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意象整理(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说描写方法中的衬托。

前面我们说过,在衬托手法中,有一方是被衬托的主体,另一方是陪衬

然而能够表示衬托的两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下面我来介绍几种高考中常见的衬托。

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所以“以乐写哀”很明显就是反衬了。

2005年高考全国卷考了一首《春行即兴》,写到: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乍看起来,这首诗出现的意象都挺美好,比如:萋萋青草、涧水、芳树、鸟,这整个就构成了一幅春景图。然而这样一番乐景,却没有让诗人开心起来,因为诗中写花是自行凋落,而鸟鸣是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中,所以诗人的伤春、凄凉之情也就由此流露了出来。这首诗就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典型代表。

除了“以乐衬哀”,还有“以声衬静”,这也是反衬的一种。如王维的《鹿柴(zhài)》,其中有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荡的山中看不到人影,应该是很寂静的环境,但是王维后面却写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不见其人而闻其声。王维是用声来反衬寂静的山,艺术效果更上一层。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个跟绘画有关的衬托。在画画的时候,只需要一明一暗两个色块,就能够形成立体的效果,而在诗歌中,明与暗也可以相互衬托。

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其中写到“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半满的春水,一城缤纷竞放的春花,这样的色彩感觉是非常明艳的,而后一句,色彩马上转暗,说城内人家皆在雨影中,苏轼这么一写,就让诗句呈现给我们的画面更加深邃、立体,艺术感也更强了。

除了明暗,还有一种衬托经常出现,那就是“动静相衬”。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是静景描写,而山泉清冽,淙(cóng)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就是动景的描写了,这一动一静之间,就构成了一幅幽暗宁静的自然画面

看过了这么多种类的衬托,相信你已经心中有数了。现在我们来看一道高考题。

2011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考了一首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后面有一问。问的是“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分值是4分。

第一句是“桃李笑”,第二句是“只生愁”,说明首联中是有乐景和哀情的。作者后面写到了“满眼蓬蒿共一丘”,看起来情感是哀愁的。我们就可以判断,首联的特点一定就是以乐景衬哀情了。

到这里,诗歌描写方法中衬托手法的进一步分析就讲解完了,下面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

诗人往往会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描写声响也可以衬托环境的寂静,衬托手法中也有用明暗来相互衬托的时候,最后我们提到了动与静的衬托。

怎么样你都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初中语文古诗意象整理(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古诗词常考抒情手法,不要错过!

中考古诗词常考动静手法,不要错过!

中考古诗词常丢分?正确认识诗歌描写手法是关键

中考语文常考诗歌意象总汇,必须要收藏

学会赋比兴,中考语文轻松得高分

「必收藏」初中语文知识拓展,诗歌中的怀古讽今(1)

「必收藏」初中语文知识拓展,诗歌中的怀古讽今(2)

中考语文热门知识点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1)

中考语文热门知识点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2)

中考语文热门知识点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3)

中考语文热门知识点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4)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细节描写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虚实结合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贬官谪居之恨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忧国忧民之感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伤离思别之情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爱恨情长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白描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赋、比、兴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对比和衬托(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