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

印章古称重,是一种刻上文字或图样的凭证信物。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为社会所普遍使用。唐宋以来,印章开始逐步与书画艺术相结合,文人喜欢自刻印章铃盖画面之上,与书法、绘画相映成趣,构成中国画艺术整体。延至元末明初,花乳石在印章上的广泛应用,为艺术家纵横奏刀提供了发挥之地,从此治印之风大盛,促进了印章文化的勃兴。印钮的雕刻也由纯为实用向注重装饰需要发展。

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1)

寿山石章的形制和纽饰,是在继承历代印章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质料的特点,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钮饰艺术风格,取材广泛,气象万千。

1.石章形制

印章一般可分为印钮、印台、印体和印面四个部分。

印钮

又称“印鼻”。位於印章的顶部,是铃盖时用于捏手的部位。古代的印章都要随身携带,所以多在上部钻个小圆孔,穿上丝带佩于腰间,谓之“印鼻”。后来渐渐发展成了印章的装饰。

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2)

印台

是印钮的台座,即钮头与印体的连接部。按形状不同,有平台、坛台、覆斗台和天然台等各式。在印台的沿边四周,有时还施以阴刻或浮雕图案纹饰,称之为“印边”。这些印边的雕饰多仿刻古代青铜器、玉器纹样,如夔纹、龙纹、凤纹、鸟纹、兽纹、雷纹、云纹、瓦纹、重环纹以及锦褥装饰等。

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3)

印体

又称“印身”。指图章印台以下的部分,是构成印材的主体。古印多以金、银、玉、铜为材料铸凿而成,注重实用和携带方便,所以印身都比较扁矮。寿山石章则多数将印体增高,以显示石材的天然美质。

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4)

石章的印体一般不施装饰,有时艺人也会在上面加刻薄意、浮雕或阴刻花纹、文字(俗称“脉花”),以掩饰石面的砂格、杂质,别饶情趣。

印面

是印章的底部平面,供篆刻铃盖使用。按印面的形状不同,分为四方章、长方章、日字章、扁形章、椭圆章、圆形章以及自然章等各种印式。

印章的三个特点(细说印章形)(5)

四方章:简称“方章”平整四方,走取常见的章形。单独一枚者,叫“单章”,两枚同样规格、纹理配成对者,叫“对章”。对章一般都是由整块石材锯切而成,较“单章”更为珍贵难觅。

长方章:是指略呈长方形的印式,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在1:2之内。

日字章:古称“半通”,即方章的一半。指印面长度与宽度比例呈2:1的章形。因如同两个方形连体成“日”字状而得名。

凡印面宽度在3厘米以上者,为大型章;3厘米以下至1.5厘米以上者,为中型章;1.5厘米以下者为小型章。

石章的高度,以印面宽度的3-4倍为最理想,俗称“入格”。旧藏石章或因印面历经多次篆刻磨损而高度变矮。也有是在製印时受到石材的限制,或仿古代印形式製成“仿汉章”,皆视原料之形、质、色而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