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余二人指谁谁的)

作者:孙华天

余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余二人指谁谁的)(1)

【余二人】是谁?【甲申八月泪笔】是谁的批语? 笔者在《红楼梦真事隐》的探索中,已探知宁郡王弘晈,就是作品开卷交代的那个“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真正作者,曹雪芹则是帮他著书的第二作者。而“脂砚斋”恰是弘晈的隐身别号。

那么,批语中所说的“一脂”就是指弘晈了。“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其意就是愿世上再出一个弘晈、一个雪芹,这部书就会完美了。“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其意是说我二人都将死而无憾了。

最重要的是,靖藏<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把(一脂)放在(一芹)前边,写成“一脂一芹”,就更证明这个夹条的真实可靠性了,这恰恰是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合情合理的前后排序。

那么,这段批语到底是谁批的呢?我先前误把这段批语归给畸笏叟(弘昌)了,以为是畸笏叟(弘昌)在哭曹雪芹和弘晈呢。弘昌在甲申年已六十多岁了(老朽),几年后他也去世了,而且是唯一没被赐封“谥号”的贝勒爷。弘昌是弘晈的哥哥,他们都是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昌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化名为“畸笏叟”来对《石头记》进行点评。畸笏叟有很多条署年“壬午”的批语,加之这段批语似有畸笏叟哭曹雪芹和脂砚(弘晈)之意,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段批语是畸笏叟写的。

为什么会把写这段批语的人,误认为是畸笏叟呢?问题出在“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这一句上。从这句话上看,“一芹一脂”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才有“再出一脂一芹”之言。那么写这段批语的人,肯定不是“一脂和一芹”了。这就必然令人想到写批语的人是“畸笏叟”了。

但问题又出来了,批语中的“余”代表谁?“余二人”决不是“我与他二人”之意。这里的“余”当“我”讲,“余二人”就是我二人。二人当中有一个肯定是曹雪芹,那么“余”这个我是谁呢?谁能与雪芹“大快遂心于九泉”呢?看来只能是脂砚斋(弘晈)要与雪芹“大快遂心于九泉”。因此这个“余”只能代表脂砚,既然“余”代表脂砚,那么这段批语就不是畸笏叟批的。 如果把畸笏叟当批者,使其成为批语中的“余”,就很难确定“余二人”所指了。如果畸笏叟与脂砚“大快遂心于九泉”,将弃雪芹于不顾。而畸笏叟与雪芹“大快遂心于九泉”,又将弃脂砚于不顾。要“大快遂心于九泉”的人,是“一脂一芹”。

难道脂砚斋(弘晈)要急着去九泉与曹雪芹大快遂心吗?看来确实如此,脂砚斋就是写这段批语的人,他就是批语中的“余”。 为什么这么说呢?线索在“甲申八月”上。甲戌抄本上的“甲午八日”是笔误,而且这条批语是抄手从别的地方转抄过来的。由于所依批语字迹潦草难认,才出现笔误。从脂批纪年的时序性上看,“甲午八日”这一纪年,是哪不挨哪。“甲申”是乾隆二十九年,“甲午”则是乾隆三十九年,又远去十年。脂(弘晈)、畸(弘昌)早已去世,哪还会有什么脂、畸的批语了。虽然甲戌抄本上的“甲午八日”是笔误,但靖家所藏《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上,“甲申八月”的时间纪年,则是正确无误的。有俞平伯先生收藏的《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底片为证。

为什么说“甲申八月”纪年是正确无误的呢?就在于这个纪年的时间,恰与“一脂”(弘晈)的逝世时间极其吻合。弘晈不但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他还化名“脂砚斋”对自己的书进行点评。他恰恰逝世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由这一吻合性,再结合“余二人”的“余”,应是一脂(弘晈)的相互联系上看,使我心中一动,顿时醒悟,真相大白! 原来这段批语是脂砚斋(弘晈),在(甲申)八月十四日逝世的前几天,写下的绝笔!

