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逆袭成功例子(成功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

二十天逆袭成功例子(成功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1)

那么低起点的人,会面临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没有机会。未来能够得到什么机会,基本上是由过去的资历跟经验决定的,可是过去的成绩也不好看。

其次,没有好的教育资源。这种缺乏首先体现在上学的时候,导致你在学校的时候考到好的大学比较艰难。比如河北地区的小孩,比北京的小孩考名校难,农村的小孩,比城市的小孩考名校难。

再有就是,由于从小到大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得不到什么像样的其他的教育,所以从思维上到习惯上,到技能上都是落后的,所以毕业之后,你会发现过去学的根本就不够。但是未来要怎么做,没有人教你。

最后就是没有资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悲剧的循环。

一方面没有机会,没有资源,没有战略,导致现在生活很迷茫,很困顿。另一方面本身又被生活压力束缚太多,导致进一步的思考跟提升,都会受到限制。

怎么改变这种状态呢?

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可以说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初中同学不相信我能在高中考年级第一名,我的大学同学也不相信我能考北大的研究生,我的北大同学也不相信我们这样普通无名的大学生,可以拿到演说家的冠军。

所以在我的成长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段时间之内,经常会出现那种爆发式的猛烈进步,完成所谓的逆袭过程,也就是别人眼中的不相信跟奇迹!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奇迹我不想要,我不想考北大,我也没有想过去参加什么演讲比赛。

但是这里面有个东西很重要,一定要有,那个东西叫做积极竞争力。积极竞争力可以解决低起点普通人的困境,那个是我认为在逆袭当中,最重要跟最宝贵的东西。

什么是积极竞争力呢?

首先体现在特别擅长抓住机会上。

当我们看到一个机会的时候,理性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有问题的,但同时也是有好处、有收益的。

可是同样一个事,人跟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即便这两个人的能力相同,学历相同,际遇相同。

我们把人分为防御型的和进取型的,进取型的人看到这个机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厉害的人当中的一员,他觉得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防御型的人,不会有尝试新鲜事物的欲望,他会觉得跟自己无关。

特别有趣的就是,前两天我两个表妹在一起看电视,然后他们看到一个节目,其中一个妹妹就说:「姐,我也想去这个节目。」另外一个妹妹就说:「真好看。」其实这就是视角的不同。

另外进取型的人看到目标的时候,会把目光聚焦在命中的概率上,特别在意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防御型的人就比较谨慎,他会厌恶出错,希望可以保持一个安全的状态。

比如出去打猎的时候,恍惚看到一只小鹿,但是不确定,也有可能是风的声音,这时候你要不要开枪?

积极型的人会开枪,因为他想着可能会命中,但是防御型的人是不开枪的,他们觉得可能有失误存在。

更通俗的一个例子,在斗地主的时候,当你手里的牌算好也不算好的时候,你会不会抢地主? 可能进取型的人就会抢,防御型的人就不会。

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面临的机会比这个要复杂得多,积极型的跟防御型的人,都有他的好处跟坏处。

但是对于低起点的普通人来说,积极型的会更有优势一点,因为我们都非常的缺机会。

事实上我们是否能够抓住一个机会,其根本原因不止在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机会,还在于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否是可以解决的。

积极型的人会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他会行动,但是消极、防御型的人,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会放弃。

为了让自己更擅长抓住机会,而不是放弃,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穷尽方案法则。

什么是穷尽方案法则?

比如让你去报名《非诚勿扰》,请问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把这个方法一一的列举出来,首先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报名方式,看到有没有报名的邮箱;其次你可以去微博上找那些参加过的人,疯狂的私信他们;你还可以报名当现场的观众,然后在现场去找导演;还有你可以研究一下他们的选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哪找的,比如是从婚恋网上找的,你可以从它的入口下手。

到现在都会有人来问我,怎么去报名《演说家》这个节目,其实当初就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找选手的通知,然后坚持报名一直没有人理我,我就尝试各种办法一直等了半年才报名成功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刚刚提的,叫穷尽方案法则。

什么是穷尽方案法则?

