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

1976年1月11日,长安街上人山人海,似繁华,却多了许多凝重。

天空也灰蒙蒙的,飘洒出许多的冷,和驻足的人们交织,共同等待、凝望。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

缓缓,灵车与黑色轿车驶来,人们的情绪猛然失控,哭喊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歌。

原来就在几天前的8号,周恩来总理逝世于北京。

15日,民间制作黑纱白花的原料都早已卖到脱销,周总理的追悼会在这天正式举行。

会上,五千名与会者聆听了对于周总理的悼词,追忆总理的不凡一生。

悼词的朗诵者,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

看来 ,邓小平和周总理之间应该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不然,如此重要的任务不会交到邓小平手中。

而在追悼会致辞之前,邓小平实际上也根据自己对于周总理的理解,在原本的悼词上加上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正是这句话,不仅获得了毛主席的同意,还极好地概括了周总理的革命思想。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呢?

周总理的最后岁月

1975年,已是周总理确诊膀胱癌的第三个年头。

早在1967年,周总理的秘书们就意识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给总理的身体带来的变化。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2)

众人甚至瞒着周总理搞了一次所谓的“造反”,在周总理办公室门上贴上“大字报”,要求总理改变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字里行间,满是对于总理的真切关心。

尽管总理对大字报的内容认真阅读,并作出了批示:“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3)

可是显而易见,国家事务的繁重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即便智慧如周总理,也要白天黑夜连轴转。

终于在这年,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没有让病痛根除,日渐消瘦的总理陷入频繁的昏睡之中。

即便如此,在为数不多的清醒状态下,总理所忧心的,依然是国家大计。

不愧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其顽强的意志力和对国家建设的拳拳之心从未止息。

可惜的是,生命总是需要一个尽头来为自己作限。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于北京逝世。

虽然在弥留之际,周总理就交代了三条遗嘱。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4)

一是不保留骨灰;二是后事处理不搞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三是不要开追悼会。

但是,祖国和人民当然不愿应允这样一位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的好总理提出的这些要求。

尽管在邓颖超的坚持下,周总理的遗体还是被火化,并洒在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大地上。

但追悼会总归是要有的。

毕竟,1月11号之后,民间就已经在对周总理进行自发的追悼,以至于制作黑纱的黑布和扎小白花的白纸在北京都卖到脱销。

倘若此时官方反倒没有任何追悼活动,岂不是寒了全国人民的心?

于是,1月15日,经过几天的谋划安排后,盛大的追悼会在北京如期举行。

追悼会上,邓小平向与会众人朗读了追悼词,追忆了周总理为国为党做的贡献。人们听着、想着,沉默不语的嘴边,早已划过泪滴。

听到的,是周总理在中国近代的剧烈变迁之中不凡的一生;听不到的,却是邓小平与周恩来之间将近半个世纪的珍贵友情。

周邓的革命友谊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5)

1920年,彼时的周恩来风华正茂,在南开大学的资助下,远赴法国留学。

正是在此次留学之行中,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认识了一位小自己六岁的小兄弟——邓小平。

如果说,法国之行在为二人的相遇提供环境,那么实际上,还有一根线,在冥冥之中将二人拉近。

这根线就是——马克思主义。

1922年,周恩来和当时也在法国留学的赵世炎等人组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6)

得知这一消息后,邓小平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这一组织,从此揭开了周邓二人的革命友谊的序幕。

组织成立后,众人虽怀着满腔热情,但运行起来却举步维艰。

本来,众人是远在他乡求学的学子,原本就需要靠勤工俭学才能维持自己的温饱,再要为了组织运行贡献费用,实在捉襟见肘。

所谓“穷则思变”,为了筹备组织费用,众人最终决定要在巴黎街头开一家豆腐店。

或许正是在这种困窘和孤独的情况下,周邓等人同心协力将困难一一克服,才让两人之间的“共患难”变得刻骨铭心。

同时,周邓等人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共同合作宣扬反帝理念。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7)

思想与年少轻狂就这么在一间五平米的小屋中飞扬,给周邓二人的青春岁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等到两人都回国后,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都不遗余力地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只可惜好景不长,国共之间的矛盾不久便凸显出来,国民党甚至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所有共产党员此时都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不知道哪天,也许就身首异处。

尤其周邓二人本就身处高层,处境变得十分危险。

1927年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日常工作。

说是协助,其实除了基本的文书和接待工作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周恩来等的人身安全。

也是因了周恩来的智慧和邓小平的机灵,二人居然得以在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上海秘密工作四年而没有遭遇任何意外。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两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在明一在暗,共同描绘着那个时代的英雄底色。

之后的日子中,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8)

尽管由于工作原因,两人总是聚少离多,但仍然心系对方,常有联络。

建国之后,周邓二人有了更多机会得以相聚,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周恩来都不忘给予这位小兄弟及时地关心。

邓小平也始终视周恩来为兄长,在周恩来生病住院时常常抽空探望。

也正是因了这份特殊的友谊,在周总理去世后,邓小平坚决要为他办上一场追悼会。

而为了这场追悼会,众人将追悼词几经修改,这才将其交到了邓小平手中。

阅读之后,邓小平在悼词中加入了可谓画龙点睛的一句话,署名之后转交给毛主席审批。

很快,主席就亲自批复了两个大字:同意!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9)

考虑到周邓二人之间横跨半个世纪的友谊和如兄弟般的亲密关系,邓小平对于周恩来的理解应当是比较透彻的,因此,他对周总理的评价应该也是切中肯綮的。

而从结果上看,毛主席对于邓小平作出的总结也是认可的。

那么,邓小平在悼词中加入的短短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这两位一直并肩作战的战友对周总理的评价是怎样?