弘晈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初,已感到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很快就要与九泉之下的曹雪芹见面了,便写下了【甲申八月泪笔】这段绝笔。其中表达出对曹雪芹之死的惋惜之情,这使自己深受打击,经常伤痛思念雪芹。又为自己能与曹雪芹相识,共同著书而感到庆幸,并渴望他们来生还能相聚共同著书,“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由此可见,批语中的这个“余”,只能是脂砚。

之前我把写这段批语的“余”当成畸笏叟(弘昌),看来是极其错误的。 其实,不但“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应该是脂砚斋(弘晈)写的,而且“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条批语,也是脂砚斋写的。

这个【甲申八月泪笔】的脂砚绝笔,是弘晈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逝世的前几天写下的。所以本人认为:《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上的“甲申八月”纪年,应是正确的。而甲戌抄本上的这段批语,决不是脂砚斋(弘晈)亲笔写上去的。因为弘晈下世之前的身体状态,肯定是非常虚弱了,哪里还能写出如此工整的蝇头小楷呢。所以本人认为甲戌抄本上的这段批语纪年,肯定是后来的抄手在过录这段批语时,出现了差错。

甲戌本上,不仅“甲午八日”中的“午”和“日”有笔误,而且将“癞”误成‘獭’字:将“奈不遇”误成‘余不遇’;将“是书有幸”误成‘是书何本’;将“每思”误成‘每意’。从这些笔误的字体结构上看,肯定是过录时所据批语的文字非常潦草难认造成的。而靖家《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上,只将“癞”字写成‘赖’;将“泉”写成‘原’了。(请对照相关图片)

“甲申八月泪笔”的落款纪年,恰与弘晈逝世的日期极其贴近吻合。弘晈逝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为什么是“泪笔”?正因为这个“甲申八月”纪年,极其贴近弘晈去世的年月,之后再没有著书下批的能力了。所以才会有“泪笔”,这个“泪笔”,其实就是绝笔。这是在我首先确定了弘晈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并且知道他的逝世日期后,才来重新认识并反证靖本夹条上“甲申八月”的纪年,应该是正确的。而甲戌抄本上“甲午八日”的纪年,传抄者有笔误。但两处批语上的“壬午除夕”是一致无误的,可成为曹雪芹逝期的参考证据。

再看甲戌抄本上这条批语,是分作三段的。“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单批在“满纸荒唐言”一诗之下。没有下言,其意不明确。“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这段眉批,也不与“谁解其中味”一诗相对应。到“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时,又另起一行,与前文脱节。可见,甲戌抄本上的这条批语,肯定存在误抄。这三段批语应是一个整体,是针对“谁解其中味”这首诗说的。但是,在甲戌本上,则将其肢解成三段了。 [另有甲戌抄本“壬午除夕”的影印可参看]

从批语的针对性和语境上看,“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残页上连成一体的批语,才是语义完整统一的。引发脂砚斋感慨的是“谁解其中味”这首标题诗,所以第一句批语是:此是第一首标题诗,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进而激发了脂砚斋对曹雪芹离世的悲痛思念之情: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赖(癞)头和尚何?怅怅!最后又归到了脂砚斋的心愿: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原(泉)矣。之后是落款纪年:甲申八月泪笔。

从语境决定语义上看,这段批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语义上也是完整统一合乎情理的,充分展现了脂砚斋在思想感情上有序递进的完整过程。由此可以判定,靖藏“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这个残页上连成一体的大段批语,是最接近原始形式的批语,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逐步接近真相,不在于击败别人,而在于时时反思自己。

2008-2-8

(于2011-5-2重整理)

(于2014-11-23再整理)

(补充:作者弘晈,也化名脂砚斋给自己的作品写批语。如果弘晈不是甲申八月十四去世,就对应不上“甲申八月泪笔”的时序。他就不是要与雪芹大快随心于九泉的脂砚。这种时序的对应性,可证弘晈=脂砚,更可证弘晈就是“余二人”的余。还可证“甲申八月泪笔”,是这条批语正确的纪年落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