比如让你去报名《非诚勿扰》,请问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把这个方法一一的列举出来,首先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报名方式,看到有没有报名的邮箱;其次你可以去微博上找那些参加过的人,疯狂的私信他们;你还可以报名当现场的观众,然后在现场去找导演;还有你可以研究一下他们的选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哪找的,比如是从婚恋网上找的,你可以从它的入口下手。

到现在都会有人来问我,怎么去报名《演说家》这个节目,其实当初就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找选手的通知,然后坚持报名一直没有人理我,我就尝试各种办法一直等了半年才报名成功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刚刚提的,叫穷尽方案法则。

比如当你手机丢了,你要想一想找回手机,有多少种可能的方案,而不是坐在那觉得一切都很难,一切都解决不了,然后大哭。

当你进入穷尽方案法则这个思路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很积极思考的模式当中,以后遇到问题都要先把问题列出来,在后面写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个不行再换一个,看看最终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如果总是很积极的去行动的话,也会带来一个后果,那个后果就是失败的风险更大,这个是必然的事情。

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消极的人必然是更安全的,因为他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可能失败的风险当中,他每次都选择不尝试,所以很少机会去失败。

相反的,积极者总是认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有的时候问题确实没有解决好,所以就失败了。可这时候,如果你一蹶不振的话,那么就没有下一步的行动了,也不可能成功。

那怎么消化这个失败?能不能接受这个失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什么是接受失败?不是说失败了不自杀,就是接受了。

接受失败,至少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对于失败的后果,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承受。

失败带来的后果,一般四个方面:首先是物质的,可能会赔钱;然后是精神的,可能失败之后自信受损,周围的人对自己有看法,所以精神压力很大;然后是人际的,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最后是机会的,因为失败之后,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

一般人面临挑战的时候,他只要想到「失败了别人怎么看我」,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他恐惧跟退却了。这种恐惧其实是夸张的,远远超过失败之后,实际后果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打针的时候,想想打针是不是很恐惧,很多人特别怕打针,他觉得打针太可怕了,但实际上打针是不会怎么样的,打针带来的后果你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如果要打破这种情绪的话,可以先把失败带来的后果一一列明,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机会的,为每一个后果最好也标注上对应的办法。

这样的好处,第一就是帮助你理清楚自己的恐惧。

比如你想一下没考上研究生,你可能都特别恐惧,不敢报名了。但其实没有考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顶多就是晚一年找工作,结果完全是可以承担的。

因为人生很长,80 岁现在都不算长寿,比别人晚一年开始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

我当时选择考研的时候,就是列了一下后果,觉得可以承担,然后就报名了。

这是列明后果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恐惧程度。

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以后,当你又一次面临可能失败的时候,你翻开以前的记录,你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承受那些东西的,你会好好的,也会更勇敢一些。

可是,也有一种情况是你列完了之后,发现自己接受不了。

提高失败承受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提出的另外一个法则,叫做允许失败法则。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是非常缺乏失败教育的,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能力。

这个词「失败能力」,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但失败确实是需要能力的,因为本质上,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允许失败的。

比如小孩没有考好,妈妈一般会怎么说?

妈妈会说:「没有关系,这次考不好没关系,下一次一定会考好的。」

但妈妈的意思其实是我不能接受你的失败,但是我可以暂时的忍受,一下子考好就行了。

事实上可能下次还是考的不行,或者有的妈妈会说:「我相信你,这次只是失误。」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你本来应该成功的,如果没失误的话。还是不允许失败的教育模式。

基本上我们对于成功、失败的认识,会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第二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

这么听,大家可能觉得很荒谬,怎么会有人这么要求自己,但更荒谬的其实是,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不会把这当成一个问题,他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如果不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请问:为什么第一次创业失败,就觉得痛苦的不行?为什么第一次追女生没有成功,就觉得想自杀了?

如果不是要求自己永远成功,请问为什么学习好的,你小测验考失败就接受不了?

实际上,背后真的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跟永远成功的。

但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当中,面临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要多。

所以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必须拿一种很长线的思维,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失败点,你得允许自己的人生起伏,知道自己现在只是处在一个下滑的点上,稳住就可以了。

忘了是哪个大人物说的:「人的一生当中需要做 20 多个决策,做对其中的 3 到 4 次,你的人生就很成功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说法是乔丹代言的耐克广告当中,有一句广告词是这么说的:「我有超过 9000 次投篮不中,输了将近 300 场比赛,还有 26 次错失了绝杀的机会,当你每次投篮不中的时候,你都想这是 9000 次当中的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失败更容易接受了。」

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法则,叫做允许失败法则,在同一个事情上,一般允许自己失败三次。

就连结婚,我们都要允许自己失败的,我们之前又没有结过婚,即便做了充分的调研,到自己身上,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即便第一次婚姻失败,其实也挺正常的。

