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阿里巴巴高管灌醉女下属并对其实施性侵的事件。

事件发生于14天前,但直到3天前,一篇长达11页的控诉,由当事人本人自述事件详细全过程的文章在网络上疯转,舆论才真正被引爆,阿里巴巴高层才正式出面回应。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2)

我们不敢想象,一名受到侵犯的女性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之下,多次维权无望,只能用在食堂发传单、在网络上自述被侵害细节的方式,去揭发施害者的罪行。

更不敢想象,在舆论发酵之后,涉事济南华联超市员工张某在采访中,堂而皇之地回答:“就是在酒桌上正常喝酒,中间肯定有接触的过程,有搂抱的过程。”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3)

正常喝酒?肯定有搂抱?

在阿里巴巴内部通报的调查组处理决定中,我们也能看到:“鉴于曲一承认存在和同事在酒醉状态下有过度亲密举动,严重违反公司规定,予以辞退。”

当接触和搂抱成为一种“正常喝酒”的酒局文化,当醉酒和乱性成为一套严丝合缝的犯罪托词,我们感到“震惊、气愤、羞愧”

这不仅仅是在模糊性侵犯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更是在暗示一切侵犯都是在合理范围内发生的,“这是受害者自己应该注意的问题”。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4)

酒后乱性,是假的

性侵犯的事实能够归因于酒精的作用吗?不能。

酒后乱性的说法并不新鲜,多项研究和调查显示,酗酒是性侵犯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在一个被认定为酗酒或者高危饮酒者的工作单位中,男性喝得越多,同一部门工作的女性同事遭受性骚扰的可能性就越大。”(Samuel B Bacharach,2007)

但需要注意的是,喝酒和性侵犯经常同时发生,并不能证明酒精会导致性侵犯。

这种因果方向很有可能恰恰相反,即施害者可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实施性侵犯之前喝酒,为自己的行为提前找好借口。

犯罪学教授Aaron Chalfin在2019年发表了一项关于饮酒和犯罪之间联系的研究,研究发现,有动机的罪犯会提前寻找目标,而不是“喝得太多就失去了控制”。

醉酒导致的“失控”,往往发生在施害者决定喝酒之前。

根据这项研究,再来看看施害者们常见的说辞“如果不喝酒,我永远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酒精让我们失去了意识,这是偶然发生的”,就显得多么可笑。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5)

图/ 前几日#全季酒店男子夜半赤身闯入顾客房间#,事后该男子的家属也将其行为归咎于醉酒。

所以,施害者常常用酒精作为性侵犯的借口,而受害者常常因为喝酒而感到内疚,当酒后乱性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识”,性侵犯行为的严重性也被相应弱化。

并且,这种弱化更进一步地影响了性侵犯行为的发生。

社会心理学博士Antonia Abbey专门研究了熟人之间的性侵犯行为,她对酒精和性侵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既存信念和情境因素的结合导致了熟人性侵犯。

也就是说,施害者对于“酒精和性”的已知看法,是实施性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已知看法包括:酒精是用来促进性行为的东西、在喝酒的氛围下强迫性接触是正常的、喝酒过程中包括醉酒的攻击性是男性性魅力的体现。

这些看法背后关乎的“权力和暴力”,才是性侵犯行为不可模糊掉的部分。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6)

酒局之上的权力游戏

社会对“酒精和性”的这些已知看法,正是这两天被大家广泛议论的“酒局文化”。

台湾学者黄淑玲曾经研究过台湾的“喝花酒文化”(没错,就是你理解的“喝花酒”),她认为,这项社会制度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默许的性别支配关系。

酒局之上处于支配位置的人,不仅仅被看作是有“男子气概”的表现,而且被视为是成功男性享有的特权和地位的象征。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7)

这不仅仅可以用来理解“喝花酒文化”,同样可以用来理解职场中的“酒局文化”。

酒局不是喝酒,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展现。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带一位女性职员参与酒局,并声称“给你们送来一个美女”。女性因为其“性”的价值,被当成了一种达成商业目标的工具和筹码。

而作为一个工具和筹码,就意味着你可以被随意地“使用”。

你必须接受毫无分寸地灌酒,喝得越狼狈,看的人越高兴。

你必须充当一系列黄色笑话的听众,如果不附和,就被认为“不够识大体”“不给面子”“脸皮太薄”。

在此之后,可能还有未经同意的性接触,甚至是强迫性性行为。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8)

