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π表示,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是物理学和数学中普遍出现的常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π=3.14基本可以完成计算,就算是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在精密计算时,也只需要小数点后几百个位,那为什么科学家会如此执着地继续计算圆周率呢?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1)

产于公元前1600到1900年之间的一块古巴比伦石匾上记载着圆周率=3.125,几乎同一时期古埃及文物上记载圆周率约等于3.1605,公元前800到600年古印度书籍中现实圆周率约等于3.139,汉朝时期张衡得出圆周率约等于3.162,公元263年刘徽计算圆周率约等于3.1416,公元480年,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约等于3.1415927。

到了1948年圆周率已经被计算到了808为小数值,之后的计算机时代,人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圆周率进行计算。到了2019年,圆周率已经被算到了314.4万亿位。是什么原因,让科学家如此执着呢?网友得知原因后感叹:高瞻远瞩,谋划甚远。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2)

圆周率已被算到31.4万亿位,科学家为何如此执着

还记得你第一次接触圆周率时的感觉吗?为什么小小的π可以用来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古代人是如何发现这个秘密的?以后会不会被推翻?它里面是否暗藏着宇宙的秘密?科学家可比我们普通人考虑得深远,所以才让不少科学家在可能会没有任何收入和回报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探索和计算。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3)

  • 原因一,圆周率的魅力以及个人兴趣。

世界上有很多解不开的谜团,越是解不开,就越让科学家为此着迷。别说是科学家了,就连笔者也深深地被圆周率吸引,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什么这么神奇?一点规律都没有,却能完成不少计算?而科学家之所以会成为科学家,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浓厚的兴趣爱好。所以笔者觉得圆周率的魅力以及个人兴趣是他们执着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4)

  • 原因二,圆周率中可能藏着宇宙的秘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现象看上去紧密相连但是却可能没有必然联系,而有些现象看上去毫无关系,却可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宇宙就像是圆周率一样让我们看得见但是摸不着头,两者之间或许会有所关联,或许在科学家计算圆周率的的路上就可以加快探索宇宙的秘密。比如宇宙中我们发现的多数星体为什么是接近圆球形状的,而圆周率恰和圆息息相关。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5)

  • 原因三,科学家就是在不断发现、辩证和推翻的过程

神奇的大自然哺育了我们,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繁衍的场所,同时大自然中也有无数让我们很难解释的情况。比如在很久以前,达尔文还未提出人类进化论,地球人觉得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女娲造人等传说让不少人信以为真。后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圆周率也是如此,或许在几千年之后,圆周率的定义也会被推翻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6)

圆周率有什么作用?

圆周率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上计算圆、圆柱等几何形状的周长和面积,在物理学、土木工程学、医药学等领域,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英国作家一本名为《金字塔》的书籍中指出,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就与圆周率有关。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在当时埃及人民的智慧已经领先于世界,而圆周率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7)

圆周率最长出现在中学生数学课程中,善于用于圆周率不一定能学好数学,但是不善于运用圆周率一定学不好数学。而数学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很高,是个十分拉分的学科,那中学生该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

方法一,勤思考,学会举一反三。数学这门学科学习是非常讲究方法的,只顾着埋头做题背原理和公式可不行。要多动脑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比如一道题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题方法,你要善于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根据一个公式,就联想到其他公式。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8)

方法二,不懂就问,和老师多沟通。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要开窍了,后面就好学了。如果在学习期间遇到困难,一定要勇敢地找老师解答,多问几次之后思路打开了,成绩自然就提升了。但是有些学生却害怕被同学老师嘲笑,不懂装懂只会成绩下降。

方法三,制作错题库,定期复习。不仅仅是数学科目,其他科目也可以制作错题库。把自己经常做错或者记忆不深刻的题目记在本上,定期复习,然后删掉已经融会贯通的习题,留下仍然不熟练的下次继续复习。

为什么圆周率这么难算(圆周率已被计算到31.4万亿位)(9)

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关于圆周率的数值,你觉得科学家为何如此执着?

在这里,你能看到积极向上、有观点、有逻辑的内容,关注我,我们下期再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