另外还有一个法则,一定要介绍一下,叫做练习法则。

我们要把每一次做的事情,都当作是人生当中的一次练习,每件事情都是需要练习的。

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努力,优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完美存在的。

有了这种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反弹力会非常好。

触底不见得会有反弹,因为反弹力不是来自于你跌得多惨,落的多低,而是来源于分析跟消化失败的能力。

所以接受失败是第一步,下一步比这还重要,就是怎么分析这个失败。

就像乔丹,他失败了之后,肯定是回到球场上去找原因,继续练习才可以。

比如我也见过很多演讲不好的人,找不到自己演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一直失败,一直尝试,一直用那种打鸡血的方式在坚持,这样是不行的。

原因诊断是一个很厉害的技能,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消灭它,这个失败才是有效失败。

怎么去分析错误跟失败呢?我在面试的时候,特别喜欢问求职者一个问题。

不管求职者是一批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的,我就会问他:你对当时高考的成绩满意吗?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考的更好?或者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做,才能考得更好?

只要这一个问题,就可以让我知道这个人的思路清不清楚,反思的能力强不强,可成长性高不高。

然后我就很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很可惜。

因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甚至我们这辈子,系统去做一个事情的机会并不多。这么大的事,高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如果说高考不尽如人意的话,怎么能不分析一下,人生难道就这么往前走了吗?

可是那些号称高考失败之后要考研翻身的人,号称高考不如意学历低受歧视的人,并没有分析过自己身上失败的原因。

所以在我问的时候,大家首先都是一愣,然后思考一会他们会说「因为我当时不够努力」,或者说「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还有一次,有一个男生给我的答案是「因为我高三的时候谈恋爱了... 」

不能这样分析,也可能是时间太久远了,他们记不清,但如果在当下的话,正确的分析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叫做「不要上来就分析为什么,先分析是什么。」

什么叫做上来就分析为什么?

比如高考没有考好,因为没有好好复习。不好好复习当然是没有考好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一点错都没有,复习时间不够,不专心,方向不对,这些都可以叫做不好好复习。

可是这个原因分析出来没有用,因为我不好好复习没有考好,所以我应该好好复习。

但是怎么是好好复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没有给一个做法。换句话说,我们找到的失败原因,必须给我们一个指示,按照这个指示去做,就不再会失败了,这样分析才是有效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分析的原因都特别模糊,根本就不具备指导性。有效的失败分析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如果我这么做了,一定能避免失败吗?」

问自己「为什么」并不能避免失败,问「是什么」,能。

举个例子,比如我这次没有考好,为什么没有考好?因为马虎了。

不行的,因为马虎没有考好,所以下次要认真,就告诉自己要认真,你下次仍然避免不了马虎。

你应该怎么分析?你要分析这个失败是什么,这个失败是其中的五道题做错了,这五道题是因为忘了一个符号导致错误的,所以我告诉自己,下一次不能把这五个符号忘掉了,我一定能够避免再次在这五道题上失败,这就是「是什么」的魔力。

还有这次没考好,因为没有复习。「没有复习」太笼统了,我这次没有复习好,所以没考好,我下次一定要复习好。

那什么是复习好,就没有什么指导性,你不如把这个失败分析成「哪里没做对,是什么」。

「我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对,让我去研究一下怎么做,记住下次看到这道题,就一定会做,一定不失败。」这就是简单的「是什么」思维带来的好处。

然后你可以在「是什么」之后,再问「为什么」可以继续去推。

为什么最后一道大题做错了?是因为我没有见过这道题。

为什么没有见过?因为我选择练习册不对,那就需要换一本练习册。

换一本练习册如果可以让你避免诸如此类失败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你分析出来的对的原因。

总之,这句话记到脑子里面,肯定没错,叫做「有效的失败原因分析,必须给一个行动的脚本,按照这个行动脚本去做,一定可以避免失败。」

如果你分析完了之后,给自己的指示是模糊的,或者按照那么去做,并不能避免失败,那么你这个分析就是无效的。

再换一个案例,比如最近我们的学员群里面,有人在问“怎么办?我最近对接的一个客户不搭理我了。”

也就是说这次销售失败了,然后我们就问他:「为什么失败?」

他给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下一次要好好说话。」怎么说话就没有指导意义,所以他下一次还会犯错。

那应该怎么办?你要找出这个失败是什么,先不要问为什么。

这个失败是你跟客户说了一句什么,导致客户不再买你的东西了。把这句话找出来之后,告诉自己不应该这么说,应该换成什么话。

下一次你碰到同样的情况的时候,你就知道用一句对的话去回应,就可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失败。那么这次失败,就变成了一个有效失败。

接受失败的第三个方面,叫做能不能调整、克服,也就是说我能承受结果,找到了原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避免一错再错。

不能克服跟调整的话就等于是只积极,但是没有积极竞争力,因为始终在重复以前的路线,并没有什么进步。

那能不能调整跟改善自己的行为?

