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心语散文(又是一年开学季)

开学心语散文(又是一年开学季)(1)

又是一年开学季

文/刘强

开学心语散文(又是一年开学季)(2)

“处暑后,白露前,背起书包进校园”。当鼓噪一夏的蝉鸣声消失,四野的金黄装点着初秋,收获的九月便如期而至了。于是乎,父母送儿女,爷爷婆婆送孙子孙女上学读书,便成为了城市乡村一道靚丽风景。

然而,今年开学期间,因伏旱高温,久居不下,县教科局一纸通知,入学报到时间延至9月3日,打破了固定的秋季开学模式,这都是秋老虎律虐所带来的结果。

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当此时,便会让我想起很多往事,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正值“文革”特殊时期,当父亲牵着我的手懵懂地走进校园时,什么感觉都新鲜,一间间教室,一张张桌掎,一幅幅善良的面孔,一个个陌生而亲切的小伙伴!父亲说,穿牛鼻眼,跨牛圈门了,要服老师管教,不能再野了,不然老师的竹扳子会不认人的。当时我不以为然,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才真正理解了“穿鼻眼”“跨牛圈门”的含义,让我想起了家中那头穿了鼻眼,被关在牛圈里发呆的小黄牛……

村小学是我们刘姓宗祠改建的,木排立穿斗房,门面是木扳壁,柱头很粗,要两人合抱,很是壮观。不过竹扳夹的壁子,稀泥巴敷的墙,墙体通光透风,冬冷夏热,煞是让我们苦度了几年。更为有趣的是,读了5年小学,就换了8个老师,几乎达到一期一换,让我们领教了8种教学风格,实属少见。

其时,我们上小学时,书包都是瘪瘪的,里面就两本书,语文和算术,几本作业本,外加用麻绳串起的高梁捧,用来学数数的;不象现在的小孩,先上幼儿班小、中、大班,然后再报名读一年级,有各种识字和数数的模形,称之为学前教育;年级稍高一点,这种补习,那种补习,特长班培训,音体美全面发展。家长们生怕自已的孩子落后别人,挖空心思找好学校好老师,不惜花重金为子女的成长铺路搭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此时尽情彰显。

那时读书,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参加集体劳动,帮生产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包括扯青草送到田里做绿肥;勤工俭学,拣桐子卖给供销社,拣干螺丝卖给鸭儿棚棚喂鸭子,有时还要配合大队和生产队参加一些政治活动,诸如参加批斗“地富反坏”活动时呼口号等。

记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头广播。老师给每个生产队的学生分配了任务,每天早上在全队最高的山包上进行广播宣传,我们用报纸叠成广播筒,点燃一堆稻草照明,拿广播筒的同学,根据后面同学从报纸上传递的内容,站在高处一字一句使劲的吼;“肉喇叭”的声音,在清晨乡村静寂的旷野回响,真不比现在的高音喇叭差多少。不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至少每周都得开展一次宣传,无外乎都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类的宣传内容,间或以“阶级斗争为纲”“批林批孔”之类的政治口号,反正是照着报纸念。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想知晓外面的世界惟一的途经就是家家户户挂的“纸喇叭”广播和上面发下来的报纸。不得不说,还得感谢山头广播,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而且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让我受益终身。

虽然正值“十年动乱”后期,但对农村的影响和冲击不是很大,学校照常开门行课,所不同的是课外活动很少,除一周两节体育课,抱着蓝球“丢宝器”,两节音乐课学唱几首革命歌曲外。其余时间不是爬树拉猫,下河捉鱼,就是“拉派性”打群架,放学后,队与队之间的同学摔泥巴仗,有时还打得头破血流的,少不了挨父母一顿狠抽。

说实话,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中期的生活十分艰苦,肚子总是饥肠漉漉,时常唱“饿龙岗”,但精神状态却非常好,一大早起床,到坡上割回一背篼牛草回家,才吃早饭到学校读书,下午放学后回家不是牵牛放,就是拣拾狗粪充肥料,晚上在煤油灯下做完作业才吃夜饭睡觉,所有这些,都全凭自已自觉,很少让父母操心。与现在的孩子“一人读书几人陪读”的学习条件相比较,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可就是在这种学习条件下出来的同班同学中,在八十年代初,居然还有几人考入了国家重点大学,想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那个年代除周末外,节假日一般不放假,如果过节放假,也得上早课补起。天不亮就赶到学校,上两节课后才回家吃早饭。当时一般只有端午节和中秋节才能这样的额外开恩。不过,每年的夏收时节要放一周的农忙假,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帮助父母煮饭,割牛草,空闲时间便提着竹篓子去检拾田地里遗漏的麦粒和豌胡豆,以填补生活上的缺口。农忙一结束,除上交家庭作业外,还得交一篇“农忙假见闻”的记叙文,一点马虎不得,否则会挨教鞭打手扳,让你几天握笔写字都会痛。因为,父母放了话,不好好读书,可以随便打,所以老师便有持无恐,打你没商量。

寒来暑往,岁月的脚步匆匆,带走了太多过往。但每到9月开学季,我的思绪就会泛活开来,让人想起难以忘怀的诸多往事,细细咀嚼,总能感觉出一些说不明白的味儿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