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日, 庄子和惠施在濠河岸边散步闲聊,河水清清,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庄子心血来潮,说:“水里的鱼真滋润。”惠施老被庄子在言语间欺负,一听这话,呵呵乐了,“老哥,你又不是水里的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开心呢?”庄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回答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儿很快乐呢?”惠施也有话等着他:“既然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同理,你不是鱼,自然不会知道鱼是怎么想的。”庄子眨眨眼睛,笑道:“兄弟,你开始可是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什么的,说明你相信我是知道鱼快乐的,怎么又反过来问我。”惠施无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1)

后人都说,惠施也太老实,庄子假装没听到“子非鱼”这个前提,惠施可以反驳说:“你偷换概念,故意忽略前提条件....如此纠缠下去,就不是惠施和庄子了,二人相对一笑,继续听风赏鱼。惠施也是战国年间著名的辩士,他说:“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既然天下万物不存在时空的差别,那庄子和鱼以及自己,又有什么差别呢?不是惠施辩不过庄子,而是两人心里都了解彼此的想法。

智者之间的对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传达。佛教也有类似的故事。传说当日灵山大会上,佛陀拈花,迦叶一笑,后人作诗赞曰“拈花一笑万山横”。他们究竟笑什么呢,二人没说一句话,也没做出许多大动作,一拈一笑,道尽万古爱恨、轮回、悲喜、苦乐。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是多么渺小,而我们的各种烦恼对于生生不息的轮回来说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庄子见鱼儿游泳,便说它快乐,惠施起初反驳,回头一想,庄子就是鱼,鱼儿快乐也就是庄子快乐,自己的朋友快乐,又何必扫兴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2)

《庄子》中的达人,并不是一开头就明明白白,总要经历一个懵懂到知觉的过程,惠施也是一样。佛陀不拈花,迦叶的笑又从何说起?既然二人都明白,就不必多说。真正的妙处往往不是怎么说出来的,而是在说与不说之间的感悟和认同。《庄子·外物》 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的“筌”是指竹编的捕鱼工具大腹大口小颈,有倒刺须,鱼进来就出不去了。古人常将其安放在堰口处,用以捕鱼。“蹄”是古代捉兔的工具,用以系兔脚,所以称“蹄”,也指捕鸟的网。庄子的意思是目的达到了,手段就要放下,不要因为考虑坐公交车还是打的,忘了自己要去哪里。

惠施和庄子二人起初辩论得很开心,不一会儿,二人忽然想起语言不过是求道的手段,而非求道的终极目的,就如捕鱼用的筌、捉兔用的蹄一样, 解决了问题之后,没有必要对过程太过执著。当人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时候,原本为了交际和使人快乐的语言和论辩就会成为人生中沉重的累赘,不利于养生,为有道者所不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3)

古罗马一位智者说:“悬隔判断才能取得心灵宁静。”过分的执著于一时的得失痛快,常常会让自己辛苦,不但劳身,还很劳神。当为之奋斗过后,发现自己曾经努力所获得的东西不过尔尔,甚至发现自己的付出得到的与原本想要的恰恰相反,怎么办?人生没有回头路,骗自己还是选择性遗忘?无论哪-种都会让心灵 备受煎熬。很多人的痛苦缘自于赌博式的不甘心:我已经努力了这么久,如果不继续,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忘了自己做事的真正目的。争辩也是如此,争到最后往往忘记争论的主体和目的,仅关注于争论本身。庄子、惠施及时刹车,继续道遥。 佛陀、迦叶相视而笑,看淡风云。惟有在红尘中打滚的你我,仍然像没有方向的蚂蚁,四处奔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