首先跟你分析的失败原因有关系,按照我们刚刚的分析方法,用「是什么」的思维去分析的话,你会发现给出的行动方案特别具体,你很容易就能调整。

如果相反的,你把失败的原因归到性格上、智力上、环境上,就比较难调整,因为这些都是长期的,跟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总让我的朋友生气,是因为我性格特别暴躁。那性格怎么调?很长期的一个过程。

但如果你归因具体:「我让他生气,是因为我总骂他是个笨蛋」,这个就很好改。

所以我们在归因的时候,要具体化、短暂化,能往内找原因,就不要往外找,这样接下来就可以调整行动了。

调整行动分为两个方向,如果失败是因为失误造成的,就要去主动制定一些行为流程和清单,我们在后面也会具体提到,这样可以让你避免失误。

如果失败是因为能力欠缺造成的,那就要做刻意练习,把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给提升上来,这个后面我们也会提到。

接下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大家都来报这个课程,可能大概率都觉得自己是很积极的,不积极的话,我怎么会主动来学习?

我再问大家:“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或者说你本身就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你会在一个人多的场合选择怎么做?”

第一种选择,我觉得少说少错,那我就干脆不说话。

第二种选择就是我觉得应该多说,练习一下,知道自己哪说的不好才能改。

选择少说少错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积极,更积极的做法

应该是把这次当做是练习的机会,所以要说话,勇敢的说,说出去效果不好,才知道不能这么说,才知道应该怎么说。

这样还不算积极,更积极的做法是,在之前就研究了一遍怎么说话的方法,然后把这次当做是一个实验。

比这还积极的做法是,当遭遇到否定的时候,你说了,说的特别差劲,别人说「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说话不行。」

你不会认为自己不行,你会觉得是现在不行:「我回去再调整一个方法,下一次出来吃饭的时候,我一定可以行。」

积极者相信自己以后可以努力变得更好。拥有这种积极学习心态的人特别的幸福,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可控感。

大家把这个词记住:「可控感」。可控感就是认为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不要懒惰去行动,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不要害怕然后去学习等等,他也可以调整自己去适应各种环境,这个点特别重要,它影响一个人的信心,是幸福感三要素之一,

积极者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可以让自己学习,学习一切自己目前需要但是还没有的东西,

怎么样拥有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首先要去积累一点习得的经验。

很多人在学习上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过什么东西,更没有拿学会的这些东西,去解决过什么问题,更没有因为学习而成功过,所以他体会不到。

这方面有些人就比较幸运,比如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年级比较后的排名冲刺到了年级前十几名。

这样的话,我就拥有了一个习得的经验,我知道熟悉学习的过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改变跟提升,这种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学习跟改变的。

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哪怕落后,哪怕失败,不要紧,因为我可以学习,我可以变化。

其次就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术跟方法,会让你对改变自己更有信心。

以上就是我们帮大家拆解了一下积极竞争力。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第二就是懂得消化失败。第三,认为自己是可以学习跟变化的。

这三个方面可以让你走上成功的闭环。为什么这么说?

能发现更多的机会,并且去尝试,行动本身可以帮你累积很多成功的经验,它会让你成功的概率更高。

还有就是认为自己能够学习跟改变,所以总觉得有希望,会掌握很多的方法跟规律,也会增强成功的概率。

总之这三个,从抓住机会,到消化失败再行动,到学习跟积累经验形成一个闭环,我把它称作为成功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循环行动系统,它会让你一直行动,而且行动的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有经验,直到你遇到成功。

我们这套课程当中提了很多次成功,我也知道很多人都排斥这个词。可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排斥,我们这套课对待成功的态度,跟对待失败的态度是一样的,一样的理性跟坦然。

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成功,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人,或者说失败的人,但是有成功的事,失败的事,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获得成功,就是最好、最彻底的自我实现。

但是怎么追求成功呢?靠天分、靠勤奋、靠机遇,都靠不住,最可靠的是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带来的成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早晚而已,所以这节课如果你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成功的三角形就可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