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

《寄生虫》成了奥斯卡最大赢家之后,关于它的一些幕后故事和舆论占据了大部分流媒体平台,人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和这部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的韩国电影相识,并愿意从它那里发现一些与当下——尤其是与本届奥斯卡电影节众多优秀作品不同的地方,换句话说,是什么,让《寄生虫》脱颖而出,夺得了奥斯卡的四项大奖,又是什么,让它能够战胜《好莱坞往事》、《爱尔兰人》、《小丑》等一众本土优秀作品,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了本届奥斯卡最受关注的作品呢?

抛开意识形态和电影节主观因素的干扰,我们单独看《寄生虫》,它无疑是一部很有「匠气」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不会只在一个地方发光发亮。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

我在电影节那一篇稿子里也提到,奉俊昊的这部《寄生虫》,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前,就已经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这样的荣誉实在够大,因为这是韩国电影首次荣获金棕榈奖,意味着韩国电影开始有机会迈向国际,扩散影响力,同时,它也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片。

这两个首次,无疑就证明了这部片子独具一格的魅力和深厚的实力,未来电影格局也可能因此而产生微妙的改动。当然,这都是后话。

那么就《寄生虫》本身而言,它究竟好在哪些地方呢?

我们一点点来剖析这部片子。

贫富差异

贫富差距是电影里着重展现的一个点,它象征了一种社会矛盾,同时也是个体矛盾,这种矛盾由两个家庭组成。

一个,是我们的主角群体,贫穷的一家四口,有爸爸基泽,妈妈忠淑,儿子基宇,女儿基婷。他们居住在地下室里,房子终年不见光,蟑螂遍地,肮脏杂乱,且无序。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2)

另一个,则是他们后来所寄居的富裕家庭,也由四个人组成,朴先生,妻子莲桥,女儿多惠和儿子多颂,他们住在由建筑名家建造的宽敞的大房子里,由庭院、起居室、厨房、卧室、地下酒窖等组成,结构复杂,且井井有序。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3)

一个是有序的,一个无序的,正好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有什么用呢?只有在电影故事进程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它产生作用。

为了谋生,贫穷一家需要依靠外在的劳动需求来满足家里人生存的需求,起初,他们一家都在帮披萨店折包装盒子,但后来因为折的太过粗糙而被弃用,再次陷入窘迫之中。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4)

后来儿子基宇的同学敏赫找到基宇,想请他帮一个忙,什么忙呢?

原来敏赫喜欢一个名字叫做多惠的女孩,多惠的妈妈想要请他帮忙给多惠补习,但是因为临时需要出国,无法实现诺言,敏赫就来找到基宇,想让基宇来帮自己这个忙。

他不担心多惠会对基宇产生好感吗?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基宇也有这种顾虑,但这时候敏赫说了什么,他说:“如果是你,我就放心了”。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5)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就这个问题继续聊下去,但如果留意一点的话,这样的对话,在电影里,处处可见。它表现了一种人与人认知上的差异矛盾。

这点之后再说。

后来,借着敏赫的“提携”,基宇成功“上位”,虽然只是重考生,但却冒充大学生来到了多惠家,并成为了她的家教,成功的扎根在了富裕的朴家。

这种「扎根」,即是本片片名中《寄生虫》里的「寄生」,虽然从基宇这个寄生角色上看不太出来,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寄生虫」涌进朴家的时候,你就能看出贫富家庭之间的攀附关系了。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6)

贫和富的矛盾,大部分是物质上的差异,但往往还具有很多派生含义,比如精神和思想的差异,以及他们所处环境位置的差异。

比如,电影里,贫穷一家住的是地下室,街道清洁和瓢泼大雨,都会让这个脆弱的家庭瞬间崩溃。

但同样的场景里,富裕家庭却可以凭借房子的安保以及海拔的高位优势,来躲避暴风雨和骚扰,从而成为灾难的幸存者。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7)

所以,为了能够活下来,或者说更好的生存,贫穷家庭需要一种「寄生关系」来保证他们的生存需求,尤其对于像是基宇这样一家人都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而言,寻找一个富裕家庭来达到「攀附」的目的,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了。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住在地下室的一家人,想要摆脱杂乱的生活秩序,就必须生活在有序的环境里,但是因为环境的封闭性,他们无法获得更好的选择来改变生活,于是就只有「寄生」在已知的环境里,才能达到目的。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8)

