“屌”,且这个字的使用率现在还蛮高的,几乎所有的中文报刊都会出现——屌丝,在下且有幸是其中的一员。

我知道,关于“调调揈”一词至今争论不休,希望大家参与讨论,越多人参与,先会粤来粤好,先会粤知粤多粤有趣嘅!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