刚正不阿力抗蒋

说来简单,这句话就是: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看似风轻云淡的一句话,怎么就说是画龙点睛了?

其实,倘若我们把这句话与周总理不凡的经历相结合,也就自然能够明白这句话所包含的沉甸甸的分量。

1924年,周恩来自法国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彼时的蒋介石对周恩来颇为器重,曾言,黄埔军校之中,他有两位最得力的助手,其中第一位就是周恩来。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0)

而周恩来也确实在学校管理和战斗中都表现出自己非凡的能力,支持并配合蒋介石的工作。

只是,随着蒋介石及其派系在国民党内部实力的不断壮大,蒋对于共产党的敌视态度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国共关系顿时变得尖锐起来,从合作转向对抗。

看到蒋介石丑恶嘴脸的周恩来不愿再与蒋共事,索性离开了黄埔军校,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只是,周恩来的能力蒋介石看在眼内,这么一走,是蒋介石实在是一大损失。

因此,一有机会,蒋介石就向周恩来表达出希望他回到黄埔的想法。

不难想象,彼时的周恩来其实只要服一服软,立刻就能成为蒋介石的身边红人,乃至心腹。

但周恩来并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无产阶级斗争路线,要为中国而非为小小蒋家谋福利。

甚至于,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彻底叛变革命后,是周恩来率领众人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开始和蒋介石正面交锋。

南昌起义中,周恩来在众人目光注视下,何其英姿飒爽!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1)

以至于,我们很难将其和之后主持外交工作的翩翩君子联系到一起。

毕竟,在国民党还未将枪口指向共产党时,国共之间的主要矛盾在政治方面,因此,周恩来一直是中央政治局的主要领导力量之一。

而当国共之间开始兵刃相接时,战争就成了摆在共产党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周恩来看来,有一个人此时应该被迎接到台面上——毛泽东。

周恩来看重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也一直对其敬重有加,甚至于,在众人都认为应当将毛泽东放到后方时力排众议,为毛重返战场埋下了伏笔。

之后,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更是力挺毛泽东,将军权再次放到毛泽东手中。

如此,一步一步,毛泽东才终于得以贯彻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想法,最终成为毛主席。

而这个转变,与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国历史相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高风亮节周恩来

长征前期,党的指挥运作其实依然由周恩来负责。

当时,党内决策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决定。

我们知道,那时的共产党还未走出自己的独特革命路线,一举一动依然受到莫斯科的影响。

可是莫斯科通过间接途径对中国的了解能有多真切?所下指令又能有多实际?

及至长征途中,由于失去了与苏联方面的联络,党内高层才真正思考出自己的革命路线。

可以说,周恩来就是其中思考至深,且能够体察到现实之人。

尤其,在认识到毛泽东的能力和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正确之后,周恩来进一步将毛泽东推至台面上,而自己则甘心做绿叶。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2)

二人的关系如此发生了一个倒置,原本,是毛泽东在周恩来身后出谋划策,现在,则是周恩来站到了毛泽东身后,成为支持者、辅佐者。

诚然,毛主席有着卓越的洞见和非凡的领袖魅力,纵然一时不为人理解,但时间依旧证明了他的正确,他的从下到上是应有之义。

可是,从上到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毕竟,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周恩来也有着相当出色的能力,且本就掌握着党内大权。

若是周恩来也和蒋介石一样,和其他人一样,对权力着迷而无法放下,想来我党的成功之路定要更加曲折。

人才难得,惜才者更难得。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周恩来就看到了毛泽东能够作为中国革命“引路人”的能力。

因此,在之后的岁月中,周恩来始终贯彻着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不是因为盲目,而是因为信任。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13)

由此,再次将目光放到邓小平对周总理悼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便可以品味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表现出周恩来对于革命路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更表现出周恩来为国为党不求功名的高风亮节。

无怪乎,建国之后周总理日夜操劳,甚至病重之际,已然系心国计民生。

无怪乎,人们十里长街不畏严寒,自发进行悼念活动。

人们痛心的,既是失去了一位“人民的好总理”,也是失去了一位翩翩有度的真君子。

参考资料:

费侃如编著,红一方面军长征日志,东方出版中心,2006.

屈殿奎著,柴荆花开,长征出版社,2005.

张琦著,历史选择 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编,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