因为个人的上升渠道被限制,所以无法实现阶级跨越,这也就促使了《寄生虫》里「寄生」关系的形成,电影也在无时无刻隐射这种差异,除了我在前面提到的海拔差异和环境差异外,教育水平和身份差异也影响着两个家庭。

认知差异

回到前面的一个问题,当基宇的朋友敏赫被问起为什么要找基宇来当这个家庭教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如果是你,我就放心了”。

这句话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我们在电影的其他部分寻找答案。

当基宇作为被敏赫推荐的家庭教师来到朴家的时候,他的个人标签即是以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朴先生的妻子莲桥对他的态度不冷不热,直到她观摩了基宇的第一堂课,才放下心来。

虽然作为一个重考生,他的学历不值一提,但作为一个在考试上身经百战的角色而言,揣摩试题和心理,的确是他所擅长的。就凭这一点,他完美的骗过了单纯的朴夫人,并跟着这种节奏,一步一步把自己家人一个个的“引荐”到朴家。

节奏很重要,就像他对多惠说的那样:你从一开始就乱了阵脚,只要乱了节奏就完蛋了。”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9)

女儿基婷的「寄生」,是伪装的第二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女儿的「寄生」如果成功,就证明了他们一家所遵循的节奏是对的,只要节奏有效,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会露馅。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0)

基宇与基婷在朴家门外的节奏复习,尤其有趣,它就像是基宇部分的「重奏」。

在这里,基宇的引荐,让基婷的杰西卡人设得以立体化,并与前者相联系。

两段互有区别的伪装,共同组成了最初的「寄生」关系。

也意味着基婷成功利用了基宇这块跳板,实现了PRETEND(假装)的重现,这一点电影里在基宇给多惠讲课的时候有过影射。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1)

伪装和假扮不会停止,所以「寄生虫」的「寄生」之路也不会停滞,前面我们提到了贫穷家庭要想实现阶级跨越,就必须有「攀附」关系,为了让自己的父母也摆脱地下室,基婷和基宇继续实行他们早就已经准备好的计划,来让这种寄生关系走向完满。

后来,无论是父亲基泽替代了司机,还是母亲忠淑替代了女管家,都证明了他们所遵循的节奏是正确的,只要遵循节奏,事情就永远不会出错。

但我的疑问是,他们真的能打破这种阶级之间的差异,实现完美的「寄生关系」吗?

事实上,我觉得不太可能,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芥蒂,而这种芥蒂,在思想层面也存在。

在基婷实行下一步计划的时候,她故意将自己的内衣丢在司机的车上,引起了朴先生的怀疑,从而导致司机被辞,但他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责备司机的这种行为,而且谴责他破坏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规则。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2)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3)

在他的认知里,前座是司机的,是仆人,而后座则是主人的,是雇佣者的。这种界线不允许被抹掉,一旦抹掉环境就会失序,沦为肮脏杂乱的地方。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也讲过,有序是朴家的富裕内核,它就像是同心圆里的圆心,无数个同心圆都围绕着这个圆心,只有保证圆心的核心地位,才能让这个有序的圆始终转动下去,否则,一切都会失序。

这同时也是《寄生虫》这个「寄生寓言」里最关键的一个点。

贫穷和富裕是阶级性的,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同样也是阶级性的,这种层级关系不能被打破,一旦打破,世界就是无法想象的。

说简单点,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层级建筑,一层一层堆砌起来的,每一层都被赋予了某种职责和任务,不可僭越,也不容否定,如果想要融入这个建筑,你就必须遵守它的规则,按规则做事。

基宇一家就是利用了朴家对于「规则」的认同,而达到了目的,但是虽然他们「寄生」在了朴家,但说实话,他们永远成为了不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因为从始至终,他们所担任的,也不过是这个家里的服务性角色,主人和仆人,中间永远有一道隔阂,看不见,摸不着,也破不掉。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4)

还有味道。

味道永远是他们除不掉的标签,这种标签可能是电影有意放置,也有可能确实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同于朴家的贫穷的味道,但电影确实让这种矛盾外化了,把贫穷家庭的标签与味道相结合,从而造就了一种奇特的场景。

同时,这也是影片追求形式感的一种方式,就像前面用地下室和别墅,汽车前座与后座,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对比来外化贫富之间的矛盾一样,对于味道的解读,同样也是服务于「贫富差异」这个母题的,同样,它也符合有序世界对于社会规则的认同。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5)

