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评价(梅兰芳与黛玉葬花)

京剧自清中叶形成以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红楼剧目, 究其原因是这部文学名著故事情不象其他三部那样火炽、热闹, 矛盾尖锐。直到绪年间, 在北京东城的“遥吟俯唱”票房始有红剧目被搬上京剧舞台, 由票友陈子芳、魏跃亭、韩五、韩六、贵俊卿、王雨田等排演了《黛玉葬花》和《摔玉》( 即宝玉初见黛玉的一段情节) 。陈子芳扮演的黛玉梳大头穿帔, 系一般传统戏中的小姐模样;韩六扮演的宝玉也是普通的小生扮相。每逢黛玉出场, 台下观众都笑, 觉得这不是理想的黛玉。

1915年8月, 梅兰芳排演了第一部”古装戏”《嫦娥奔月》,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剧中人的头饰、服装都参考了古画中仕女的造型, 别开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坚定了他下一步排演“红楼戏”的信念。经与友人商议, 决定先排演《黛玉葬花》。剧本由齐如山写出提纲, 李释勘编唱词, 再经罗瘿公等几位老友讨论、修改, 然后定稿。黛玉的扮相是精心设计的, 葬花时,穿玫瑰紫的软绸对襟小袄和白色长裙, 腰系软纱短围裙, 系丝带,两边挂玉。回房后加上一件绣着八个五彩团花的软绸素帔。头上正面梳三个髻, 上下叠成品字形, 旁边戴珠花或翠花, 发式清丽淡雅。姜妙香扮演宝玉, 头上是孩儿发加“垛子头”穿褶(音学)子, 外罩长坎肩, 姚玉芙饰紫鹃;诸如香饰袭人, 二人都按老戏里大丫鬟的扮相, 即梳大头, 穿裙袄加坎肩,系腰巾。李敬山饰茗烟, 按老戏中书童扮相。此前已有昆曲《葬花》, 剧本系根据小说27回“埋香冢黛玉泣残红”编写, 全剧只有三个人, “葬花”一场只是黛玉面对花冢感伤而已,剧情简单, 场子冷清。而梅兰芳的演出本另辟蹊径, 改用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为题材, 利用行至梨香院听曲, 反映黛玉伤感的心境。

京剧《黛玉葬花》共有6场戏, 写书童茗烟买来《西厢记》曲本,献与宝玉;宝玉看了爱不释手。林黛玉见春去花残, 触景生情, 自伤身世飘零, 荷锄持帚至大观园中扫集落花、筑成香冢。时宝玉正在花下读《西厢记》, 黛玉顺手翻阅, 渐渐入神。宝玉以书中词句相戏, 黛玉不悦, 宝玉自悔失言, 再三致歉。袭人奉贾母之命, 来唤宝玉。紫鹃亦来寻黛玉, 黛玉使紫鹃荷锄先归,自己漫步独行, 路经梨香院, 闻院中唱曲之声, 联想自己的身世, 感慨万千, 凄然离去。

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评价(梅兰芳与黛玉葬花)(1)

黛玉的“戏”在第3场和第6场。她出场时, 轻柔缓慢,凝视前方,眼神中带有几分哀怨。“引子”、“孤苦伶仃, 一腔心事向谁论? ”坐下之后, 她自报家门, 表明自己身世, 唤出紫鹃, 预备花帚、花锄、花囊去往花园。这里安排了两段唱, 第一段是“西皮导板”接“慢板”、“花谢花飞花满天,随风飘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 红消香断有谁怜! 取过花囊把残花来敛,携到花冢葬一番”。唱腔委婉、抒缓,表达出黛玉见景生情、惜花自叹的幽怨心境。来到花冢后葬花时,又唱一段“二六”, “取过了花锄仔细铲, 轻松的香土掘一番。回身取过花残片, 好将艳骨葬黄泉, 怪侬底事泪暗弹, 花残容易花开难。一净土把风流掩, 莫教飘泊似红颜, 质本洁来还洁返,强如污浊陷泥团。荷锄归去反把重门掩, 冷雨敲窗梦难全”。梅兰芳在演唱时, 加了一些身段,从载歌载舞的表演中, 流露出黛玉寄人篱下的苦闷心情。

戏的第6场是与宝玉在沁芳桥桃林下看《西厢》, 阵风将花片吹落在她的身上,他怀着护花使者的心情, 抖入沁芳闸, 而面对地上的花瓣正踌躇间,黛玉来到,将花瓣葬入花冢。然后拿过《西厢》翻阅, 宝玉玩笑地说: “我就是这个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个倾城倾国貌。”黛玉不悦, 宝玉连忙赔罪。这时袭人传老太太话让宝玉去东府探问老太爷的病。黛玉漫步独行, 走到梨香院听到有人吟唱《牡丹亭》, 便联系到自己的景况不免伤情。听罢昆曲, 黛玉坐在台口唱一段“反二黄”, 唱词是根据小说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红楼12支曲子里的第3 支“枉凝眉”牌子改编的。红楼12支曲子概括了书里面重要人物的一生, 唱词据原文改为: “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 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 他那里水中月镜昙花。想眼中哪能有多少泪儿,怎禁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然后伤心地哭了。紫鹃请黛玉回房吃药,黛玉以两句“摇极”结尾: “病恹恹泪涟涟闲愁难遣,奈何天伤怀日哭损芳年。”紫鹃搀扶回房,剧终。 当时还设计了一些舞台装置, 如第3 场为黛玉闺房, 出门葬花时便改为彩绘园林景片, 演员须在二幕外停留等待换景; 第6 场梨香院听曲时, 是在园林景片前摆上假山石,两边点缀些桃花、柳树。后来因换景麻烦及各戏园轮流演出运输困难, 索性去掉了。

1916年初, 《黛玉葬花》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演, 此乃梅兰芳第一次排演“红楼戏”, 观众趋之若鹜, 都想一睹京剧舞台上的林黛玉, 因而剧场座无虚席。鲁迅先生也前往看戏, 事后还写了一篇杂文, 不过借题发挥针砭时弊, 并非对艺术的真正评价。

1916年冬, 梅兰芳应许少卿之邀, 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此剧, 先后演了5场, 场场爆满,见观众对于改革后的古装扮相和“红楼戏”的欣赏热情。这次演毕回京后, 一家电影公司想将此戏拍成电影, 梅兰芳欣然同意, 就借友人冯动伟在东四九条的住宅为拍摄场地, 这里院子很大, 又有花木种植, 遂利用这天然的环境在白天拍摄, 电影是无声片, 自然不存在音响问题。此次梅兰芳为友谊上镜, 并未收取报酬, 故拍好之后, 公司也未在影院公演, 只做为资料保存。此后, 梅兰芳还排演了《千金一笑》和《俊袭人》,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如今我们徜徉在北京的园林名胜——大观园内, 仿佛依然感受到《红楼梦》中的人文环境;体味到红楼人物的生活情景。这里的一石、一水、一花、一木都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描述具体地、形象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给人提供了可浏览、可触摸、可体验的有利条件。这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创意和初衷, 以及人们对红学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求证。大观园艺术地再现了红梦文化,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戏楼自然就使人联想到红楼人物当年品茗观戏的情景, 如今这里每天都在接待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 假如能够再上演一出《黛玉葬花》, 是否气氛更浓郁, 更和谐而锦上添花。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4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