习以为常的酒局文化中,没有人意识到,“每一杯酒,都是在社会对待女性的权力态度之中喝下的”。

更可怕的是,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甚至在非常露骨地“教育”女性,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工具价值。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9)

长得美、能喝酒,就可以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前途无量。

而不能喝酒的,无法“发挥其价值的”,干脆就不要了。

这些台词默许了对女性的物化,默许了支配的权力关系,更默许了社会对“性和性别”的普遍态度。

这种普遍态度是性侵犯的遮羞布,也是性侵犯发生不可忽视的背景。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0)

我们要抵抗的,不单单只有酒局文化

所以,杜绝掉丑陋的酒局文化就可以了吗?

#丑陋的酒局文化#上热搜之前,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热搜#破冰文化#,说的是在公司的团建活动中,设计一些有性骚扰和性暗示的互动游戏。

#酒局文化#、#破冰文化#,都只是社会对待“性和性别”的普遍态度的一个切面而已。

我们要抵抗的,远不止于此。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1)

20世纪70年代,“强奸文化”(Rape Culture)的社会学理论逐渐发展,这种理论认为,由于社会对待强奸的普遍态度,而使得强奸“普遍化”和“正常化”。

具体来说,它表现为:

  • 责备受害者,轻视性侵犯者;

  • 将“男子气概”定义为主导地位和性侵犯,将“女性”定义为顺从和性被动;

  • 假设只有滥交的女性才会被强奸,假设男性不会被强奸或者只有“软弱”的男性才会被强奸;

  • 教女性如何避免被强奸,而不是教男性不要强奸。

依据这个理论,再来梳理阿里这一次的事件,就会发现,除了酒局文化,整个事件过程中,还有很多间接的行为、观念,同样助长了强奸文化的倾向。

比如,媒体在报道性侵案件时使用的“标题”和tag,大多使用“阿里女员工被侵害”的表述,而忽略了真正的施害者。阿里的内部通告中,更是多次曝光女员工的姓名。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2)

图/以施害者的姓名当新闻标题,才是正确的媒体标题。

再比如,事件发酵之后,多条关于“女性如何防范被侵害”的话题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门榜单,这样的议题设置,本质上还是在教导受害者“应该保护好自己”,而非教导施害者“不应该犯罪”。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3)

图/微博热议话题下,有网友质疑这个问题本身的设置有问题。

在关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想到了曾经收到的一条求助信息,那个女孩的继父醉酒后性侵了她,女孩问我,“我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让自己不再痛苦和愤怒?”

我编辑了很长很长的心理学知识,但最终没有发送出去。

我很害怕自己列出的硬邦邦的一二三四条,让她觉得,这个性侵害的事件是她的“责任”,是她的“过错”,是她可以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选择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一段话发给她:

“虽然你才十八岁,虽然你有选择,但是如果你永远感到愤怒,那不是你不够仁慈、不够善良、不富同理心,什么人都有点理由,连奸污别人的人都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理由,世界上只有被奸污是不需要理由的。你有选择——像人们常常讲的那些动词——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来,但是你也可以牢牢记着,不是你不宽容,而是世界上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希望每一个人都记得,世界上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4)

Abbey A. Acquaintance rape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on college campuses: How are they linked? J. Amer. Coll. Hlth. 1991;39(4):165–169.

Fivethirtyeight:Science Says Toxic Masculinity-More Than Alcohol-Leads To Sexual Assault

Julia Mitchell:Stop blaming sexual assault on alcohol

Masculinity and Taiwan's Flower-drinking Culture.Hwang, Shu-Ling.Taiwan She Hui Xue;Taipei Iss.5, (Jun 2003): 73-132.

Vox:Rape culture isn’t a myth. It’s real, and it’s dangerous.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5)

“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来”。

今年简单心理成立了自己的线下心理健康中心「简单森林」。森林之中有树洞、有秘密、有朝阳夕阳,还有旺盛的、原始的生命力;在森林中你遇见竞争也得到庇护。我们希望简单森林有温度和善意,有力量和生命力,也有与命运抗衡的真相和意义。

如果你来简单森林,希望它也能帮助你找到内在的力量和勇气。

暴力的另一种说法 有一种暴力叫作(16)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视 | 无性恋

冬季抗抑郁 | 床戏指导员 | 智性恋

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郁 | 识别PUA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

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