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

#历史#​#古城#​#古墙#​

湖州城池

是浙江省湖州市历史上的城垣。据文献记载,战国末,楚相春申君黄歇改封江东后,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今下菰城遗址为菰城县之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改菰城县为乌程县,县治仍设于斯,直至秦亡汉兴之际才北移至楚霸王项羽建的子城(项王城,今湖州城址)。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1)

历史

下菰城

下菰城遗址

下菰城是湖州建城2200余年历史的开始,是湖州“祖城”,位于今湖州市南郊,具体方位在吴兴区道场乡和尚山南麓,北依金盖山、东南面朝东苕溪。菰城县城的内城、外城各约8万平方米和20万平方米,称之曰“重城屹然”、“青楼连延十里”。但据考古调查发现,下菰城的始筑年代当在春秋甚至更早,战国末曾修筑与扩建。因此有专家认为,菰城当建于春秋时,原是吴国屯兵之城,后废弃。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2)

下菰城内城居于外城东南隅,周长1350米,北部为一自然高冈,中间尚存人工开凿的方池,军署县衙应该在附近。外城残长2000米,南侧城墙不见,西城墙之南隅明显内拐、靠向内城,而内城南墙已是紧靠里港,估计当年的菰城是利用了里港、东苕溪的双重屏护而不另筑东南城墙,以水为垣,船是联通外界的“水门”。

环绕内、外城的周围,各有一圈宽约30米的水稻田带,地势相对较低,系取土筑城留下的遗迹,也为增强城防能力的壕沟。城垣全部用泥土夯筑而成。内城有门阙四 (东北、西南、东南、南),外城现存城门遗迹四处(东北、西北、西、西南)。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3)

子城

湖州子城

子城最早为秦末项羽起兵伐秦前的屯兵之处,俗称“项王城”,西汉初年乌程县治北迁于此,三国孙吴孙皓始设吴兴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在外围筑罗城,子城遂成为历代湖州衙署所在。

子城城周1里367步,东西237步,南北136步,原设有东、中、西三门,中门上有谯楼,其上设有漏刻鼓钲,东西门亦各有城楼(后门与楼俱废),东门外原有城隍桥通向湖州府城隍庙,子城外有城壕与霅溪相通,旧可通舟楫。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子城拆毁,城壕渐塞。明成化年间子城则留下诸楼之基,后多毁废。民国初其后半部分改建为公园。今尚存爱山台及高墩头(今湖州子城城墙遗址)150米处。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4)

罗城

湖州城门

东晋大兴年间子城外筑罗城,又称“外城”。唐武德七年(624年)重筑,李孝恭持廓大之,周二十四里,东西十里,南北十四里,开九个城门。宋代罗城累有修建,嘉泰元年(1201年),知州李景和重修城池,设有六门,东迎春门,西清源门,南定安门,北奉胜门(俗称“霸王门”),东北临湖门,西北迎禧门(俗称“清塘门”)。其中清源、临湖两门为水门,其它四门则兼有水陆城门,原唐置放生池侧闾门,定安门东西瓮门废。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罗城由张士诚守湖州的大将潘原明缩小重建,东缩半里、西缩1里、南北各缩数丈,城周减少到13里138步,此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初子城后半部分改建为公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十年(1931年),先后拆城墙北门段、南门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筑环城马路,城垣大部被拆,1980年拆去最后一段筑了环城西路。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5)

坊巷

自秦末湖州建子城、东晋大兴年间子城外建罗城起,城内街巷就以子城为中心,沿河道向四周延展,各街巷多为弯曲狭窄的石板或块石路,以众多石桥相联接。

据各代志书记载,湖州在宋代有51坊、64道。明代有4厢17界、64坊、51巷,并以17条街路相贯连。到清同治年间,城内共17界、36铺、59坊(府县同治,乌程、归安各为37坊、22坊)77巷(程安两县各为43巷、34巷),由17条街路相贯连,坊巷已拓展至六城门之外。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为抗拒太平军进攻,“纵火焚烧六城门以外房舍,火三日不熄”,城外各街巷被夷为平地,直至清末,未能恢复旧观。

古代城池分布位置(城与墙四十二湖州城池)(6)

#浙江#​#旅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