基宇一家想融入朴家,但朴家则想着如何去和他们保持距离,这种认知上差异一直影响着两家人。

开头里敏赫让基宇代替自己当家教,也不是因为信任他,而是因为他将基宇视为一个被雇佣者,他所做的,在他的认知里,是拯救了这个贫穷的家庭,他从未将基宇视为一个同等层级的朋友来看待,就像朴先生看待他的司机一样,是带有偏见的。

上下层级决定了敏赫的认知,一般人为了不破坏这种规则和有序性,也不敢“以下犯上”,这就使得前者的目的达到了。

但假如这种秩序被打破了,当基宇一家发现了隐藏在这个别墅历史里深层的秘密时,世界的失序就在所难免了。

真相

原管家的故事无疑是后半段剧情里最精彩的一部分,它仿佛是一个黑洞,把本来「寄生」在朴家的「寄生虫」重新拉回到了地狱里。

这种主题上的「变奏」影响了基宇一家的全盘计划,同时也将电影推向了情绪的极端,暴力和杀戮出现,有序的生活被无序的内幕所支配,一切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6)

他们以前的住所被大水淹没,无法居住,不也证明了他们处在被有序和无序夹在中间的尴尬困境吗?无奈的基婷蹲坐在马桶上,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毫无办法。

如今,他们除了「寄生」,无路可走,而被发现真相的原管家夫妻的故事,势必要永远的埋在地下密室里,为了生存,他们想要寻求和解。只有除掉失序的细节,才能保证有序的节奏。

但是世界已经失序了,再怎么挽救也无济于事,他们打开了地下室的大门,迎来的不是和解,而是屠杀。

在地下室呆了数年的男人,疯狂的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他找到了,基婷死了,母亲受伤,但还是反杀了男人。

朴先生看到自己儿子昏了过去,只顾自己的儿子,嘶吼着向基婷父亲基泽要车钥匙,车钥匙被压在了地下室男人的身子下面,他捏着鼻子,推开了男人,拿到了钥匙。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7)

这样的举动,让基泽幡然醒悟,捡起一把水果刀,冲到朴先生面前,朝他肩上刺了一刀,至此,这场烧烤屠杀盛宴才悄然落幕。

朴先生的行为,让基泽知道,他永远不会成为这个家的一员,存在于富人眼中的歧视和偏见,一直都存在,他拿起了刀,可以说是拿起了尊严,也是拿起了主动权。

后来,为了逃避规则,他躲进了别墅的地下室里,成为了这栋别墅第二代「寄生虫」,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利用电灯泡发出求救信号,希望看到的家人能注意到他的存在,这场寓言故事到此,正式落幕。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8)

很难说清楚《寄生虫》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虽然他有很强烈的形式感,但是内核上,它又承载了很多地域化的元素在里面,比如原管家的特殊身份,贫富家庭的现实隐喻,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讽刺等等。

它是一部完成很规整的影片,所以在开头我形容它时用了「匠气」这个词,它完美的呈现了一部类型片该有的样子,并拥有极高的完成度,这一点我很佩服。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思想性不足。

思想的外延在于故事的开放性,如果像《寄生虫》一样,拥有条条框框,故事就会被局限在条框之内,但如果破除了这种限制,用更现实化的风格来讲故事,那么影片的解读也是开放的,留白也会增多,影片价值自然也会提高。

寄生虫终其一生必须藏在黑暗之中(原来寄生虫的寓言)(19)

但类型片就没有价值了吗?并不是。

类型片适合在已知的思想领域强化其作用,《寄生虫》就是个例子,他背后所影射的,是这个韩国社会,它是已知的现实意象,无论是形式感还是节奏性,都是有迹可循,且完整统一的;但缺乏形式感的影片优势则在于它可以展望未来,或者赋予当下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可能是错的或者有瑕疵的,但它也表达了一种可能性,以供我们思考。

所以《寄生虫》得奖,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时代)保守的表现,它代表了一种趋势——现实和影像匹配、对比的趋势,相比于传统的先锋影片,我们更喜欢,也更在意,可能就是这种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寓言电影。

它讲了一个故事,不长不短,不真不假,但总会有一个或多个地方,触动我们的记忆。而且说起来,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在韩国电影界多的数不胜数,让这样一部作品登上世界舞台,也给电影界带来希望之光。

对此,你怎么看呢?期待你的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